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怎样读中国历史 1.读史与今日之需(1 / 1)

幼时读康南海的《桂学答问》,就见他劝人阅读全部正史。去年章太炎在上海各大学教职员联合会演讲,又有这样的话:“文化二字,涵义至广,遽数之,不能终其物。方今国步艰难,欲求文化复兴,非从切实方面言之,何能有所成功?历史譬如一国之账籍,为国民者岂可不一披自国之账籍乎?以中国幅员之大,历年之久,不读史书及诸地方志,何能知其梗概?史书文义平易,两三点钟之功,足阅两卷有余,一部二十四史,三千二百三十九卷,日读两卷,一日不脱,四年可了,有志之士,正须以此自勉。”

诚然,中国的正史材料是很丰富的,果能知其梗概,其识见自与常人有异,然康、章二氏之言,究系为旧学略有根底者言之。若其不然,则:

(1)正史除志以外,纪传均以人为单位,此法系沿袭《史记》。此体创自《史记》,实不能为太史公咎,因其时本纪、世家、列传材料各有来路,不能合并,且本纪、世家与列传实亦不甚重复。而后世史事的范围扩大了,一件较大的事,总要牵涉许多人,一事分属诸篇,即已知大要的人,尚甚难于贯穿,何况初学?

(2)即以志论,典章制度,前后相因,正史断代为书,不能穷其因果,即觉难于了解。况且正史又不都有志,那么一种制度,从中间截去一节,更觉难于了解了。所以昔人入手,并不就读正史。关于历代大事,大抵是读编年史的,亦或读纪事本末。至于典章制度,则多读《通考》及《通志》之《二十略》,此法自较读正史为切要。

(3)惟现在读史的眼光和前人不同了。前人所视为重要的事,现在或觉其不甚重要,其所略而不及的事,或者反而渴望知道他。所以现在的需要和前人不同,不但是书的体裁,即编纂方法问题,实亦是书之内容,即其所记载的事实问题。

如此则但就旧日的书而权衡其轻重先后,实不足以应我们今日的需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