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提升 以爱心面对学生的错误(1 / 1)

一、宽容学生的过错

【案例24】如何对待学生的过错?

事情发生在一所小学。离下午上课还有一段时间,许多同学都在操场上游戏玩耍。有一个班级的几名同学在一起相互追逐嬉戏打闹,其间不时发出欢快的笑声。在追逐游戏的过程中,这几个同学相互吐起了口水,他们都以此向对方发起“进攻”,同时努力躲开对方的“进攻”。我想这是小学生之间的一种游戏吧。

当然,这里并不是讨论学生的这种游戏。就在几个学生热闹地玩着这种游戏时,班主任老师恰巧从旁边经过,一个学生不小心把口水吐在班主任老师的肩膀上。试想,如果您是这位班主任老师,遇到这样突如其来的口水,会如何对待这名学生呢?

这位班主任老师把班级同学全都集中起来,命令全班其他同学,每人吐这个学生一口,以示惩戒。我想没有人会采用这位班主任老师如此特别的处理方法。

这样对待学生引发了严重的不良后果,这个学生无法承受同学们的“口水”,而导致精神严重失常,经医院确诊患了一种精神病,只好休学在家,不能上学了。这位教师的做法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这些“关注”让这位教师疲惫不堪,后悔不已。

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可能会在学生的心中产生深刻的影响。有时似乎是很小的事情,但不经意间却给学生的心灵造成很大的伤害。类似上面这种在学校中发生的事情,是我们都不愿看到的,它不仅伤害了学生的心灵,而且对教师自己的伤害也是不言而喻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待学生的过错呢?

答案就是宽容学生的过错。中小学时期,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出现错误或问题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教师要用一颗平常心、宽容的心去面对学生的错误。教师要多关注学生的优点,冷静面对学生的缺点。多一份指导帮助,少一份责怪指责。在学生的错误背后,常常隐含着许多不为我们所了解和预知的与学生发展密切相关的东西。

宽容是教师爱心的体现,宽容不是对学生错误的纵容。宽容是教师对学生的一种心态,它旨在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更好发展。人们常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当面对学生出现了错误或问题,教师要有宽容的心,何况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并没有完全成熟。因此教师对待学生的过错,不管是大是小,都不必苛求,而需要用一份宽容的心去对待学生的错误,用爱心去帮助引导他们。

因此,那位命令全班学生吐口水的教师,如果当时能多一份冷静,宽容学生的过错,不采取那样过激的“教育方法”,那么学生就不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教师也不会使自己陷入尴尬的境地。

二、体罚和惩罚是爱心的体现吗?

1.体罚学生是教师爱心的体现吗?

【案例25】教师出于“爱心”体罚学生

我曾在一所小学针对教师体罚学生进行调研,在对一些教师进行访谈时,教师们告诉我,教师体罚学生是常有的事,而且学校领导也默认教师对学生的体罚。比如,有的教师让学生在教室门口罚站,有的教师罚学生在操场跑二十圈,有的教师变相地使用指责辱骂等“心罚”的方式来教育学生,等等。

当问及“为什么有的教师会打骂体罚学生”时,许多教师这样解释:“教师打学生是因为爱学生”,“如果不爱学生,就不会管他们了”。当问及“为什么不用别的方式爱学生,因为打骂并不是唯一可选择的方式”,许多教师表示,“体罚学生的效果非常好,学生的不良表现是可以被打好的,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是可以被打出来的”。

当问及“为什么学校领导会‘支持’教师体罚学生呢?”许多教师并不直接回答。我从侧面了解到,学校教师体罚学生的做法在提高学生的统考成绩方面颇有成效,甚至有的教师表示:“学生一打,统考成绩就会明显提高,这是‘规律’”,因此学校自然会有意无意地鼓励教师体罚学生。

在我国传统的私塾教育中,学生犯了错误,有些教书先生会用戒尺打学生的手掌,为了使学生以后引以为戒,减少错误,似乎教育效果非常好。但是现代社会对学校教育中体罚的认识并不是这样的,体罚被教育法规所禁止,它被认为往往只在表面上解决了学生的问题,而难以长远深刻地解决问题,反而可能给学生的心灵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这种影响有些可能是显而易见的,有些则可能在将来若干年后才可以看到。

