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沟通的方式
人际沟通常用的有三种:非言语沟通、口头沟通和书面沟通。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往往以这三种方式进行。
1.非言语沟通
非言语沟通主要是通过表情传递信息,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虽然没有话语,但是沟通的双方可以通过表情向另一方提供可观察的情绪、情感或思想。也由于此,这种方式的不足在于沟通双方对表情的内涵可能产生误解,从而会影响信息接收者对信息的准确理解。非言语沟通是师生沟通的主要方式。
2.口头沟通
这也是教师与学生沟通过程中常见的沟通方式。沟通双方通过口头言语相互传递准确、丰富的信息,这种沟通方式的优点在于速度快、简洁明了,许多问题可以“当面对质”,而且可以相互及时反馈。
3.书面沟通
沟通双方既不通过表情,也不通过口头言语,而是通过书面语言进行沟通。这种沟通方式的优点在于可以回溯,有据可查,有助于人们记忆保存,正如俗话所说的“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是这种沟通方式的不足在于比较费时间,也可能缺乏及时反馈。
二、倾听是一种非言语沟通方式
比较各种沟通途径所传递的信息量,人的表情所传递的信息最为丰富。表情是人们在倾听过程中经常运用的传递信息的方式。教师在与学生沟通时,要意识到表情在倾听中的基本作用。
在倾听过程中,由于人与人之间不用说话就可以用表情传递大量信息,因此,倾听不是被动的行为,而是主动的行为,因为倾听虽然没有话语,但是它依然可以传递更为丰富的信息。比如,学生犯错误了,教师可以不用与学生说话,而只需看学生一眼,就能向学生清晰传递自己的态度。关键在于教师看学生一眼,向学生传递了何种表情。不同的表情就会传递不同的信息,甚至是截然相反的信息。一般而言,微笑的眼神可以向别人传递理解,横眉冷对的眼神可以向别人传递愤怒,狠狠一瞪可以向别人传递不满,等等。可见,虽然现在法律法规禁止教师体罚学生,教师对学生的体罚已很少见,但是,教师倾听学生时,用丰富的表情对学生进行“心罚”作用却可能胜过“体罚”。
在倾听过程中,表情也可以表现出倾听者的设身处地的感受。对教师而言,不但要听懂学生的话语本身,更要听出学生话语中“字里行间”的内容。教师在倾听学生时,要体察学生的话外之音,分析言外之意,捕捉其真实意思,并积极地通过表情对学生予以反馈。
此外,在倾听过程中,教师还要有意识地通过表情积极传递丰富的信息,启发学生进一步表达,有助于师生进一步沟通,比如,通过表情向学生传达赞同的信息:“我正在认真听你说”,“我愿意与你沟通”,“我很关心你的事情”。或者也通过表情向学生传达不赞同的信息:“我不太同意你的看法”,“我有点儿不相信”,“我有不同的观点”,等等。
三、倾听时的表情可以“说话”
人类的表情往往具有趋同的含义,比如,微笑或赞叹时嘴角上翘,生气或伤心时嘴角下垂,困惑时眉头紧皱,喜悦时眉开眼笑。事实上,人的表情识别能力在很小的时候就发展起来,人在很小的时候就更倾向于看微笑表情。
发展心理学家罗伯特·范茨(Robert Fantz)在1961年进行儿童心理实验时发现,两个月大的婴儿注视人脸比注视其他图片花的时间更长。事实上,4个月的婴儿就已能对不同的表情有所区别,4~6个月的婴儿注视高兴的表情比注视愤怒和中性表情的时间更长。人识别微笑、高兴等积极表情的能力早于识别愤怒、害怕等消极表情的能力,这也许意味着人更喜欢看到或倾向于接受积极的表情。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生来就对人的面部表情有着偏好性,因为在人类进化过程中,人的面部表情往往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对人们生存有用的信息,比如,母亲对新生儿的微笑意味着安全和爱护。因此倾听时的表情对人际沟通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虽然没有外显的话语,却实实在在地“说话”了。
图16表现的是出生几个星期的婴儿就表现出对特定刺激的偏好,图中每一个横条表示婴儿注视各种刺激物所耗费的时间。从中可以看出,出生不久的婴儿就对“笑脸”有所偏向,借此也许我们能对表情的重要意义有所体会。
图16 婴儿注视不同刺激物时间的百分比
在倾听过程时,人们没有话语,但是表情往往表明人的情绪、态度和想法。有人认为人际沟通过程中所传递的信息,有超过一半以上的信息是通过表情这种非言语沟通方式来传递的。
1.面部表情
人的表情往往能反映其身心状态。面部表情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刺激物,比如,眼、眉、嘴的位置,能充分流露出人的内心世界。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多地展示积极的面部表情,比如,和蔼、微笑、欣赏;而愤怒、不满、责备等消极的面部表情可能导致学生对教师的敬而远之,导致师生之间缺乏沟通。
2.身体表情
身体表情可以显示人的情绪情感状态,比如,某些特定的身体姿势、手势都可能流露出人们的态度和想法。其中双手的动作和位置所传递的信息最为丰富。比如,在课堂上,教师提问就可以不用说话,用手势就可以使学生领会教师的意思,站起来回答问题,用一根手指强硬地指点学生或者用舒展的手掌来邀请学生是有不同的含义的。
表7 身体表情及其含义
3.言语表情
言语表情并不是指说话的言语或内容,而指说话时的音量、语调、节奏等特征。人在说话时,除了话语本身传递信息外,更为重要的是说话时的音量、语调、节奏等都传递着丰富的信息。
因此,人们通过言语表情可以判断他人的情绪状态和所思所想。现实中,相同的言语,如果用不同的语调来表达,那么就可能传递两种截然不同的意思,比如,教师对学生说一句话:“你这次考试考得不错嘛”!话语本身所传递的信息往往是表层含义,而深层含义则往往通过教师说话时的语调、节奏、语气和音量等这些言语表情因素来传递,它可以蕴含两种相反的评价,即“你考得很好”或者“你考得很不好”。因此,教师用欣赏、赞美的语气对学生说这句话之后,这种言语表情可能让学生感受对自己学业的肯定,而教师用讥讽、责备的语气对学生说同样的话,就可能意味着学生这次考试考得很糟糕。
四、避免倾听容易出现的问题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者与学生的沟通需要平等相待,相互尊重和理解,倾听学生的心声必不可少,它是师生有效沟通必不可少的方式。如果教师居高临下地看待学生,缺乏从学生的视角来观察和分析问题,缺乏倾听学生的声音,那么就可能使沟通出现问题或偏差。以下列举几种倾听时容易出现的问题,教师与学生沟通时应尽量予以避免:
在师生沟通过程中,教师过于维护自己的绝对权威地位,而急于下结论或断言。
在学生说话时,轻视学生所提出的问题,表现出不耐烦的态度或表情。
随意打断学生的叙述,或转移话题,使学生不能完整表达。
在学生表达之后,习惯于对学生的问题表现作道德或正确与否的评判。
忽视学生的视角,总是按照自己的想法或思维习惯,对学生的言行举止和价值观念等加以评论。
倾听时,有时表现出不适当的面部表情、身体表情或言语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