暗箭难防数赵王
赵王朱高燧是朱棣和徐皇后的三儿子。
朱高燧深受朱棣的信任,朱棣授予他“居北京,诏有司,政务皆启王后行”(21)的特权。这意味着大明帝国的另一个首都归他管,同时朱高燧还有大明的司法权和执法权。
如果说汉王朱高煦作为军人是个火药桶一点就炸的话,那么赵王朱高燧就是个特务,专门躲在暗处放冷箭。他第一次试图陷害太子朱高炽是在靖难之役时。
当时,方孝孺的门人林嘉猷曾经在北平做过官,他知道朱棣手下的三个儿子中,二儿子朱高煦、三儿子朱高燧都想取代大儿子朱高炽,于是向方孝孺建议设计离间这三个人和朱棣的关系。方孝孺立即向建文帝汇报,建文帝欣然同意,于是“孝孺草书,遣锦衣卫千户张安如燕贻世子,令归朝廷,许以王燕”(22)。
简单说,就是方孝孺写了封信**朱高炽,挑拨其兄弟三人的关系,让他归降朝廷。
结果,朱高燧知道了这个消息,立即派手下太监黄俨向朱棣告发世子朱高炽收到朝廷手书要谋反。朱高煦正在旁边,立即煽风点火:“世子固善太孙。”(23)也就是说,朱高炽和建文帝关系好,好到要卖爹的程度。
可朱高煦话还没说完,朱高炽的信也送到了:“世子得书,不启封,遣人并安等送军前。” 朱高炽聪明,收到信就考虑到内容会有问题,结果信都不拆就连人带信一起给朱棣送来,朱棣放了心。
朱高燧第一次没搞成太子,立即隐蔽了下来,不再有大的动作。但依然天天和朱高煦一起说大哥的坏话。到了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朱高燧的一系列不法行为完全暴露,朱棣有种被人愚弄的感觉,原来以为最听话最乖的小儿子,却是隐藏最深的夺嫡者!于是特别愤怒的朱棣,“诛其长史顾晟,褫高燧冠服” (24)。这个时候,出来为朱高燧求情的又是太子爷朱高炽。这恰恰体现出永乐年间夺嫡最有意思的地方,朱高煦、朱高燧甚至皇帝朱棣都上蹿下跳,但是三个人之间又拼命互相拆台,结果却是自己的阴谋被一个个揭露出来,必须求太子爷出面收拾残局。唯独太子朱高炽从来不屑于和这三个活宝斗,反而以最纯粹孝子面孔,用最正统的儒家思想来调解家庭纠纷。
随着这一幕活脱脱的家庭伦理剧在大明王朝的第一家庭中反复上演,大明皇家中最有权威的人,慢慢由不靠谱的爹变成了靠谱的大儿子。
被朱棣一通教训之后,不靠谱的朱高燧老实了好多年。但是,他心里夺嫡的想法并没有因此湮灭。
永乐二十一年(公元1423年),朱棣身体不好,朱高燧又开始忙了,这次他凭借特务关系,找到朱棣谋士高以正、总旗王瑜、护卫指挥孟贤、钦天监官王射成、内侍杨庆养子等人密谋,准备“谋进毒于帝,俟晏驾,诏从中下,废太子,立赵王”(25)。
结果正商量着,密谋就被总旗王瑜告发,朱棣迅速行动:“立捕贤,得为伪诏。贤等皆伏诛,升瑜辽海卫千户。” 朱高燧手下这伙人还没等行动就被朱棣给废了。
就在处置了这批人之后,朱棣转过头又对朱高燧发出死亡之问:“尔为之耶?”朱高燧已经吓傻了,根本不会说话了。朱高炽又站了出来,出面解决家庭内部矛盾,“此下人所为,高燧必不与知” 。他把锅直接扣到了朱高燧下属的头上,于是大家又一次解脱了。
永乐年间的夺嫡斗争,没有历代王朝的血雨腥风,最大的功臣就是体有残疾的朱高炽。明仁宗朱高炽不是仅做样子而已,而是真正理解了儒家学说中“仁”的真谛。即使继位为帝,对两个弟弟也没有像雍正等皇帝那样下手报复。
明仁宗真是一个有大智慧的明君!
朱棣能有这样一个儿子确实是他的福气,也正是由于有了朱高炽这个好儿子,朱棣才能摆脱烦琐政务的束缚,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北伐。
(1) 《明史·仁宗本纪》
(2) 《明史·仁宗本纪》
(3) 《明史·仁宗本纪》
(4) 《明史·后妃列传》
(5) 《明史·诸王列传》
(6) 《明史·诸王列传》
(7) 《明史纪事本末·燕王起兵》
(8) 《明史纪事本末·太子监国》
(9) 《明史纪事本末·太子监国》
(10) 《明史·姚广孝传》
(11) 《明史·姚广孝传》
(12) 《明史·解缙传》
(13) 《明史·解缙传》
(14) 《明史·诸王列传》
(15) 《明史·仁宗本纪》
(16) 《明史·仁宗本纪》
(17) 《明史·仁宗本纪》
(18) 《明史·诸王列传》
(19) 《明史·诸王列传》
(20) 《明史·诸王列传》
(21) 《明史·诸王列传》
(22) 《明史纪事本末·燕王起兵》
(23) 《明史纪事本末·燕王起兵》
(24) 《明史·诸王列传》
(25) 《明史·诸王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