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极评价:真诚赞美和鼓励
让我们再来看一看“国王的梦”这个寓言,它对人际沟通的启示在于表达方式比表达内容更重要,“不在于我们说了什么,而在于我们是如何说的”。良好的表达方式在教师与学生沟通之间也非常重要。许多时候,教师与学生沟通的出发点是为学生着想,是希望学生更好发展,但是学生却不领情,原因往往在于学生不接受教师说话或表达的方式。
消极表达方式在以往传统教育中有一定市场,比如,家庭教育中,棍棒底下出孝子,而在私塾学校里,教师可以打骂学生。在传统社会文化氛围中,一个人在家庭成长及学校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受到比较多的消极评价,指责与体罚的情况时常会发生。虽然现代社会逐渐强调师生之间、亲子之间平等相待,强调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但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之类的观念仍然有所余存。当今社会,教师如果仍然用传统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用消极的表达方式与学生沟通,就可能会导致学校教育的低效。
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地采取积极评价的方式与学生沟通,真诚的赞美和鼓励就是两种简单而有效的积极评价方式。
1.真诚的赞美
【案例19】赞美表扬的功效
我有一个老同学在小学当教师。有一天我去他家做客,看到他心情非常好,面露喜悦之情,就问他有什么喜事。他笑着没有开口,他的妻子帮他解释,教委搞中小学教师论文比赛,他投了一篇论文,结果获了个三等奖,他们学校其他教师都没有投稿,就他一个老师投稿,因此校长在教师大会上表扬了他。
过了两个星期,我又去这位老同学家,看到他又面露喜悦之情,就开玩笑问他:“是不是校长又表扬你了?”他乐滋滋地没有说话,他妻子又帮他解释:“没有人表扬他,这是上次校长表扬的劲儿还没有过呢!”
可见,赞美和表扬的作用不小。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似乎有一种错误的认识,认为只有幼小的孩子才需要大人的赞美和表扬,而事实上,即使成年人也需要赞美和表扬。
赞美和表扬是对学生已经表现出的良好行为的一种积极评价,比如,学生的考试成绩优秀,教师可以赞美和表扬,学生助人为乐,教师也可以赞美和表扬。赞美和表扬会激励学生更好的表现。
但是,有一位教师曾向我提出这样一个困惑:“我在课堂上经常赞美和表扬学生,但是为什么对学生没有什么激励作用呢?”当继续与这位教师就此困惑深入探讨后,我发现问题并不是出在赞美和表扬本身,而是在于教师缺乏考虑学生的特点。
教师赞美和表扬学生是一种与学生积极沟通的表现,是否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并不完全在于赞美和表扬本身,它还需要教师充分考虑与学生有关的两个因素:一是学生的能力或水平高低;二是学生所完成事情的难度大小。
如果一个学生学习能力很高,完成一道简单的作业题目或做了一件简单的事情,那就不必大加赞美。正如让一个心智成熟的人做几道10以内的加法题,当他都能正确完成后,我们激动地赞美他:“你真聪明!”他会有什么感受呢?他不能不认为:“这是在污辱我的智商。”而当一个学习能力不高的学生,完成了一些非常难的作业题,即使他没有完成得很好,我们也应当予以赞美和表扬。
2.真诚的鼓励
鼓励是对学生将要面临或从事活动的一种正面评价或积极暗示。比如,人们相互表达祝愿时经常使用的“祝你成功”“祝你心想事成”等,就是一种鼓励的话语,它表达着人们对将来获得成功的期待。
因此,教师对学生面临的学业及相关任务应多多给予真诚的鼓励。比如,有一个学生在考试之前的一段时间显得非常紧张,教师微笑着对这个学生说:“努力准备吧,相信你的能力。”这让学生感受到极大的鼓励,于是,充满信心地积极准备,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幼小的孩子也往往充满了鼓励,而随着孩子的长大,进入小学、中学,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得到的鼓励就不像婴幼儿时期那么多了,同时,在学校教育中,学生得到的鼓励也随着年级提升有所减少,这似乎成了一种“规律”,但是又有些不符合人的发展规律。
比如,一个一岁的小孩子,正在学走路时会经常摔倒。他摔倒后会受到父母的指责吗?不会!父母一定会无数次地鼓励孩子重新站起来,欣喜地看着孩子再尝试一次。当孩子有一点儿进步时,父母就非常喜悦地赞美孩子:“你真棒!”同时再次鼓励孩子:“再来一次!”有谁见过,父母看到自己一岁的孩子学习走路摔倒后,就指责孩子说:“你怎么搞的,又摔倒了!”“你还走路干什么?你这辈子算完了!”但是,这种情况在孩子长大以后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中就会出现。为什么当孩子逐渐长大后,许多教师(也包括父母)就越来越不宽容孩子的错误或失败,当发现孩子出现问题或错误时,他获得的鼓励就远不及儿时那么多了。这说明教育者并不是不会鼓励,其实每一个教育者都会鼓励孩子,只是由于随着孩子长大,当教育者对孩子的认识与期待越发不合理,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出现了偏差或问题的时候,他们就有意无意地减少甚至失去了对孩子的鼓励。
对于教师来说,完全可以对学生的错误或缺点予以批评指正,这无可厚非,但不必以指责、抱怨等消极的表达方式予以引导,更多地应以积极的表达方式予以鼓励。即使批评教育学生,也应是一种积极的心态,以消极的心态来批评学生,就可能失去批评的积极作用,使批评变成了责备、抱怨。当然,教师面对学生的错误或缺点,更需要做的是给学生多一些宽容和接纳,多一些鼓励和理解,少一些消极评价,少一些指责和抱怨。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尊心和自我评价,教师过多的消极评价往往使学生产生不被认可或不被接纳的感受,对学生的自我发展起到消极的作用。
