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何面对学生的“无理”?
在教育现实中,当教师面对学生如此“无理”,甚至有些“挑衅”的招呼“嘿!那个男的,你过来”之时,我想大多数教师可能会惊讶于学生的此种表现,也许有的老师可能会感到不被尊重或不舒服,有的教师可能会很气愤,有的教师可能还会觉得“这个学生怎么这样无理”“孺子不可教也”。那么,这个时刻,教师该如何回应呢?教师该如何向学生表达呢?教师最应该向学生说些什么呢?
面对学生的如此“无理”,教师们可能会有不同的反映,也许有的教师会非常生气地质问学生:
“你懂不懂礼貌?”——言外之意,学生怎么这么没礼貌!
“你爹妈是怎么教育你的?”——言外之意,学生怎么这么没家教!
“你会不会讲人话?”——言外之意,学生不讲人话!
……
上面这几种教师的表达方式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教师都把问题的焦点或关注点放在学生的错误(“无理的话语”)上,而忽视对教师自身感受的关注。事实上,在教育引导学生时,教师采用这类表达方式的情况并不少见,在教师的质问下,有的学生可能不敢说话了,有的学生可能表面上“屈服”了,而内心却非常不服气,还有的学生可能与教师针锋相对,并不示弱。
然而,这种表达方式却并不利于学生意识到存在的问题,也不利于处理好当时的问题情境,相反,往往会引发学生与教师之间的现场或背后的对抗。试想,如果这位心理教师这样质问学生,而那个学生故意反问一句:“我说错了吗?难道你不是男的吗?”这很可能引来全班同学的哄笑,这也许正是那个学生所希望的,那么教师又该如何应对呢?至少有一点可以肯定,就是教师做讲座的效果一定会大打折扣,甚至讲座可能难以进展下去,然而教师来到这个班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与学生对质,而是为了给学生做一个有益于学习的讲座。
因此,面对案例18的问题情境,教师把问题的关注点或焦点放在学生的错误或不当言行上,这并不是明智的做法。这种做法没有清晰表达自己对学生的看法和期待,而是向学生传达了一些消极评价的信息:“你怎么这么没有礼貌”“你怎么这么没家教”“你怎么不会讲人话”,等等。
如果教师基于这种消极的表达方式与学生沟通,很可能会导致沟通低效,因为这种表达方式往往缺乏教育作用,不利于解决问题,反而会激化矛盾。那个学生也许正期待着教师的“进攻”,期待着与教师之间展开一场“较量”,学生也许已经准备好了如何“还击”。面对这种问题情境,教师明智的做法也许是避开学生的“锋芒”,尤其是处于青春期阶段学生的“锋芒”,不把问题的焦点或关注点放在学生的错误上,而是关注自己内心的感受,向学生表达内心的感受。
二、寓言:国王的梦
从管理沟通的角度来看,教师为了更准确更有效地向学生传递信息,需要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教师面对的是不断成长的学生,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往往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规律和特点,教师恰当的表达方式可以增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相互沟通,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教师的观点、想法或建议,促进学生更好地不断发展,而不恰当的表达方式往往导致沟通不畅,无助于学生接受教师的教育引导,最终阻碍学生发展。那么,什么是恰当的表达方式呢?什么是不恰当的表达方式呢?
教师恰当的表达方式就是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或规律的表达方式,具体而言,就是面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理解学生出现发展问题的原因,并且要积极看待和评价学生的发展及问题,尊重学生的个性表现,根据学生发展的具体情境向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想法或建议。
下面是一则寓言“国王的梦”,这是一个古老的寓言,也很耐人寻味。其中,两个占卜师对国王的梦做出的解释,使用了不同的表达方式,也许从中我们可以获得某种启示:
寓言:国王的梦
有一天,国王做了一个梦,他梦见自己的牙齿一颗一颗地都掉光了。国王醒来后,感到非常不安,于是命大臣找来了全国最好的占卜师为自己占卜一下这个梦。
这个占卜师听了国王的梦之后,对国王说:“陛下,这个梦不好啊!梦见牙齿一颗一颗掉光,这表示您的家人将会先于您而一个一个死去。”国王听后大怒,命令将这个占卜师关进监狱,并传令大臣再找一个占卜师来。
新的占卜师来了,听了国王的梦之后,对国王说:“陛下,这个梦很好啊!您的牙齿一颗一颗掉光,这意味着您将比您的所有家人活得都长。”国王非常高兴,命令赏赐。
大臣十分不解,问这个占卜师:“你所说的跟前一个占卜师说的不是同一个意思吗?为什么他受惩罚而你受赏赐呢?”这个占卜师坦然地说:“不在于我们说了什么,而在于我们是如何说的。”
从上面的寓言我们可以看到,两个占卜师的确是同一个意思,但是他们用不同的表达方式对同样的事物做出不同的解释,所得的结果却完全不同。
