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申:提升教师自主,促进师生沟通(1 / 1)

事物发展的规律在于外因是发展的条件,内因是发展的关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教师发展也必然遵循发展的规律,发挥内外因素的作用是实现教师发展的依据。本书强**师与学生心理沟通的重要作用,强**师应积极主动地与学生进行充分的沟通,但是实现有效的师生心理沟通并不仅仅是外界力量所能支配的,它更需要教师的内在动力。就教师发展而言,教师要具备教育教学的自主,教师自主作为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的结合对教师发展及师生沟通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教师自主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是自主性,它是教师指向内在的自主,即教师作为主体对自身的指导和支配,表现为教师以积极的态度对待工作,具有教育教学主动性和进取心,良好控制自己的教育教学情绪和行为方式等。自主性是有效实施教育教学的内在条件,也是教师促进自身发展的心理需要,它对教师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及获得良好专业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另一方面是自主权,它是教师指向外在的自主,即教师作为主体对客体的支配,表现为学校管理赋予教师调控教育教学及相关事务的权利,教师能够在外部压力和控制中获得独立性,教师自己有权决策和支配自己的教育教学情境等。自主权是教师有效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的外在支持,获得充分的自主权有助于教师提升工作动力,形成良好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方法。

目前,教师发展的自主性和自主权都有所缺失,一方面,教师的自主性亟待提升;另一方面,教师的自主权亟须赋予。

一、激发教师的自主性,提升师生沟通的内在动力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不断发展,教师素质得到极大的提高,但是,教师的整体素质仍不容乐观。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的内在动力不足。许多教师的教育教学情绪低落,专业发展表现出消极被动性,逐渐失去了自主发展的需要和动力。不少教师仅仅把自身职业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是为之奋斗的事业,甚至有些教师变得职业倦怠,以非常冷漠、消极的教学心态面对学生。整体看来,中小学教师消极被动地面对教育教学活动,缺乏目标意识,内在动力不足的情况并不少见。教师以这种工作心态面对学生发展及相关问题,难以实现有效的师生心理沟通。

我们研究发现,教龄为6~10年的小学教师的自主性相对其他教龄段来说偏低,表现为一个内在动力的低谷阶段。这个时期教师的消极心态可能源于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与挫折的积累,这应引起学校管理的重视。对于中学教师而言,不能不说当前的“应试”教育挫伤了许多教师的工作积极性,有一位受挫的中学教师这样说:“我刚当教师时,工作非常努力,但是我只教了一个学期,学校领导就让我停课反省,因为学生的考试成绩不理想。评价教师怎么能只靠分数呢?从那以后我对教学就不感兴趣了。”

因此激发教师工作的内在动力,提升教师的自主性显得尤为重要,它有助于教师从“要我发展”转变为“我要发展”和“我能发展”的状态,从而积极主动地提升和完善自身的专业素养。对于师生沟通而言,它有助于教师从“要我沟通”转变为“我要沟通”和“我能沟通”的状态,从而通过充分的师生沟通更好地促进学生发展。只有当教师自己愿意发展并有能力发展时,教师才可能获得真正的发展。只有当教师愿意并有能力与学生沟通时,才可能有真正的师生沟通。教师拥有良好的自主性,积极主动地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师生心理沟通才具有现实意义。

二、赋予教师的自主权,提升师生沟通的外在动力

自主权是制约教师专业发展的外在因素,是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外在动力保障。教师需要拥有充分的教育教学自主权,不应被动机械地执行管理指令或简单地模仿他人。教师需要有权利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有权利发表自己的教育教学观点,做出自己的教育教学决定,展现自己的教育教学特色。

我国相关法律和学校规章制度虽然对教师的教育教学权利做出了规定,但是,学校教育管理实践中,许多情况下,教师的自主权并未受到足够重视,这使得教师工作缺乏外在动力,也降低了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感。当前,教师肩负的责任远远超过了他们的权利,形式化、简单化的教师管理方式严重制约着教师的自主权,教师对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缺乏参与感、决策感和权威感,许多教师表现出被规定、被控制的职业特征。

就课堂教学而言,教师在承担繁杂教学任务的同时,却缺乏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材料的权利。比如,有的学校推广所谓的参与式学习,班级的桌椅都以小组形式摆放,然而有些教师表示自己所教的课程并不需要这种桌椅摆放的方式,这对教学效果没有实质意义,同时,深入课堂听课之后,我们也发现在有些适合这种教学模式的课程教学中,却看不到一次小组讨论,桌椅摆放完全成为形式。

教育教学是一种富于创新又灵活决策的复杂活动,它需要教师拥有自主权。自主权是教育教学创新的手段,教育教学创新是自主权的价值体现。缺乏自主权在很大程度上削弱或抑制了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教学创新。虽然赋予教师充分的自主权具有一定“冒险性”,但是,正如杜威(John Dewey)所指出的那样,创新的大敌就是极端地被控制,如果管理者或决策者回避风险,过于强调对教师的控制,那么教师势必变得因循守旧。因此,赋予教师充分的自主权将使得教育教学充满创新的理念和活力,师生沟通才会取得更多创造性的成效。

当然,提升教师的自主权并不意味着学校失去对教师的管理,提升教师的自主权与加强对教师管理之间不矛盾。有效的教师管理意味着赋予教师充分的自主权,如果学校管理过于控制和束缚教师发展,那么势必降低教师管理的效率,导致教师的工作变得被动而守旧。为了学校更好发展,应重视并努力采取措施来提升教师的自主权,增强教师的教育教学权威地位,从而提高教师为学校教育发展服务的动力。

此外,教师拥有自主权也不等于学校对教师放任自流,教师的教学自主权要受到教师的责任感和爱心的引导,才能真正发挥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促进师生心理沟通的作用,因此提高教学自主权要以教师良好的教学素养为前提。如果教师缺乏良好的教学素养,而一味提高教学自主权,那么教育教学就可能变得混乱而低效,这对教师的评价与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自主性和自主权是制约当前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内在与外在因素,自主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受教师拥有自主权的制约,同时也影响着教师获得多大程度的自主权。教师专业发展既要激发内在动力,激发教师的自主性,又要提升外在动力,充分赋予教师自主权。良好的教学自主性有助于教师把握好自身所拥有的自主权,并进一步使自主权发挥其应有的价值。教师的自主权如果缺乏自主性的调控和制约,教师的教育教学决策就可能变得失去条理,过于草率和武断。同时,自主性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其自主权的影响,没有自主权作保障,教师的自主性也难以持久。

学校教育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素质,促进学生良好发展。教师只有拥有自主性和自主权,学生获得良好发展才具有现实性。教师只有拥有自主权和自主性,才拥有工作的内外动力,才能积极主动地面对多样化和个性化的学生,因材施教地实现教育教学创新,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从而实现教育的目标。

但是,当前一些过于形式化和简单化的教师管理方式严重制约着教师的自主权,也降低了教师的自主性。许多学校管理者或上级主管部门对教师的管理过于控制,简单地强调整齐划一,“一刀切”式地管理教师,却忽视了教师的个性差异和发展需求,教师教学自主权和自主性的作用和价值难以实现,也就没有有效的师生沟通可言。因此,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化越来越强调把充分的教学自主权下放给教师,同时也强调调动和提升教师的教学自主性,其用意在于使教师成为优秀的、创新的教育者。教师只有具有创新的教学意识、教学观念和教学能力,才能使学生获得良好发展。

总之,提升自主性和自主权是对教师的职业价值、尊严和内在潜能的充分重视,是“以人为本”的体现,它对促进教师与学生的心理沟通具有现实而又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