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绪调节的ABC理论
教师的消极情绪容易影响师生沟通的质量,这就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调节和控制。积极情绪调节的方式有很多,这里介绍一种简单且行之有效的情绪调节技术——情绪ABC理论。该理论是由美国临床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 Ellis)于20世纪60年代创立的一种心理调节体系。之所以称之为“ABC”理论,因为这三个字母代表了该理论的核心内容,其中:
“A”(Activating Events)指诱发性事件
“B”(Beliefs)指诱发事件之后的信念
“C”(Consequences)指情绪及行为的结果
这个理论认为人的认识倾向中有积极的成分,它帮助人们趋向于成长和自我实现;也有消极的、非理性的成分,比如有的人倾向于以偏概全,有的人倾向于过于追求尽善尽美,有的人倾向于对他人过高要求,过于苛刻,还有的人倾向于夸大事件的负面危害,等等。这些非理性的认识偏差或认识误区导致人们产生消极情绪。
因此,该理论认为,人们所产生的情绪及行为结果(C)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A)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信念或对事件的认识与评价(B)所引起的。
图17 情绪结果的诱因
从心理过程来看,人的情绪往往是由人对事情的认识与评价所引发的。即使同样的诱发事件(A),由于人们对它的认识或信念(B)不同,就会出现不同的情绪和行为结果(C)。也就是说,诸如“学生迟到”之类现象本身并不是引起教师消极情绪反应的直接原因,教师对学生迟到的认知与评价才是引起其不良情绪反应的直接原因。
二、为学生着想,不要为学生着急
在教育教学及学生管理过程中,教师有必要形成这样的思维习惯或方式:为学生着想,不为学生着急。“为学生着想”是教师教育理性的表现,它有助于教师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为学生着急”则是教师非理性的表现,它使得教师着眼于情绪发泄,而忽视了解决问题。
如果教师在其认知结构中对学生持有消极的认知与评价,就可能导致“着急”的消极情绪,以批评指责等方式对待学生;反之,如果教师积极地看待学生,就可能使教师更多为学生“着想”,教师就可能以积极的心情与学生沟通。比如,有位教师在其观念体系中不接纳学生的错误,那么就可能导致他对学生发火,在这位教师的头脑深处可能有这样一些消极认识:“学生不应该犯错误”“学生做错事是不可接受的”“学生应该对教师服从和恭敬”“教师是学生的绝对权威”,等等。
如果教师对学生形成一些积极的认识与评价,比如,“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总是不成熟的”“学生犯错误是可以理解的”“学生是具有智慧和内在动力的人”“学生有能力改善自身出现的错误”“学生出现的错误是由过去的各种原因形成的”,等等,那么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就往往会保持积极的情绪。
案例21中,那位班主任教师在面对学生的错误或问题时表现得有些“着急”,引起他过多的抱怨和牢骚,从而导致师生沟通的低效。因此,教师要避免为学生的发展而着急,而要多为学生的发展而着想,以积极的情绪面对学生。教师调控情绪经常处于积极状态的关键在于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和学生管理要有积极的认识和评价,这有助于教师取得有效的师生沟通,有助于取得教育教学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