在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过程中,教师出于“好心”教育学生,而“好心得不到好报”的情况往往也正是这样发生的。可以说,每一位教师都希望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与学生沟通时,教师教育引导的“心”都是好的,如果得不到学生的“好报”,那么,是不是与教师不恰当的表达方式有关呢?有些情况下,正是因为教师对学生的爱心太浓,太希望学生发展好,反而以较为情绪化的方式予以表达,导致师生沟通的低效。比如,看到学生又做错了题目,教师就生气地对学生说:“你怎么又做错了!”这种表达方式可能会降低学生的学业自信和对教师的信任。也许,教师耐心地鼓励学生“下次再努力”,这种表达方式会收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三、避免消极的表达方式
许多父母对孩子有着过高的期待,但是由于教育方式不当,在面对孩子出现的问题时,经常以消极的表达方式与孩子沟通,于是难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比如,父母看到自己的孩子不做作业而在看电视,就气愤地责备孩子说:“你怎么又看电视了!还不去做作业!”于是孩子总是与之对抗。然而,同样的情境,在面对邻居家的孩子时,却能够心平气和地予以引导:“不要看电视了,该做作业了。”于是邻居家的孩子往往更愿意听这样的劝告,更愿意配合。
师生沟通也是如此,消极的表达方式往往埋没了教师的良苦用心。因此,教师有必要关注一下自己是否经常使用一些消极的表达方式,学生往往并不是不接受教师的话语内容,而是不接受教师表达话语的消极方式。
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似乎很有道理,但是,事实上良药未必苦口,忠言未必逆耳。人们在现实中制作苦口良药时,时常要在药片表面包一层糖衣,让原本很苦的药变甜,可见药的内容虽好,但也要考虑使用更容易让人们接受的方式。对于师生沟通而言,有些时候教师非常关注表达的内容,而容易忽视表达的方式,但是,为了取得良好的沟通效果,教师表达的方式往往比表达的内容更为重要,换言之,“说什么”比“怎么说”更重要。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者,与学生沟通时,不仅要关注“内容”,也要使用好“方法”。“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句俗话,在师生心理沟通的教育情境中,应该改为“良药可口更利于病,忠言顺耳更利于行”,这种沟通策略也许更值得教师采纳。教师的“可口良药”和“顺耳忠言”更容易让学生在内心中感受到教师的一片苦心,感受到教师的支持、理解和信任。
因此,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有必要避免以下一些消极的表达方式,它们很可能会影响师生沟通的效果,影响教师引导教育学生的效果。
否定指责,是使学生消沉最好的武器。
冷淡拒绝,是使学生失去学习热情的良方。
讽刺抱怨,是疏离与学生情感的催化剂。
轻视贬低,是毁掉学生自信心的有效途径。
……
1.否定指责
当教师发现学生的问题时,有些教师会立即用否定指责的态度及语气对待学生,比如,生气地对学生说:“你就是不行”“你做得真糟糕”等。也许教师的本意是想让学生看到自己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动力,但是,经常否定指责会使学生渐渐失去对学习或事物的兴趣,降低学生的积极性,甚至使学生关闭与教师沟通的大门。
2.冷淡拒绝
当学生向教师寻求支持或帮助时,教师以冷淡拒绝的方式对学生说“这与我无关”,或者“我没空”,师生沟通也许就会随之中断了。许多情况下,即使教师不能向学生提供支持或帮助,教师也需要坦诚地向学生说明原因,或者提出建议和想法,比如,告诉学生:“我很想帮你,可我现在的确很忙,另外找个时间怎么样?”
3.讽刺抱怨
当教师对学生的表现不满意时,讽刺抱怨学生也是一种为师生沟通设置“堡垒”的做法。教师对学生的讽刺抱怨也许是出于对学生“恨铁不成钢”的期待,由于对学生过高的期待,而产生了消极情绪,导致消极的表达方式。然而,当学生做错事情或出现问题时,教师如果讽刺抱怨学生“你还能做成什么,连三岁小孩儿都不如”,这样不仅难以解决学生的问题,反而容易激起学生的逆反心理或对抗情绪。如果教师换个方式对学生说“再努力一次也许就会成功”,这也许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
4.轻视贬低
比如,教师用轻视贬低的口吻对学生说:“你这辈子算是没什么出息了”,这样的表达方式背后往往渗透着教师对学生发展不抱多大期望,这容易增加学生的被轻视感,产生无助感,于是学生在教师面前就不想再表现得“有出息”了。其实,对学生的表现不满意时,教师不妨给学生一些正面的表达,比如,“我希望你做得更好”或“你可以做得更好”。
消极的表达方式,也许会在短时间内起作用,但是,从长远来看,它往往会加深师生双方的误解,导致教师与学生沟通不畅,难以产生积极的教育效果,甚至产生不利于学生发展的“副作用”。比如:
失望地说:“我看你是没有指望了!”
指责地说:“你怎么又做错了?”
讽刺地说:“你是猪脑子吗?”
抱怨地说:“你怎么这么糟糕!”
反语地说:“求你别给我添乱!”
……
上面这些话语在非常熟悉或非常要好的朋友之间也时有出现,但是,在好朋友之间如此表达的语气、语调会有所不同,其深层含义也截然不同。
因此,面对学生出现的错误或问题,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要尽可能避免使用这些消极的表达方式,而多使用一些积极的表达方式,比如:
鼓励地说:“下次再努力!”
尊重地说:“可能我没有讲清楚。”
理解地说:“我知道你努力了。”
期待地说:“下次你一定会做好。”
同情地说:“我也感到很遗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