叠破敌军转金陵
灵璧,古称“垓下”,是西楚霸王项羽兵败之地;朱棣要渡过的淝水,是前秦苻坚兵败之处。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四月,就在这古战场,“靖难之役”的大决战拉开帷幕。
此时,南军主帅盛庸沿淮河布防没有亲临一线战场。主持战役的是平定西南诸蛮族势力的洪武宿将何福。此人在朱棣出生之前,就跟随朱元璋,是太祖爷的凤阳老乡,能力很强,在讨伐西南的战役中屡立奇功。此次何福统兵近十万前来与平安一起对战朱棣。
战斗从一场桥梁争夺战开始。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四月十四日,北军开始在淮河上架设浮桥准备渡过淝水。朱棣准备“先渡步卒辎重,骑兵随之”(19)。负责守备桥梁的是北军三大骁将之一的陈文,同时朱棣派另两员骁将王真率骑兵在北岸支援,李斌率部队作为预备队,三人都是千户,相当于北军中三个突击团的团长。
第二天,南军发起大规模进攻。淝水南岸,何福张开步兵大阵十余里宽,沿淝河由西向东浩浩****冲杀过来。淝水北岸,平安率领蒙古骑兵直扑朱棣中军而来。朱棣正在组织渡河,冷不防南军半渡而击之,全线混乱:南岸的陈文首当其冲,被何福大军踏平,其本人当场被杀,南军“俘获数百人,遂斩陈文于阵”。北岸王真的警戒部队也抵挡不住南军蒙古骑兵的冲击,王真本人被围,自刎而死——“真身被十余创,自刎马上” 。
两个突击团团长都挂了,朱棣本人也被平安逼入险境:“王急,几为安槊所及,马蹶,不得前。” 多亏手下及时相救,朱棣才得以脱身逃回大营,但刚刚搭好的浮桥被南军夺走,北军士气一落千丈,双方隔桥对峙。
过了几天朱棣耐不住性子,决定留下几千人伪装主力继续与南军在浮桥对峙,自己率领主力乘夜“渡兵而南,绕出其后”,准备利用淮河水围歼南军主力。本来何福、平安都没有发现,结果好死不死,正撞上赶来支援的徐辉祖三万精锐禁卫军。忙活了大半夜的朱棣,被大舅哥打得灰头土脸,指挥预备队的骁将李斌也战死沙场。北军最厉害的三个骁将,短短几天全部殒命,士气几乎崩溃。紧接着江淮地区进入四月雨季,被雨泡的北军将士纷纷要求北归。
朱棣此时面临最难的选择:是撤回黄河以北,还是继续深入?这是一个问题,朱棣决定开会解决。会议开始,麾下将领都认为:“军深入矣。暑雨连绵,淮土蒸湿,且疾疫。小河之东,平野多牛羊,二麦将熟,若渡河择地,休息士马,观衅而动,可持久也。”(20)说白了就是看见困难绕着走,先退回去,过一天算一天。面对困难绝大多数人选择逃避,这是人性,不用多言。
朱棣不是一般人,他的见解高人一筹:“兵事有进无退。胜形成矣,而复北渡,士不解体乎?公等所见拘挛耳!”这种情况下再北渡后撤,哪里还会有机会让你再打回来?长久耗下去的情况,无非是晚一点失败。人生赌的就是这个关键点,压不压得上去。
一番动员之后,朱棣决定搞个民主投票,让愿意渡河的站右边,不愿意渡河的站左边,结果大出朱棣意料之外:“诸将多趋左。” 这时北军中军主将朱能挺身而出,“诸君勉矣!汉高十战而九不胜,卒有天下,岂可有退心!” 拼了!北军军心这才勉强被稳定下来,准备再战。
就在这时发生了两件影响战局的事情。一件是北平方向击破辽东军和山东军后,朱高煦率领精锐部队前来增援。另一件是徐辉祖被建文帝调回南京,何福、平安前线兵力吃紧。两边一增一减,天平开始向北军倾斜。
南军为啥这个时候不增兵反而把徐辉祖调走呢?史书上的原因是:“燕且北矣,京师不可无良将。”(21)是说建文帝这个时候以为南军要赢了,北军要撤了,所以把徐辉祖调走。这个说法只说了一半道理,敌人要输了,己方就要减少兵力,逻辑上是不完全解释得通的。
真正的理由至少还有两个:一个是建文帝依然怀疑徐辉祖,怕他在前线把燕王放跑了;第二个是此时南军粮食开始出现问题,需要减少兵力保证供给。
为啥李景隆五十万人在德州、北平不缺粮,何福、平安二十万人在灵璧反而缺粮了呢?其实很好解释,李景隆进攻的时候,粮食储备了半年之久,且正是秋粮入库的时节;此时的灵璧前线,四月份正是青黄不接的时节,加上李远几次破坏南军屯粮重地,所以南军缺粮。
何福见这样长期对峙下去不利,加上粮道有问题,于是撤出淝水军阵,移军灵璧,依托防御工事固守。在淮河一线驻守的盛庸,也知道前线缺粮,派出五万人给何福、平安运输粮食。
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四月二十五日,鉴于北军屡屡断南军粮道,这批粮食又是全军生命所在,平安亲自带领六万人马前去护粮。四月二十七日,朱棣得知这一消息,深知这是最后一搏,于是决定亲自指挥北军全部主力出击,与南军运粮护粮部队决一死战!
四月二十八日,两军在灵璧以南遭遇。朱棣这次首先故意以骑兵张开两翼向平安发起进攻,平安以为朱棣和以往一样企图让骑兵从两翼包抄,于是立即命令精锐骑兵丢下护粮步兵,分两路直冲北军骑兵而来。眼见平安军阵中路门户洞开,朱棣指挥三千营精锐从正面完全突破——“麾全军纵击,横贯其阵,断而为二,南军遂乱”,(22)平安没想到朱棣这次没有两翼包抄,而是中央突破。北军立刻将平安部切成两段,南军彻底混乱了!
此时在灵璧固守的何福得知消息也领兵前来增援,朱棣早就料到这一手,派儿子朱高煦率领生力军设伏等待,大破何福。一场激战下来,南军粮草辎重全被北军截获,部队损失数万人,何福、平安逃回灵璧。
当天,何福认为粮食被劫走,灵璧存粮不足,不宜久留,必须立即放弃此地,全军退往淮河一线与盛庸合兵一处就食。平安和所有南军将领都表示同意,于是南军决定不做休整,第二天饱餐一顿,立即突围,突围命令为三声号炮。
就在这天晚上,朱棣也在策划明天的攻击行动,约定攻城号令同为三声号炮——人背不能怪社会!所以,当北军打响号炮准备进攻的时候,南军以为是自己弃城撤退的命令,于是争相出城,秩序大乱,全线崩溃——“急趋门,门塞不得出,营中纷扰,人马坠濠堑皆满” 。
南军近二十万主力部队全军覆没,主将何福单人匹马逃走,平安、陈晖等十余位大将被北军生擒,精锐的蒙古骑兵全部被北军收编,南军一蹶不振。
随后,朱棣率北军以木筏渡过淮河,大败盛庸,尽收南军战船。紧接着,北军下盱眙、趋扬州,饮马长江,遥望南京,大业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