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读中国历史的三大门槛(1 / 1)

然则学习中国历史,应当怎样进行呢?

现在人的眼光和前人不同之处,根本安在?一言以蔽之,曰:由于前人不知社会之重要。一切事,都是社会上的一种现象。研究学问的人,因为社会上的现象太复杂了,而一个人的精力有限,乃把他分门别类,各人研究一门,如此即成为各种社会科学。为研究的方便,可以分开论,然而实际的社会,则是一个,所以各种现象仍是互相牵连的,实在只是一个社会的各种“相”。非了解各种“相”,固然无从知道整个的社会;而非知道整个的社会,亦无从知道其各种“相”,因而史学遂成为各种社会科学的根柢,而其本身又待各种社会科学之辅助而后明。因为史学有待于各种科学之辅助而后明,史乃有专门、普通之分。专门的历史,专就一种现象的陈迹加以研究;普通的历史,则综合专门家研究所得的结果,以说明一地域、一时代间一定社会的真相。严格言之,专门的历史还当分属于各科学之中,惟普通的历史乃足称为真正之历史。因为史学的对象,便是整个的过去的社会,但是专门的研究不充分,整个社会的情形亦即无从知道。而在今日,各个方面的历史情形实尚多茫昧,因此,专门及特殊问题的研究极为重要,史家的精力耗费于此者不少。

以上所述为现代史学界一般的情形。至于中国历史,则材料虽多,迄未用科学的眼光加以整理,其紊乱而缺乏系统的情形,自较西欧诸国为尤甚。所以(1)删除无用的材料,(2)增补有用的材料,(3)不论什么事情,都要用科学的眼光来加以解释,实为目前的急务。但这是专门研究家所有之事,而在专门研究之先,必须有一点史学上的常识,尤为重要。

研究学问有一点和做工不同。做工的工具,是独立有形之物,在未曾做工以前,可先练习使用。研究学问的工具则不然,他是无形之物,不能由教者具体的授与。对学者虽亦可以略为指点,但只是初步的初步,其余总是学者一面学,一面自己体会领悟而得的。善教的人,不过随机加以指导。所以研究工具的学习,即是学问初步的研究。当然,工具愈良,做出来的成绩固然愈好,亦惟前人所做的成绩愈好,而其给与我们的手段乃愈良。前此的历史书,既然不能尽合现在的需要,我们现在想借此以得研究历史的工具,岂不很困难?然而天下事总是逐渐进步的,我们不能坐待良好的历史书,然后从事于研究,前此的历史书虽明知其不尽合于今日我们的需要,而亦不能不借以为用,所以当我们研究之先,先有对旧日的史部作一鸟瞰之必要。

历史书有立定体例、负责编纂的,亦有仅搜集材料以备后人采用的。关于前者,其范围恒较确定,所以驳杂无用的材料较少;在彼划定的范围内,搜辑必较完备,所采用的材料亦必较正确。后者却相反。所以读历史书,宜从负责编纂的书入手。其但搜辑材料以备后人来择用的书,则宜俟我们已有采择的能力,已定采择的宗旨后,才能去读。昔人所视为重要的事项,固然今人未必尽视为重要,然而需要的情况不能全变,其中总仍有我们所视为重要的,即仍为今日所宜读。然则昔时史家所视为最重要的,是什么呢?

关于此,我以为最能代表昔时史家的意见的,当推马端临《文献通考序》。他把历史上的重要现象,概括为(1)理乱兴衰,(2)典章经制两端,这确是昔时的正史所负责搜辑的。不过此处所谓正史是指学者所认为正史者而言,不指功令所定。我们今日的需要,固然不尽于此,然这两端,确仍为今日所需要。把此项昔人所认为重要而仍为我们今日所需要的材料,先泛览一过,知其大概,确是治中国历史者很要紧的功夫。

但是今日所需要,既不尽同于昔人所需要,则今日所研究,自不能以昔人所认为重要者为限,补充昔人所未备,又是今日治中国历史者很紧要的功夫。

固然研究的工具,是要随着研究而获得的,但是当研究之前,所谓初步的门径,仍不可不略事探讨,这又是一层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