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1 / 1)

舍爱从礼高炽立

朱棣继位后就组织了内阁,立了太子,然后马上让太子朱高炽监国。太子的权力很大:“裁决庶政,四方水旱饥馑,辄遣振恤,仁闻大著。”(15)而且所有朝廷的重要官员都在太子府有兼职。

朱棣基本就等于把国家行政权力全部都交给了太子,太子就是整个国家的储君兼国务院总理。太子把政务都干了,皇帝干啥呢?就干一件事——打仗,还是亲自上阵砍人的那种。

于是,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之后,朱高炽就从北京来到南京,开始了他二十多年的监国生涯。他实际上是大明王朝的二把手和大管家。都说明朝无宰相,太子朱高炽在监国过程中,实际是永乐年间真正的宰相。

朱棣的心思可能有点小坏,一边把自己不喜欢干的事交给大儿子去做,一边又把军权牢牢控制在自己手里。另外,太子干事越多错得越多,就可以找机会撸掉他。太子干得好说明朱棣有眼光!所以,朱棣在这件事上是稳稳的大赢家。

朱高煦有了圣宠,也开始折腾,“日伺隙谗构”(16) 天天在老子身边说大哥坏话。但是他们都看错了朱高炽,他确实有宰相、圣贤之才,“宰相肚里能撑船”。

有一天,朱棣故意告诉朱高炽:“亦知有谗人乎?” ——你也知道有人说你坏话吗?这是一道送命题:回答知道,我朱棣没告诉你,你怎么知道?你是不是监视我。回答不知道,事情天天在闹,你都不知道,你有没有能力当接班人?

这种两头堵的题目让人难以回答。朱高炽却毫不犹豫,不卑不亢地回了朱棣一句:“不知也,吾知尽子职而已。” ——大实话加大白话,我不知道别人说我坏话,就知道做好我职责范围之内的事情。

有人或许会问,朱高炽为什么不争一下呢?没必要。他都已经是接班人加宰相了,再争会被朱棣视为争皇位。与其这样,不如不争。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朱棣、朱高煦火急火燎地刁难太子,结果却感觉一拳打在了棉花上,后续的招式使不出来。双方第一回合斗法,暂时打平。

紧接着,解缙作死,把自己坑了顺带连累了朱高炽,因为朱棣非说解缙是受太子指使,挑拨朱高煦和自己的关系。这就不讲道理了!前面朱高煦天天讲太子的坏话,朱棣也没处罚他,太子这边解缙说了几句话就被下大狱,不公平。

但夺嫡从来不讲道理,不讲公平,朱棣趁着解缙的事,大大敲打了朱高炽一番。第二回合,朱棣获胜。

到了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朱棣北征蒙古返回,朱高炽“遣使后期,且书奏失辞”(17) 也就是说他迎接爸爸回家晚了一点,迎接爸爸回家的马屁文章写得差了一点。这在历朝历代都不算什么事,可朱棣非要借题发挥,把太子往死里整,一面把黄淮、杨士奇等太子党的高官全部打入锦衣卫诏狱,一面让太子闭门思过。

所有人都感觉太子朱高炽很委屈,朱棣也明白,可他借题发挥是真的想立朱高煦为太子。但是朱高炽干了快十年,没什么大错,好容易逮着一个,再不发挥一下,废立太子怎么进行?!第三回合朱棣占了上风。就在朱棣为了废掉太子“殚精竭虑”时,朱高煦却突然出来作死。

首先,朱高煦开始“辄以唐太宗自比”(18)。这个比喻在朱棣看来很不恰当,你朱高煦是唐太宗,我朱棣不就成了李渊,把你扶上位,结果自己被干掉!而且唐太宗在玄武门之变杀了两个亲兄弟,朱高煦也刚好有两个亲兄弟,这意思是要把他们也杀了吗?太残暴了,朱棣开始考虑自己是不是选错了人。

紧接着又发生了第二件事,朱棣为了安慰朱高煦,把他从云南转封到青州,青州到南京、北京的距离都适中,但朱高煦竟然不去。朱棣生气了,对朱高煦发火了:“又托故欲留侍,前后殆非实意,兹命更不可辞”(19)。你先前觉得云南太远,不去,我给你换了青州,你还不去,太不给面子了。

要知道,朱高炽在朱棣的雷霆面前,从不还手,朱棣说什么就是什么。朱高煦呢?朱棣给他的恩典,竟然不要,太不听话!于是朱棣此时心思变了——史称“成祖始疑之” 。

紧接着又发生了第三件事。朱高煦本来就指挥南京附近三卫一万五千人的部队,又私自养了三千多的战士,他手里就拥有了近两万人马。林子大了就什么鸟都有。

朱高煦麾下一个不守规矩的人被一个叫徐野驴的军官给惩处了,朱高煦如果有人君之量就会支持徐野驴,结果他反而“手铁瓜挝杀野驴”——用铁锤把人给打死了。

这就让朱棣彻底放弃了他——这是杨广之类的暴君,不能用啊!

于是,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十月,朱棣亲自下令法办朱高煦:“尽得其不法数十事,切责之,褫冠服,囚系西华门内,将废为庶人。”(20)

出人意料的是,朱高炽这时站了出来,“涕泣力救” ,为朱高煦求情。于是,朱棣把朱高煦的卫队给削了,还把他给赶到了乐安州。青州是当时的二线城市,乐安州只是四线。

捡回一个王位的朱高煦只能灰溜溜地跑到乐安州去当他的藩王。

朱高煦非常不满意,于是他开始策划谋反,这是后话。

当时,朱棣已经基本上认同了太子朱高炽,放弃了他宠爱的朱高煦。因为他毕竟还是个皇帝,他经过这么多年的考察,在事实面前,朱棣做出了最佳的选择。

但是,朱高炽的太子之位并没有就此坐稳,因为他另一个弟弟朱高燧也在蠢蠢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