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案例 教师为何希望学生举手发言?(1 / 1)

【案例26】教师为何希望学生举手发言?

前不久去一所小学进行课题调研,听了一位教师的课之后,我在讲台前与上课的教师进行讨论交流,也有其他几位教师聚拢过来一起讨论。期间这位上课的教师向我提出一个问题:“平时上课,许多学生都举手发言,但是,有一个学生上课总是不举手提问,也不举手回答问题,怎么办呢?”

我问道:“这个学生有没有言语问题或言语障碍?”

教师说:“没有,他在同学面前说话很流畅。”

我们首先需要考虑这样一个问题,对于一个小学生而言,如果他上课不举手提问或回答问题是不是学生的错误呢?或者说是不是一种学生问题呢?它会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不利的影响吗?

于是我进而问这位教师:“您为什么要让这个学生像别的同学一样,上课也要举手提问或回答问题呢?”

教师说:“他不回答问题,我就觉得他可能没有理解上课讲的内容。因为别的很多同学都举手发言,就他总是不举手。”

我问道:“您认为每个同学都应该理解您所讲的内容,是这样吗?”

教师回答:“当然是的,每个同学都应该理解,不是说‘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嘛!”

我进而又问:“为什么不让每一个学生掉队呢?”

教师说:“他掉队了,整个班级的考试成绩就会受影响了。”

我问道:“班级的考试成绩受影响了,会有什么后果吗?”

教师说:“那当然会有的,现在都是统考,学生考试成绩不好,会影响学校对教师的考评,也会影响教育局对学校的考评,而且教师自己也不好看。”

我问道:“那让我们分析一下,实际上,您是关心考试成绩,还是关心学生不举手呢?”

教师稍加思考说:“两个方面都关心。”

我又问道:“假如教育局取消了统考,学校从今天开始不参加统考了,您还会这样关心学生上课不举手吗?”

这位教师笑了一下,没有说话。这时,旁边一位教师补充说:“可能就不会那么关心了。”

从这次与教师的对话中,我感受到教师很为学生的发展着想,但是也感受到教师有些为学生的发展着急,同时,也感受到教师对当前教育教学考试现状的无奈,比如,统考就给教师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然而,教师为让学生上课举手发言的急切心情,反映出教师实际上真正关心的是什么呢?是学生的考试成绩,是学生的发展,还是教师自身的利益呢?这值得思考。

在学校教育中,当考试本身已经偏离了学生发展的目标时,当学生的考试成绩在一些情况下与教师的切身利益相关时,那么教师可能只是为了考试成绩,而不是为了学生的发展着想,或者说,繁忙的“应试”,使得教师无法顾及学生的发展,无法给学生以真爱。

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共性,也都有各自的不同特点。学生的学习能力不仅有水平的差异,而且也有类型的差异。教育应该允许学生存在差异,因此教师不必要求,也不必迫切期望每一个学生都达到统一的水平或同时达到某个水平,而应该接受学生的个性差异,在学生不同个性特点的基础上对孩子予以相应的教育和引导,这不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因材施教”吗?

其实,教师希望学生上课一定要举手回答问题的背后有两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一是,教师教育学生的出发点是什么?是为了学生的发展,还是为了考试成绩。考试成绩与教师的“利益”相关,它隐含着教师为了自己。

二是,教师为什么要为了考试成绩而教?这是一个令人深感困惑又无法回避的问题。这实际上蕴含着另一个问题:如何评价教师?考试分数是一个显而易见的“好”东西,许多学校管理者就仅仅拿它来简单地评价教师,然而教育教学工作却是一项复杂而富于创新的活动,怎能用一个小小的分数来衡量教师的工作呢?

目前在许多学校,教师为了考试分数而教,甚至教师为了考试分数而生存。那么,是什么把教师引向这样一种生存境地呢?我想是教育出了问题,是在学校教育应该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的理念上出了问题。当前,学校教育过分关注学生外在表现的塑造,而忽视了内在精神的培养;学校教育过分关注学生发展的“形”,而忽视了学生发展的“神”;学校教育过分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而忽视了它往往是长远深刻的表现。而且,当前社会过于功利和注重外显成果的认识偏差也对“应试”教育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当然,从根源上看,“应试”教育与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仍然相对落后、教育发展不均衡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对于教师而言,我们呼吁教师要树立积极的学生观,视学生为发展的人,有个性差异的人,心平气和地对待学生出现的差异,因材施教地对待学生的发展。同时,我们更希望学校教育及其管理走向更科学、更合理的境地,比如,从管理改进角度来看,希望取消学校的“统考”或削减“统考”科目。

多年来,在我国的许多地方,无论是经济发达地区,还是不发达地区,无论是西部,还是东部,诸如“统考”之类的现象一直普遍存在,这的确需要我们深思,需要进一步变革。

图18 漫画“变调”

比如,有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竟然对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进行统考。我曾看过这样的统考试卷,第一部分是选择题,第一道题问:小明放学路上捡到一百元钱,怎么办?有四个答案供选择:A交给警察,B交给爸妈,C交给自己,D装作没有看见。“正确”答案是哪一个呢?当然是A。学生选择A,这一题就得5分,而选择其他答案就得0分。然而,学生的“品德”是一纸试卷难以考出来的。

再比如,有的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对音乐、美术课进行统考,但是统考试卷上出现的都是填空题、问答题和论述题,这着实让美术教师和音乐教师深感困惑。于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面对这样的统考,美术教师和音乐教师就给学生准备好厚厚的备考材料,让学生提前去背会一些可能考的题目。然而,这并不是在培养学生美术和音乐的素养,而是为了得到一个好的考分,以使教师和学校能顺利通过评价和考核。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目前有些地方的学校教育已经开始弱化表面的分数,而注重实质的素质培养。有的地方已经取消了统考,学生期中、期末等考试成绩公布也取消了百分制,改为等级制。教师、学生及家长都表示欢迎,正如有位教师所言:“教师不用再为考试分数而奔命了,教师可以更多考虑如何真正为了学生发展而教了。”的确,真爱是牺牲自己为他人,教师对学生的真爱是为了学生发展着想。

但是,有的学校出现了新的教师评价问题。有一所小学的教师曾告诉我,虽然现在不统考了,考试分数也弱化了,但是学校开始拿“教科研”来评价教师,学校要求教师必须要做科研,要写论文,还要发表。这位教师告诉我,他自己也不知道到底为什么要做教科研,为什么要写论文,身边许多教师在相互抄袭或到网上“下载”,于是教师们又走进了另一种困惑与无奈之中。

学校教育现实中,教师为什么要应付统考或教科研,教师忙于应付统考或教科研又是为了什么呢?是为了学生发展,是为了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还是为了其他什么?这些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努力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