在当前社会中,随着学校教育不断进步,体罚学生的情况在中小学中越来越少,教师体罚学生已经不普遍,但是,少部分学校或对少数学生仍然存在体罚的情况,这少部分受到体罚的学生在学生群体中的比例可能很小,但是,体罚对每一个学生个体的影响却可能很大。

而且,教师“心罚”学生的情况仍然普遍存在。这与体罚的情况有些类似,许多教师会打着“爱心”的旗帜对学生进行“心罚”,这不能不令人深思。所谓“心罚”是对学生心理上的消极干预,比如,讥讽、挖苦、嘲笑、谩骂、威胁等。“心罚”往往比体罚更具有隐蔽性,它不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有损于学生的自尊心和人格发展,可能导致学生心理压抑、自暴自弃,甚至表现出极端的问题行为。有时候教师的一句话语或一个眼神都可能对学生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体罚和“心罚”在古时私塾中也许是一种真爱的体现,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教育及学生发展的本质有着新的认识和理解。我国《教师法》明确规定,教师不可以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在当前的学校教育中,体罚和“心罚”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教师体罚或“心罚”学生并不是爱心的体现,而往往成为有些教师发泄个人情绪,实现某些个人目的和意图的手段。

2.惩罚学生是教师爱心的体现吗?

教师不能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那么,面对学生的错误或问题,教师也不可以惩罚学生吗?体罚与惩罚是一样的吗?惩罚与教师的爱心相矛盾吗?

广义而言,惩罚的含义比较广泛,它包括了体罚或变相体罚。狭义而言,惩罚与体罚有着质的区别,它是教育者为了引导和促进学生良好发展,在理性调控的情绪状态下,对学生不符合要求或规范的行为施以符合其发展规律的告诫或处罚。在这种意义下的惩罚有助于学生发展,它是教师爱心的体现。下面讨论的惩罚的含义就是狭义层面上的惩罚。

首先,教育惩罚的目的在于改正学生的错误或引导学生的行为,促进其良好发展,而不是伤害或阻碍学生身心发展,因此教育惩罚不同于违背学生发展规律、有损学生身心健康的体罚或变相体罚。

其次,教育惩罚要求教育者在实施惩罚的过程中要理性调控其情绪或情感,尤其要调控好不良情绪。教师做不到这一点,就不能够惩罚学生。如果教师以非理性或情绪化的方式惩罚学生,往往会导致惩罚过度或惩罚不当,难以实现教育惩罚的目的。

最后,教育惩罚的方式要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及规律。教育惩罚取得良好效果的关键在于它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及规律加以实施,这也是教育惩罚之所以具有合理性的根本所在。

从本质上看,教育惩罚是通过外界教育力量来改变学生的心理或行为中出现的问题或错误,因此,随着学生身心发展的不断成熟,惩罚也应不断减少使用,惩罚的方式也应有所变化。在中小学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阶段,学生内在动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发展并不成熟,难以完全依靠内在力量来调控自我认识与行为,还需要外在力量来加以引导和支持。教育惩罚作为引导学生发展的一种外在力量,它既是教师教育引导学生的有力支持,也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教师对学生的惩罚不是教育目的,而只是一种教育手段。从根本上讲,促进人的发展最好的动力在于其内在自我推动力。这种内在推动力可以通过外在推动力来激发和培养。教育惩罚对于学生发展来说是一种外在推动力,尤其当学生缺乏内在推动力的情况下,酌情合理地使用教育惩罚将有助于促进学生发展并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内在动力。因此,教育惩罚是一种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

从教育方式来看,教育惩罚是引导学生良好发展的重要方式,它并不否定教育奖励,与赞美、鼓励等教育方式也不相互排斥,它们都发挥着教育和引导学生获得良好发展的重要作用。教育惩罚并不意味着把学生置于教育者的对立面,不意味着冷漠无情地对待学生,相反,教育惩罚是很有“人情味”的,它符合学生情绪情感及心理发展的规律。在引导学生改正错误或不良行为而实施教育惩罚时,教师与学生的心理沟通显得非常重要,它强**师对学生“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强调“忠言顺耳更利于行,良药可口更利于病”。因此为了实现学生的发展目标,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根据不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根据不同的问题情境,教师选择恰当的教育惩罚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种教育惩罚是教师对学生爱心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