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中国行为指南(1 / 1)

羊群的共识 肖小跑 1317 字 26天前

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

——《中庸》

物理学中能发现定律,而经济学再怎么发展也只能产生假说。

定律几百年可能不变,不证自明。而假说就是今天推翻昨天的,明天再推翻今天的。定律可以由实验来发现,实验环境可控。经济学研究的是人,没法控制环境,所以只能假设。假设人完全理性,行为中能量化的部分,就可以写成公式:比如供需和价格的关系。能用公式算出来的是理性,算不出来的就不理性。

问题是人有九成行为都量化不了。人们买菜从不说:西格玛二次方开根号,等于今天要买两根葱一头蒜。买葱的行为不能量化,所以买葱的消费者就不理性?好像并不是,至少他自己不这么认为,只要行为事后能解释,就是理性的。

后来我自己也学经济学,对这一学科到底是在培养数学家还是社会学家傻傻分不清楚。

大家们在一条利率曲线上微分又积分,上有切点下有凸性,数学名词信手拈来。能被计算的因子,才是重要的;能用数学语言讲出来的,才叫理论。于是我怀疑自己学了个假学科。

这让我想起凯恩斯,他说经济学家越来越不如牙医。

曾经的古典经济学家,要懂历史,要有人文情怀和素养;要谦虚,知道的就知道,不知道的就不知道。就像牙医一样,有自己的本分。

突然有一天,大家开始走物理风:宇宙能被解释,自然能被改造,人类环境为何不能?只要有数学模型,一样能解释,一样能预测。

再后来,走过了头,就有了如今日日上演的美联储之纠结,各国央行之拉锯大戏:加不加息,降不降准,放不放水,缩不缩表,全看就业人数少了几百,通胀差了几点。指导政策的好像不是人,是模型。

二十多年前,新西兰央行把奖金直接与通胀率挂钩,全球央行随即跟上。

通胀率公式里面有许多变量,比如石油。而现实比公式更复杂。

哈耶克早有分教:政策制定者必须明白,改善社会秩序这件事,不是工匠打铁,而是园丁看护花草,是一个用自己掌握的知识,提供适宜环境,养护花草生长的过程。

可能因为要纠正一下传统,201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就给了不用模型,没有理论,全凭主观臆测养花草的理查德·塞勒(Richard Thaler)。

铺垫这么多,是想试着拉一把“做空中国”的各位。

按照模型,目标早爆不知多少遍了。不管是做空还是降级,逻辑一点儿错都挑不出,确实赔率高,胜算大。大到可以先设好结论:“硬着陆”,再往回倒推。

但是倒推要取数:GDP增长率,不管是7%、6.8%,还是6.5%,都能取;财政拨款,能取;货币政策,也能取;其他的也能毛估。可是“GDP重质不重量”“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这些更关键的关键词,别说量化,释义都很难。

再看模型假设:市场因子,您有“无形的手”,我们有“干预之手”,神出鬼没。政策因子,您有“共识”,我们有“设计”,自上而下。

所以十年过去了,年年做空,年年不空。

空方认为那一定是数据有问题:数据不靠谱,所以垃圾进垃圾出。

既然如此,那我只能推荐两本参考书,让空方感受一下马克·尤斯科(Mark Yusko)a离场前说的“中国独特的市场控制能力”。

一本是龙安志给朱镕基总理写的传记(《朱镕基传——朱镕基与现代中国的转型》),一本是美国前任财长保尔森给自己写的自传(《与中国打交道》)。两本书都是外国友人写的,角度够客观,中心思想集中在“控制能力”上。

两本合起来读,马上会发现:按做空中国各位人士的标准,1997年和2015年已经出现两次危机了。

两次都出现股灾、本币跳贬、资本外流。只不过没出现他们期待中大口吐血的场景而已。两次都从产能快速扩张,上游企业高负债开始,全产业链产能过剩结束。第二次中间有四万亿二传手试图托住总需求,结果是放大的过剩。

关键在后面:两次债务循环都是被“打断”的;两次银行坏账都是被“剥离”的。两次降杠杆都是“叫停”而不是自然出清:重复建设停,过剩产能清,下岗分流再就业,上中下游重分配。两次都用“供给侧改革”给利润,买时间:一次国企改革,股权分置;一次国企混改、新能源、雄安新区、一带一路。等到原材料价格涨起,周期股温温热,股市准备就绪,开始债转股。如果能抓住外部环境恢复时点,正向循环开始,本次降杠杆就完成了。至于债务到底去了没有?已经无关紧要了。

我们似乎没有经历西方经济学理论定义的经济周期,只有行政水龙头开和关。增长时,中国速度没法复制,西方银行开个董事会的时间,我们已经放款几百亿了。经济放缓时,也不用等新陈代谢慢慢消化出清,关停就等于零。

四梁八柱,清清楚楚,一切都有迹可循:对策都是当年的经验,妥妥的送分题。

就算您两次都看不出路数,至少也能发现,这里有太多不能量化的东西:比如外汇储备下降多少是安全的?

答案是如果不能刹住预期,有多少外汇储备也不够用。储蓄再高,也只是数字,如果不能死死地卡住预期,人心会变,会挤兑,三万万亿也不够。

“人心变”怎么量化?没法量化。所以经验告诉我们,问题发生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关紧水龙头。

当然,市场不完美,政府也不一定更有效,很多基本规律根本躲不开:比如,没法躲开道德风险。“托底”可理解成绑架政府,无论干哪行,大到不能倒便可高枕无忧。

没法完美平衡供需。两条腿总有一条跟不上。当然,也许马云的大数据新计划经济能解决。

没法躲开外部环境。改革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围环境倒逼。要去

杠杆,前提是成本可控,本币利率不能突然跳升。可我国债市偏偏跟美债相关性大,美联储加息缩表,全球利率跟着抬升,债市什么反应大家也都看见了。

依然是跟时间赛跑,但裁判不是自己人。

再往下想,问题还很多。

做决策要有工具,逻辑和历史,形式和内容,哪个更有用?政策是对还是错?没人管会犯错误,被人管就不会吗?历史为什么重复?任何事都要有解释吗?模型和行为一定有优有劣吗?

这些问题都没答案,有也不重要。因为世界就像三体:脱水,浸泡,文明毁掉几次,就再恢复几次。通缩通胀,做空看多;理性过头会脑热,脑热过头再反思;公理经济学当道,行为经济学纠正。风水轮流转。

重要的是态度:极高明而道中庸。

立场要有,但实践时最好精神分裂。决策应该是不同理论、不同原则合力作用的结果。如果一根筋,或只用单一原则判断,政策一定会走偏。

拿着锤子,看到的都是钉子。手里没锤子,才发现螺丝可以用拧的,摁钉可以用摁的,墙钩直接贴上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