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节(1 / 1)

建文踪迹千古谜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五月,朱棣北军打到扬州,而后分兵攻略长江北岸的高邮、通州、泰州等地,搜集船只准备渡江。

建文帝在一江之隔的南京城里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四月本来很有希望获胜的灵璧决战被他的瞎指挥搞没了,此时南军在南京城内虽然有十几万部队,但已经没有多少骑兵,与北军野战取胜几乎不可能。而要凭借南京城死守,也需要时间调集粮草和援兵。

于是,建文帝立即采纳方孝孺的建议,再次与北军和谈,争取时间。为了获得朱棣的信任,建文帝特意派出了他的姑姑,朱棣的姐姐庆成郡主(23)作为首席谈判代表,渡江前来。

朱棣此时收集船只也需要时间,而且姐弟俩关系挺好,所以也就顺便给了姐姐一个面子,开始第二次谈判。如果说在河北大名的第一次谈判,朱棣可能还有一点诚意的话,那么这次和姐姐在扬州谈判,他可是一点诚意都没有。

就在庆成郡主与朱棣见面痛哭一番之后,朱棣询问自己的两个弟弟,削藩之初被削的周王朱和齐王朱榑的近况。庆成郡主以实相告:“周王召还,未复爵;齐王仍拘囚。”(24)朱棣彻底愤怒了,把人当傻子耍也要有个限度,这建文帝连样子都懒得做一下,一张嘴就要和谈,凭什么。既然你不给脸,那就彻底撕破脸。朱棣拒绝和谈,郑重回复道:

凡所以来,为奸臣耳。皇考所分吾地且不能保,何望割也!但得奸臣之后,谒孝陵,朝天子求复典章之旧,免诸王之罪,即还北平,祗奉藩辅,岂有他望。此议盖奸臣欲缓我师,俟远方兵至耳!

建文帝得到庆成郡主带回的朱棣答复,再次问计策于方孝孺,方孝孺说道:“长江可当百万兵。江北船已遣人烧尽,北师岂能飞渡?”

北军确实不能飞渡长江,五月的几次试探性渡江也确实被南军主将盛庸打败,但是六月,“江防都督佥事陈瑄以舟师叛,附于王”(25)。统领南军水军的陈瑄釜底抽薪,率领水军反水,建文帝最后的指望长江天险也化为泡影。对陈瑄的策反工作,很有可能在朱棣南下之前就已经取得成功,这也是朱棣敢于千里跃进的重要原因。

六月初三,燕王朱棣从瓜州渡过长江,六月八日,兵抵龙潭,距南京三十里,千里奔袭的北军终于杀到南京城下。

这个时候,南京城里还有十几万的部队,战将也有盛庸、徐辉祖等数人,南京城墙高厚,易守难攻,朱棣并没有立即攻打南京,而是驻军龙潭,和建文帝继续“和谈”。

建文帝这下是真的慌了,削藩削到自己头上,他唯一的办法就只剩下和谈求朱棣退兵,同时下诏书。但是他几次提出割地,都被朱棣视为空话,根本不理会;朱棣提出的和谈条件:“但欲得奸臣耳,不知其他” ,建文帝扭扭捏捏,不愿杀齐泰、黄子澄。

通过不断地和使者谈,朱棣一边在收买建文帝身边的人,比如李景隆(一说李景隆早就被收买),作为内应;一边又通过使者跟建文帝打心理战,让他彻底绝望。

这个时候,方孝孺让建文帝处死李景隆。当然,站在建文帝的立场上,李景隆败掉了南军几十万主力,确实该死,也早就该死。但是这个时候他还是握有兵权的金川门守将,此时杀他不是逼他倒向朱棣阵营吗?果然,朱棣兵临金川门,李景隆不战而降,坚固的南京城防洞开,朱棣攻入南京。

南军主帅盛庸“以余众降”, (26)南军武将大都归降。真正和朱棣死磕到底的只有他的大舅哥徐辉祖,他率领禁卫军与朱棣北军进行巷战,几次试图把朱棣赶出南京,都没有成功,最终兵败被俘。当然,老婆和老丈人的面子还是要给,朱棣把他关了一段时间就放了,让他回到魏国公府邸紧闭,连爵位都没有削。“止勒归私第,革其禄米而已。”(27)一年后,自己在家中去世。

徐辉祖的弟弟、朱棣的小舅子徐增寿是徐达幺儿,他才是朱棣真正的潜伏者,结果南京开城前潜伏多年的小舅子,试图活捉建文帝,向朱棣表功,却暴露了“身份”,被建文帝亲手砍死。朱棣觉得自己对不起小舅子,后来增封小舅子的儿子为定国公,与魏国公平级,于是中山王徐达一门出了两位国公,并且一直延续到明朝灭亡。

城破后,建文帝不知所踪,光正史当中的说法就有两种。

第一种说法是“宫中火起,帝不知所终。燕王遣中使出帝后尸于火中,越八日壬申葬之”(28)。这种说法是当时的官方说法,简单说就是建文帝举火自焚殉国。但朱棣自己都不信,继位后曾多次派人寻找过建文帝就是证据。

第二种说法比较有意思。

或云帝由地道出亡。正统五年,有僧自云南至广西,诡称建文皇帝。恩州知府岑瑛闻于朝。按问,乃钧州人杨行祥,年已九十余,下狱,阅四月死。(29)

皇帝死因不明的有很多,但是这么正经八百写在正史上尚不多见。这种说法表明建文帝死在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但是有问题,朱允炆的出生年,正史虽没有明确记录,但记载他成为皇太孙的时间——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这一年朱允炆16岁。

很简单的一个数学题,正统五年(公元1440年),也就是48年后,朱允炆应该是64岁,又何来的九十岁之说?如果他是真的建文帝,年龄不对,而且目的不明。

正史的第二个说法也是莫名其妙、不知所云。

所以,建文帝真正的行踪,根本无人知晓。《明史纪事本末·建文逊位》一节中曾有朱元璋已经为朱允炆留下密道,准备好度牒、袈裟帮他出家的记载。对建文帝逊位后的行址记载十分详尽,基本可以当小说看。无论如何,建文帝朱允炆随着大火消失在了历史的长河里。他 “天资仁厚、亲贤好学” 是个三好学生式的皇帝,年轻、没有经历世事,缺乏决策力,更无毅力,最后把一把好牌打得稀烂,也怪不得别人。真正和朱棣死磕到底的,是建文帝手下的文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