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案例16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倾听的重要作用。管理者以“你不要狡辩”这种说法来对待被管理者,这其实已经关上了沟通的大门,沟通就无从谈起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教师与学生的良好沟通对学校教育与学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处理学生问题时,如果教师对学生缺乏倾听,忽视倾听学生的心声,那么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渠道就不畅通,进而可能引发学生发展出更深层次的问题。因为倾听是沟通过程中非常重要的环节,尤其当教师作为师生沟通的发起者来说更是如此。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人际沟通过程中,人们倾向于花更多时间去表达,而忽视倾听的重要价值。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也常常如此,教师可能希望取得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或是由于教育教学工作繁忙,或者其他各种原因,而对学生表达得多,倾听得少。但是,倾听的重要价值丝毫不逊色于表达,也不应被忽视,教师作为学校教育者,在注重向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或想法的同时,也要注重倾听学生的想法和心声。
当然,强调倾听的重要性,也并不排斥表达在沟通过程中的重要性。关于表达的重要意义,将在第九章中深入探讨。
一、倾听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
教师要上好课,就需要备好课,备课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备学生”。教师要想管理好学生,也一定要“备学生”,“备学生”是教育学生的基础。其中,倾听就是教师“备学生”的一种良好途径。
倾听学生有助于教师获得丰富的信息,它有助于教师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和基本特点,了解学生对学校或班级的期待和愿望,了解学生的学业兴趣或所关心的事情,进而有助于教师更好地理解学生出现的问题或缺点。如果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教师缺乏对学生的倾听,就难以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也难以向学生传递理解,教师针对学生的一些教育和管理措施就可能偏离学生发展的目标,反过来也就可能得不到学生的理解和支持。
二、倾听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表达
倾听是表达的基础,教师倾听学生是为了让学生充分表达他们的想法或观点,也是为了使自己向学生更充分地表达。教师倾听学生的一个重要目的也在于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学业与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更好地管理班级和教育教学事务。
人与人之间的许多沟通冲突往往并不是因为双方意见不一致,而是因为双方并不明确对方真正的观点或想法,不了解对方往往是因为没有充分倾听对方的话语,进而没有充分理解对方的真实观点或想法。事实上,没有充分的倾听,就难有准确的相互理解。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也是如此,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向学生传递教育信息和实施有效教育的基础。
三、倾听有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善于倾听的教师会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学生的特点,了解学生的优势与不足,进而能够及时采取相应的教育教学措施。可以说,倾听本身就是一种对学生的鼓励和肯定,它能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重视,提升学生对教师的信任感,也提高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和自信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热情。
在与学生的沟通过程中,如果教师忽视倾听的作用,并且当学生感受到教师并不愿倾听自己的想法,感受到“教师不在乎我说什么”,那么学生就可能形成消极的沟通心态,导致消极的沟通模式。这种消极的沟通模式一旦建立,学生就可能很难再向教师倾诉心声或向教师反馈有关问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就可能进入一种消极、被动的恶性循环。久而久之,缺乏对学生的倾听将会抑制学生的表达,并习惯于在沟通中保持沉默,于是即便有一天教师想倾听学生的心声,学生也不愿意向教师诉说了。
四、倾听给学生提供倾诉的机会
教师是否愿意倾听学生诉苦或发牢骚呢?也许许多教师不愿意。当学生向教师诉苦、发牢骚甚至抱怨时,也许有些教师会认为诉苦或发牢骚打破了班级或课堂的和谐氛围,但是换个角度来考虑,学生向教师诉苦或发牢骚,是学生对教师的信任。虽然,教师常常希望班级或课堂人际氛围呈现出一种其乐融融、皆大欢喜的和谐景象,而不希望出现情绪低落、相互抵触的不和谐状况,但是,和谐的人际氛围并不是人们没有诉苦或发牢骚,而是把它们加以化解。因此,教师不必回避学生的诉苦或发牢骚,只有听到学生的“情绪化”的话语,才能了解学生的心声,化解学生的问题。
事实上,许多时候当学生向教师倾诉心声时,仅仅是想寻求一种能够被接纳的、值得信任的途径,宣泄一下心中的不满或苦闷,一吐为快,而对教师并没有过高的要求,并不一定希望教师能提供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许多学生在向教师倾诉之后,就投入正常的学习活动中,并没有影响学习情绪和学习行为,也没有影响同学之间的人际氛围,因此,教师可以给学生一个诉苦或发牢骚的机会,这样,学生有机会表达内心的苦闷或不满,这才是和谐的学校教育氛围的表现。
从管理学的视角来看,如果管理者喜欢“听喜不听忧”,就会导致被管理者“报喜不报忧”,进一步导致管理者更加喜欢“听喜不听忧”,这种管理心态或理念是一种过于关注“形”而忽视“神”的管理。当前学校的学生管理在许多情况下都存在“形聚而神散”的问题,学生的“形”表现得一致,而“神”却有些散了,这是违背学校教育目标和学生发展规律的教育现象。比如,教师上公开课,有人来听课,学生们都积极发言,而平时上课却不是这样,因此这并不一定出于学生真心所为。再比如,有的学校,当上级领导来视察,参观学生做广播体操,学生们都整齐为之;但是,当没有人参观检查时,学生们就应付了事。
一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真正要追求的是注重培养“神”的教育,而不是仅仅培养“形”的教育。“形散而神聚”也不失为一种良好的学校教育状态,当然更好的情况应该是一种“形神兼备”的教育与管理。学校培养学生是为了使学生获得真正的发展,塑造学生的美好心灵,而不是把学生培养成重视“做表面文章”,或者“做事就是为了做给别人看的”之类的人。如果仅仅关注学生的“形”发展,而忽视学生“神”的培养,那么学校教育将失去其最根本、最核心的价值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