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营立精锐成
古往今来的名将,都有自己专属的精锐部队。项羽麾下有八千江东子弟兵,曹操有自己选自百人将的“虎豹骑”,李世民座下有精锐的“玄甲军”,朱棣手下的精锐部队则是“三大营”。
三大营是朱棣麾下大明京军的统称:“京军三大营,一曰五军,一曰三千,一曰神机。其制皆备于永乐时。”(5)和别人的精锐部队兵力规模较小不同,朱棣的精锐部队编制特别庞大。需要说明一下的是,明朝使用的军事制度是“卫所制”,创立这个制度的是朱元璋。所谓“卫所制”,“卫”指的是“卫指挥使司”,长官为“指挥使”,“所”指的是“千户所”,长官是“千户”。
凡一卫统十千户,一千户统十百户,百户领总旗二,总旗领小旗五,小旗领军十。至是更定其制,每卫设前、后、中、左、右五千户所,大率以五千六百人为一卫,一千一百二十人为一千户所,一百一十二人为一百户所,每百户所设总旗二人,小旗十人。(6)
也就是说每个卫,大概有5600人,每个所,大概有1120人。按照现在的编制来看,“卫”相当于师旅一级,“所”相当于团级。这个制度类似于唐朝的府兵制,把当兵的人固定在一定的土地上,让他们世代安心当兵。明代“卫所制”的主要特点是把当兵的人进一步固定下来,编入特定的军籍。
明初军籍特别死板,甚至分清了每个人使用的武器和兵种。例如军籍是射箭的士兵,就不能用长矛。实践下来根本行不通,朱棣在朱元璋的基础上,对卫所制进行了改革,取消了一些限制,以卫为单位配属武器,不在强调每个兵固定技,同时提升了明军的战斗力。
先说五军营,朱棣重新整编了明朝中央京军的编制,由朱元璋时代的12卫67200人,改为72卫403200人。当然这72卫平时并不是都在北京驻防,而是轮换前来,四年一轮,每年一期,每期100800人,战时受到皇帝的征召,才会全部集合,一起出征。
朱棣在永乐年间把“靖难之役”时编组的五军营进一步扩大,整编:“步骑军为中军,左、右掖,左、右哨,亦谓之五军。”(7)
五军营的编制如下:
设提督内臣一,武臣二,掌号头官二,大营坐营官一,把总二,中营坐营官一,马步队把总各一。左右掖、哨官如之。又有十二营,掌随驾马队官军,设把总二。又有围子手营,掌操练上直叉刀手及京卫步队官军,设坐营官一,统四司,以一、二、三、四为号,把总各二。又有幼官舍人营,掌操练京卫幼官及应袭舍人,坐营官一,四司把总各?一。(8)
再说三千营和神机营。这两部编制相当,但人员来源与五军营不同。五军营来源是各地有军籍的老百姓,相当于是一支征召来的部队。三千营和神机营都是长期驻扎在首都附近的雇佣兵,这些兵都是职业军人。三千营是骑兵部队,神机营是使用火器的部队。
三千营经过靖难之役后,也被整编为五部,实际成为皇帝朱棣亲自掌握的近卫骑兵队。
一,掌执大驾龙旗、宝纛、勇字旗、负御宝及兵仗局什物上直官军。一,掌执左右二十队勇字旗、大驾旗纛金鼓上直官军。一,掌传令营旗牌,御用监盔甲、尚冠、尚衣、尚履什物上直官军。一,掌执大驾勇字旗、五军红盔贴直军上直官军。一,掌杀虎手、马轿及前哨马营上直明甲官军、随侍营随侍东宫官舍、辽东备御回还官军。(9)
三千营兵力和之前差不多,仍在两万至五万左右,具体视战争情况,敌人强弱而定。
永乐年间,真正新创的是神机营。神机营编制和三千营相仿,差不多也是两万到五万人左右。
朱棣在东昌大战中吃了盛庸火器的大亏,意识到火器在战场上的重要作用。称帝后,朱棣平定安南的战役中发现了火器的重要性,决定在京师组建专门的火器部队,定名为神机营。
这支部队的编制和三千营相同,武器主要不是火枪而是火炮。
明军火器装备复杂,各种火炮名目繁多,在战争中作用很大,许多火炮的具体操作方式已经失传,后来清朝直到鸦片战争前使用的火器大都继承自明朝。
在朱棣日后的北伐中,神机营在战斗中发挥了特别重要的作用,火器的威力巨大,特别是发弹时的巨大声响,容易让蒙古骑兵的战马受惊,破坏骑兵集团冲锋。
这样算下来,朱棣的三大营一共有近50万大军,其中步骑混成部队40万,精锐骑兵5万,火炮部队5万。朱棣把这三支部队整合起来,用统一的办法指挥使用。
居常,五军肄营阵,三千肄巡哨,神机肄火器。大驾征行,则大营居中,五军分驻,步内骑外,骑外为神机,神机外为长围,周二十里,樵采其中。三大营之制如此。(10)
后来,朱棣北伐动不动就带着三大营50万人出塞作战,这种军力规模让蒙古人根本无力抵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