学生发展不仅需要真诚的赞美,也需要真诚的鼓励,赞美和鼓励往往有着更为积极的作用。当然,对学生赞美或是鼓励的话语,都要发自教师的内心,是教师真诚的话语。如果教师仅仅是为了赞美而赞美,为了鼓励而鼓励,仅为了使用方法而使用方法,而教师内心里并不觉得学生值得赞美或鼓励,那么赞美和鼓励就难以发挥积极的教育作用,一旦被学生“识破”,反而可能产生消极的教育作用。
二、表达内心的感受
当教师针对学生出现的问题与学生沟通时,尤其当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出现冲突时,有的教师可能会从绝对权威的视角以消极的沟通方式来批评指责学生的错误,而有的教师可能采取一些积极的沟通方式引导学生意识到自身的问题或错误。
有一种良好的表达方式,就是表达内心的感受。“表达内心的感受”这种沟通方式强调,在教师引导或教育学生的时候,当教师发现学生的言行出现问题或错误时,当教师与学生出现沟通冲突或不一致时,如果教师希望与学生进行积极的沟通,如果教师希望学生对自身的问题有所认识和领悟,那么教师就不必把解决学生问题的焦点放在“学生的言行是如何错误”之上,而要把焦点放在自己内心的感受上。这就需要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首先考虑或意识到自己的内心是如何感受的、自己感受到了什么。
事实上,每一个人都是有自知力的,都对自己的行为和发展状况有着充分的自知。当人们自己的言行出现错误或缺点时,多数人能有所意识。对于中小学生而言,他们的认知发展虽然没有成熟,但是已经形成了基本的自我认识与评价。如果教师以消极情绪表达来面对学生的问题,就往往不利于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问题或错误,也不利于学生积极的自我改正。
教师不必指责抱怨学生的错误或问题,而不妨告诉学生自己的内心感受,也许会收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比如,学生上课迟到了,教师与其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学生的错误上,生气地指责学生:“你怎么搞的”,或者拒绝学生的解释“你不要狡辩”,不如对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听听学生的解释。如果学生的迟到让教师感到心情不好,不妨直接告诉学生:“你迟到让我心情不好。”再比如,教师发现学生做错了事情,与其指责学生“这太糟糕了,你怎么又做错了”,不如表达内心的感受,对学生说:“我对此感到有些遗憾”。
至于学生是否会改变和如何改变,可以“放权”给学生自己去解决吧,这也是一种对学生成长的信任。而且,“表达内心的感受”的做法更有利于激发学生更好地自我反思,从而自觉改变和调整自己的行为。
然而,在学校教育管理中,有些教师常常习惯于关注学生的错误或问题,喜欢评价学生的错误或问题,而倾向于掩饰和回避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感。当教师与学生发生沟通冲突时,当学生的做法或行为方式让教师不满意时,一些教师往往迫切希望使学生有所转变或改正。这种情况下,教师的关注点容易放在学生的错误或问题之上,就可能采用否定、指责、抱怨、轻视,甚至讽刺、嘲笑等消极的表达方式。然而,这些做法并不利于真正解决问题。相反,这些不良的表达方式是打消学生自信心的有效方式,是疏离师生感情甚至导致关系紧张的催化剂,是降低学生自尊和自我价值感的暗箭。因此,在与学生的沟通过程中,教师要采用积极的表达方式,善于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来取得更好的沟通成效。对于“表达内心的感受”这种方式,还将在本章最后的“拓展案例”中,结合案例18,再深入探讨。
三、与学生沟通的“RULE”法则
本书的第六、七、八、九章分别讨论的是关于尊重、理解、倾听与表达四个方面的内容。在师生沟通过程中,这四方面的内容有先后顺序可循,即尊重理解在前,倾听表达在后。教师首先要尊重学生,尊重是有效沟通的前提,然后教师要向学生传递理解,理解是有效沟通的保障,之后教师要注重倾听学生的想法和心声,充分的倾听是表达的基础。这四个方面构成了教师与学生沟通的“四部曲”,这就是教师与学生沟通的“RULE”法则。
“RULE”分别由“尊重”(Respect)、“理解”(Understand)、“倾听”(Listen attentively)、“表达”(Express)四个英文单词的第一个字母组成,恰恰构成了“RULE”,即法则或规则。
师生沟通“四部曲”
R——尊重(Respect)
U——理解(Understand)
L——倾听(Listen attentively)
E——表达(Express)
这正是有效沟通所要强调的,即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有“法”可依,遵循一定的法则或规则。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忽视了“RULE”法则,那么沟通就有可能中断,难以持续下去,也难以取得实效。这个沟通的“RULE”法则强**师与学生沟通要始于对学生的尊重,在充分了解和理解学生的基础上,用心倾听学生的心声,然后再向学生表达期待或良好的愿望。
当然,这一沟通的“RULE”法则不仅适用于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在许多人际沟通过程中都适用,比如,校长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也要有充分的尊重、理解、倾听和表达。此前已经出版的《校长与教师的心理沟通》一书中,对此也有详细深入的讨论。在学校教育管理中,我们不仅希望教师能尊重、理解学生,注重倾听学生的心声,向学生表达自己的期待和愿望,同时,我们也希望教师能充分得到校长的尊重和理解,希望校长能注重倾听教师的心声,向教师表达深切的期待和美好的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