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案例 教师情绪不好,可以不上课吗?(1 / 1)

【案例22】教师情绪不好,可以不上课吗?[2]

教师身体不舒服导致心情非常烦躁、教师家中有事引发了严重焦虑情绪、教师在处理与家长的矛盾中因矛盾激化而情绪失控,等等,当老师在上课之前发觉有这样那样的较为严重的情绪问题,或者学校其他人员发觉教师有情绪问题时,教师可以向学校提出来,这节课不上吗?

这种情况以往没听说过,但是近年来,有的学校对教师管理就相继出现了这样的做法,实施了“教学回避办法”,有些中小学教师就逐渐拥有了这样的“特权”。比如,沈阳一所小学就实行了教师的“情绪假”制度,当教师情绪出现严重问题时,可以放半天假,由学校的领导或其他教师为其代课,这受到了老师们的欢迎。

据报告,该校的“情绪假”制度是学校领导研究出台的,教师在心情不好时可提前请假,为了保证教师在良好的情绪状态下进行教学活动,避免教师不良情绪干扰教学过程,减少对教学的负面效应,从而确保教师与学生的身心健康,提高学校教育的整体效益。学校的主要领导每人分担了几门学科的备课任务,在教师请假时,由相应的领导为教师代课。同时学校还请来心理咨询师,对教师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整。

一、对“教学回避办法”的不同观点

实际上,学校实行的“教学回避办法”可以分为主动申请回避和劝说回避两种情况。主动申请回避由处于消极情绪中的教师自己提出,而劝说回避由其他教师或学校管理者提出。“教学回避”期间由学校安排其他领导或教师代替当事人实施教学活动。目前,提出“教学回避办法”的学校不止一所,对于“教学回避办法”人们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看法,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

1.支持的观点(举例)

学校推行的这项办法体现了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也能避免因教师情绪低落而产生的一系列不良后果。教学实践中有不少师生冲突的个案与教师的情绪反常有关,尤其是对学生的体罚和变相体罚更是与教师的消极情绪有因果关系。因此,教学回避办法既从制度上保证了对教师的尊重,也是爱学生和对学生负责的具体体现。

要让学生有好的心情听课,老师就要带着好的心情去上课。

这样的决定是对学生负责,也是对教师的情感呵护,使无情的制度充满了理性的人情味。

我觉得校长这样做是对的。这里的回避不是永远回避。回避也并不意味着后续工作中不再作相关的工作。理解教师,应该从这些细微的地方入手。教师管理也应具有人情味。我觉得这个校长是好样的。

这才是人文关怀嘛,其实也是出于对学生的考虑。

2.反对的观点(举例)

有点可笑!教师工作具有特殊性,教师会常有心里不悦,教师在实际工作中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也是一种基本功。如因为自己心情不好而经常骂学生,或影响上课,建议老师去看看心理医生。对学生来讲,经常生活在笑脸之中,对他们的成长也不一定有利呀。

真正的关怀做到家了的话,教师一上课心情就会好!回避不是办法!

如果许多教师情绪都不好,那么谁来代课呢?真正的关怀应来自心灵,不是休息两堂课的问题,而是尊重教师的人格价值,承认教师工作的复杂性,真心体贴教师,温暖教师疲惫的身体和心灵。

老师回避之后,他的工作暂时由谁做?比如,他正在上课时情绪不好了,他回避了,学生就放羊了?

二、如何正确看待“教学回避办法”?

不论支持还是反对的观点,都可以看出,教师拥有积极情绪的重要性。这也反映出一个大家共同的愿望:关心教师的情绪。那么,如何真正关心教师的情绪,教师如何调节好自己的情绪呢?

