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与讨论 教师肩负重大的教育责任(1 / 1)

爱与责任是教育永恒的主题。爱心与责任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教师职业道德在现实中的具体体现。培养学生成才是教师责任的归宿。教师与学生之间实现有效的心理沟通,这也需要教师的教育责任感保驾护航。

一、教师的责任感有所缺失吗?

教师肩负着教育学生的职责,大多数教师都是有责任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尽职尽责的教师并不少见,但是也时常有人感叹教师的责任感有所缺失,尤其是当一些被认为不负责任的教师见诸报端时,教师责任感的问题更是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教师的责任感真的有所缺失吗?

案例27中的事件过程本身并不复杂,所谓对学生打架不闻不问的“旁观”教师成了人们关注的焦点。虽然据警方调查表明,学生之间的打架并不是学生死亡的直接原因,而只起到诱发作用。但是对于当时正在上课的教师来说,一方面是作为教师的职业角色和应当承担的职业责任;另一方面是作为旁观者的冷漠和回避。这两方面强烈的反差和不协调让许多人感到诧异不已,并不断追问教师“责任”的深意。

从法律的视角来看,学生在课堂上打架,教师不及时予以制止,这有违教师法。我国的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要“关心、爱护全体学生”,要“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和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因此,当学生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时,老师不应该无动于衷,而应该想办法及时将打架的学生分开,并且课后与这两个学生进一步沟通,化解学生之间的矛盾。

从教师责任的角度来看,这位教师对自己本应肩负的教育学生的责任弃之不顾,理应受到谴责。但是事情也许并非如此简单,也可能另有隐情。据媒体报道,就在半年前,该中学曾发生过一起轰动全国的血案。该校的一名学生用菜刀砍断了班主任教师的四根手指,原因竟是前一天下午该学生上学迟到后被老师批评。教师的手指虽被植上,但部分功能已经丧失。而砍断教师手指的学生只有15周岁,并没有承担刑事责任。而且,此前这位班主任教师因为教育学生,还被学生家长打过。

二、教师的责任的社会分析

案例27中的这种学校教育现象,一方面反映着教师的责任感问题;另一方面也透视出当前社会尊师重道的意识有所缺失,缺乏积极有效的措施对教师的权益予以保护,导致教师在面对这种冲突事件时缺乏安全感。

虽然法律规定教师有责任“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和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但是,因为教师制止学生,或者说“管”了学生,而给教师自身带来一些无端伤害的情况也时有发生,这就容易导致许多教师不再“管”学生,因此,有人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教师要保护学生,而谁来保护教师呢?”

在人们感叹教师责任感缺失的同时,这类事件也暴露出教师人身安危和人格尊严保障缺失的现实。案例27中的事件发生之后,一位记者采访了课堂上的那位教师,教师这样解释:“现在政策法规越来越多,都在保护学生,保护老师的却少得可怜。现在孩子都是独生子女,管松了,家长怪罪老师不管;管严了,家长说孩子负担太重。有时,我们也挺无奈的。”

有些人在网络留言中,没有把问题焦点置于对教师的理解或谴责,而是思考更为深层次的问题: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此类事件折射出怎样的教育困惑呢?针对此事件的网络留言中有两段话语,值得人们反思。

当前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的作用被过分夸大,类似于“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师”的理念固然是值得教师们追求的理想境界,但一旦将其绝对化,未免带上“教育万能”或“教师万能”的主观唯心色彩。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当教师的责任被哄抬到不正常的高度时,教育成了谁都可以委以重任的职业。教师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稍有过格之举,很可能频遭非议,沦为舆论关注的焦点。教师对学生违规体罚自不必说,如果连正常的批评教育等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都被归入变相体罚、心罚的行列,斥为对学生权利的侵犯时,试问社会到底能赋予教师多大的权利来教育问题学生、制止校园暴力呢?如果真像一些人宣扬的那样“把批评视作教师无能的表现”,试问教师除了“不管闲事”般地迁就与奉承,还能有多大的作为?

单纯依靠过度的赏识来激励学生,而缺失必要的惩戒功能的跛脚教育,对于纠正问题学生的不良顽疾能起多大的作用呢?这一事件的发生绝非偶然,如果不从制度和机制上加以改进,单纯靠对教师个体的谴责,将很难从根本上缓解教师发展所面临的现实困境。

当前,整个社会都在大力倡导责任感、正义感和诚信,然而,缺乏责任感,缺乏诚信的现象并不少见,举手之劳可以相助却置身于事外的处世心态和行为方式却在社会中经常出现,而且这种消极心态和行为还受到一些不良社会事件的影响而被负面强化。比如,有路人送摔倒老人去医院,却被伤者的家人强行认定为肇事者;有大巴司机停车救人,反被诬陷为撞人者,幸好大巴车里的摄像头拍下了救人的过程,事情才得以澄清。这是社会道德与责任的反常现象,而这种道德与责任的反常不能不引起人们的警觉。

因此,我们必须站在社会大背景下来讨论这一事件,否则难以真正发现这一事件及所导致悲剧背后的真正原因。应该看到,案例27中教师缺乏责任感的现象是这个社会缺乏责任感的心态的一个缩影,整个社会都应为之负责。

当然,针对案例27中的事件而言,那位教师的行为的确有些缺乏责任感,那种“无视”的心态很容易在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道教育的“鸿沟”,使得教师与学生难有心理沟通可言,积极有效的教育引导也就无从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