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28】学生都不上学的后果是什么?
有一次,我应一位中学校长的邀请去给一个初三年级的所谓“差班”学生做讲座。校长希望我给学生们的学习打打气,鼓励学生再抓紧,迎接毕业考试,取得更高的考试分数。
为了讲座过程中能与学生们相互交流沟通,为了学生们能畅所欲言,在讲座之前,我请准备帮我维持秩序的班主任老师离开教室。
在讲座过程中,我问学生每天学习有何感受,许多学生打趣地喊到:“上学很累,希望学校解散!”这惹得大家都笑了。
我接着向学生们问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我们学校的学生都不上学了,会发生什么?如果全国的学生都不上学了,又会发生什么?”
许多学生兴奋地说:“那该多好,每天一定很舒服。”
我微笑着说:“你们认为会过舒服日子的想法可能难以实现。如果全国的学生都不上学了,会发生的事情就是两个字‘亡国’,历史上的‘八国联军’之类的东西很快就会再次打过来了,‘各种不平等条约’也会相继签订,你和你的后代也就没有‘舒服日子’可过了。”
许多学生们露出不解的表情,我接着问学生:“你们都学过中国历史,历史上的中国受欺压和受侵略是什么原因?”
有学生回答:“国家穷。”
我说:“不对,我们国家不穷,我们有那么多白银和黄金可以‘送’给那些掠夺者和侵略者。”
又有学生回答:“科技不发达。”
我说:“科技不发达并不是关键原因,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于是有学生回答:“是教育落后。”
我说:“没错,就是因为教育落后,是人的素质低。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讲,就是要勤奋学习,成为高素质的人,这个国家才能有发达的科技,才能真正强大,才能不亡国,你才能过上‘舒服日子’。”
讲座中,我还与学生们聊起了如何做有素质的人,也对当前过分以考试分数来评价学生素质的评价体系提出了异议。我甚至告诉学生:“分数不重要,重要的是努力。”我想校长如果听到我这样说,也许会后悔请我来的。讲座之后,我与校长谈了我对“差班”这种说法的看法。我并不赞同学校称这个班为“差班”,这个班的“差”是学校评价体系所认为的。在与学生的沟通过程中,我发现这个班学生的“差”主要是表现在考试成绩上。事实上,在讲座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学生们活跃的思维和聪慧的心灵。
学生的良好发展蕴含着国家的强盛,我想每一位教师都有一份促进学生良好发展和培养学生成才的责任。我在与中小学教师访谈中,经常会讨论这样一个话题:“学生发展不好是谁的责任?”许多教师认为是“社会”,也有不少教师认为是“家庭”,只有少数教师认为是“教师”自身。
从责任归属的角度来看,制造问题的人必须对出现的问题负责,但是,教师作为教育者,其责任更为重大,教师往往要对学生发展的各种问题负有教育引导的责任,无论教师是否是学生问题的导致者或制造者。比如,对于一个学校来讲,如果这个学校的教师们发展不好,是谁的责任呢?校长作为管理者要考虑的是自身是否尽到责任,因为他们对教师良好的发展负有责任;对于一个班级来讲,如果学生的学业没有发展好,是谁的责任呢?教师作为教育者要考虑的是自身是否尽到责任,因为教师有一份帮助学生的学业获得良好发展的责任。比如,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学会教师所讲授的内容,那么教师首先应该考虑是否是自己的责任,备课或教学方法环节是否有待改进。教师不应首先把学生问题的责任归于学生本身或其他方面,即使可能有其他重要原因导致学生没有学会课堂上所讲的内容或出现学业不良等问题,教师也对学生发展负有教育的责任,也要首先考虑自身是否尽到责任。正如,本书第三章案例6中指出的,学生心理问题的“炸弹”往往并不是教师制造的,但是教师也要做学生心理问题的“灭火人”。
事实上,学生获得良好发展是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的责任,这三方面都应当努力承担相应的责任,而不是回避和相互推卸责任。对于每一方而言,都不必盯住另两方的问题或错误,而要努力看到自己的责任,从自身找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勇于承担责任。因此,教师要拥有帮助学生良好发展的责任感,努力承担这份教育职责。当然我们希望家长和社会也努力承担起各自的那份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