当前,学校管理呼唤人性化的管理观念和措施,许多学校都提出学校管理要“以人为本”,但是在具体实施时,很容易对这个“本”的理解局限于学生,将“以人为本”局限地理解为“以学生为本”,而教师这一学校人力资源的核心力量常常被排除在外,比如,过多重视学生的情绪情感表现,而忽视了教师的情绪情感体验,忽视了教师的情绪对学生培养的重要作用。

学校实施“教学回避办法”,明确规定如果教师遇到突发事件或特殊矛盾而导致情绪失控,那么教师可以向学校提出教学回避。如果教师没有意识到或不好意思主动申请教学回避,学校也可视其具体情况劝说其进行教学回避。这对学生和教师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

教师良好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教师要有积极的情绪状态,以及教师的心理健康要受到保护。如果教师的情绪不良,心理健康得不到保护,那么教师的教育教学潜能就可能得不到有效的调动和激发。然而,许多因素导致教师的情绪问题和心理压力,比如,教师作为社会各行各业中的普通一员,却承受着“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所带来的巨大心理压力。因此,为了教师形成良好的情绪状态,对各级学校教育管理者而言,有必要充分意识到教师作为一个普通人的心愿和诉求,重视教师的情绪及心理健康发展。对教师而言,也有必要充分意识到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调节好自身情绪的重要意义,尤其要意识到对学生发展的深远意义。

因此,当一位教师因不良情绪可能给教育教学带来负面影响时,“暂停”教学是一种充满理性和人性的管理措施。从教师自身来看,这是教师对学生保护意识的体现,是“以人为本”的体现;从学校管理来看,这是对教师的人性关怀,也是“以人为本”的体现。教师和学生都是有着各种情绪情感需求的人,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引导,其目的不是干扰或控制学生的发展,而是激励或促进学生的发展。学校管理者也需要充分相信教师,给教师充分的发展空间,用尊重和关爱去培养教师工作的积极情绪、激发教师工作的巨大潜能,这种学校管理才能真正称之为“以人为本”。

三、教师们情绪都不好,怎么办?

面对“教学回避办法”,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一位教师情绪不好可以暂停上课,如果全体教师都情绪不好,那么学校是不是要停课呢?”还有人指出:“目前,在有的学校,多数教师的教学情绪状态都不太好,需要‘教学回避’的教师太多,这对教师来说也不现实。”

其实,这些疑问与“教学回避办法”并不矛盾,教学回避办法关注的是教师个体的情绪问题,而这些疑问关注的是教师群体的情绪问题。的确,目前教师群体的工作情绪状态在有些学校并不乐观,教师情绪耗竭等职业倦怠的情况在许多学校具有普遍性,因此教师群体的情绪问题不仅是学校管理所应该关注的内容,更应该是全社会关注的内容。“教学回避办法”恰恰反映出目前教师整体情绪状况并不尽如人意的现状。

就学校内部管理而言,尊重和理解每一位教师,是促进教师发展的基础。当教师出现严重情绪问题时,就需要有针对性地予以关照。另外,从教师的工作性质来讲,教师的根本职责在于“育人”,这一点与许多职业有着鲜明的区别。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对象是学生,教师的消极情绪很可能会感染或影响到教学效果和学生发展。在课堂教学时,教师积极的情绪和心态不仅能够高效地完成教学工作,也会给学生的学习与发展带来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反之,教师消极的情绪不仅可能影响教学水平,也可能使得教师不恰当地将消极情绪“转嫁”到学生身上,导致学生出现心理发展问题,甚至给学生造成难以弥补的心灵创伤。因此,教师自身要意识到不应带着消极情绪去工作,学校也需要给教师一些整理或调节好情绪的时间和空间。这样做,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无疑都有非常积极的意义。因此,教师自身与学校管理者都有责任引导教师调节好自身的不良情绪,不把个人的消极情绪带进课堂。

实际上,教师情绪非常不好的时候,是否可以采用“教学回避”而暂停上课,这并不是问题的关键。问题的关键在于学校管理是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学校是否真正关心、关爱每一位教师,教师是否真正关心、关爱每一位学生。至少,“教学回避办法”对此是一种非常好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