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师要了解情绪的作用
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情绪这一心理现象往往伴随着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一是主观感受。主要是指人的需要是否获得满足以及满足的情况如何。比如,如果客观事物符合个体的需要,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如果没有满足就可能产生消极的情绪体验。
二是外在行为表现。当一个人产生某种情绪体验时,一般会伴随着某些行为变化,比如,表现出相应的面部表情、身体表情和言语表情,或者以一些行动来表达情绪。
三是生理特征。情绪往往与人的生理活动有着密切的关系,许多情绪都可以在人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等生理基础上有所反映,比如,情绪激动时,血压会升高;情绪沮丧时,消化功能会减弱。
情绪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但是不同的情绪针对不同的人或事物往往产生不同的作用和效果,据此情绪可以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两大类。积极情绪往往对人的行为起促进和增力作用;而消极情绪则对人的行为起削弱和减力作用。人长时间陷入消极情绪之中,会损害其身心健康发展。
因此,对于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而言,教师应该学会适时适度地调控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尤其,由于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是一项非常复杂而充满智慧的工作,教师经常处于复杂多变的教育教学问题带来的应**绪之中,因此教师有必要了解情绪的作用,积极面对和调节好自己的情绪,以积极的情绪与学生沟通。
二、教师要关注自身的积极情绪
在学校教育工作中,教师经常要面对各有特色的学生和纷繁复杂的事务,因此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一定会让教师满意,各种不如意的事情都可能会干扰教师的教育教学与学生管理。就师生沟通而言,教师作为教育者保持积极的情绪状态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就有关教育教学问题与学生达成有效的沟通,教师要积极关注自身的情绪状况,以积极的情绪面对学生及其问题。
教师的情绪对学生的情绪具有很大的感染作用,对学生的认知与情感等心理内容具有组织和调控作用。如果教师拥有积极的情绪情感,并能够对不良情绪适当地加以调节和控制,那么自然会得到更多学生的接纳和喜爱,这将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积极的情绪有助于师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沟通,有助于向学生传递积极的生活信念和价值观,还有助于改善教师的免疫系统,从而增强对疾病的抵抗力。相反,冷漠、暴躁等消极情绪不仅妨碍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而且可能导致教师自身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危害教师自身的身体健康。
那么,教师如何形成积极的情绪状态呢?以下两方面值得注意。
一方面,在与学生沟通之前,教师应有意识地关注自身的情绪状态,如果情绪状态不好,很可能会干扰沟通,因此教师应调整认知和观念,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教师不应让一些令自己烦心的事情以及自己先前不愉快的情绪来干扰师生沟通,更不能在与学生沟通时把先前的愤怒等消极情绪转嫁于学生。保持良好的情绪有利于教师理性、客观地与学生沟通。
另一方面,教师不应该因为学生本身的问题或错误而产生不良情绪。比如,有位教师每当发现学生的学业出现问题或存在不足时,就表现得很生气,经常表露出失望的表情,甚至有时指责、抱怨学生。许多学生都心情郁闷地表示,教师的这种情绪状态使得学生们都很怕这位教师,因此对教师敬而远之。再比如,有位学生上课迟到了,教师就严厉训斥,显得很生气的样子,而不给学生解释的机会,这让学生们都谨小慎微,回避与教师沟通。教师以如此消极的情绪对待学生,与学生沟通的低效就可想而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