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提升 用心传递理解(1 / 1)

一、关于“理解”的心理测试

理解对有效沟通具有重要作用。教师提升对学生的理解力是师生有效沟通的心理前提。请看下面的心理小测试,看一看我们是否对“理解”有清晰的理解。

心理小测试G 父母如何理解孩子

这是一个家庭教育情境:一个七岁的小孩子,带着父母新买的玩具去学校。班级的几个小伙伴抢他的玩具,他不给,小伙伴就打了他,还抢走了他的玩具。回到家以后,这个孩子表情痛苦,眼中流着泪,向爸爸妈妈讲述了发生的事情。

下面是孩子的爸爸妈妈可能对孩子所说的五句话,请问哪一句是向孩子传递理解的话语?

A、“拜托你不要哭了,吵死了!”

B、“宝宝别哭了,我买更好的玩具给你!”

C、“你再哭,我还要打你!”

D、“你不哭,我就带你去吃麦当劳!”

E、“再哭就让警察把你带走!”

(“正确”答案可以在本书最后的“附录:心理小测试答案”中找到。)

心理小测试G“五句理解的话语”中,哪句真正向孩子传达了自己的理解呢?你是否能清晰分辨“理解的话语”呢?

心理小测试H 教师如何理解学生

针对案例14,教师面对那位“偷”看别人日记的学生,如果教师希望与学生进行沟通,希望那个学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以便改进自己的行为,教师应该如何向学生传递理解的话语呢?

以下是教师可能表达的五句话,请问哪一句向学生传递了理解呢?

A、“拜托你以后不要再这样了!”

B、“如果再这样,我将对你采取措施。”

C、“这是没有任何理由可言的。”

D、“你要知道,你的父母养育你不容易啊!”

E、“你这样做,会对别人影响不好。”

(“正确”答案可以在本书最后的“附录:心理小测试答案”中找到。)

心理小测试H中的教师向学生传递的“五句理解的话语”之中,哪句是教师真正向学生传递了理解呢?

二、用心传递理解

心理小测试G、H中那些“理解的话语”其实都没有向沟通对象传递理解的信息,因为理解需要站在他人的角度体会他人的感受,这两个心理小测试中的“话语”都没有做到这一点。

正如前文提到的卡尔·罗杰斯的观点:理解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体会他人的内心世界有如自己的内心世界一般。因此,对于心理小测试G,家长也许可以这样向孩子传递理解的话语:“爸爸/妈妈知道你的心里不好受”,“你的身上是不是还有点儿疼”。

对于教师与学生沟通而言,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问题,尝试体验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因此对于心理小测试H,教师也许可以这样向学生传递理解的话语:“我知道你是出于喜欢才去拿那个同学的日记看的”,“我知道你现在的心情也可能不好受”,等等。

可以看出,对他人的理解是我们内心所思所想的反映,对他人的理解需要我们用心为之。教师充分理解学生,有助于师生之间建立起沟通的平台,有助于形成良好的沟通。而良好的师生沟通有助于学生接受教师所传递的信息和传达的期望,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与成长。

三、理解不等于赞同

理解学生是为了更好地教育学生,促进学生良好发展。也许有的教师认为理解就是赞同,然而理解学生并不等于赞同学生。有一位教师提出过这样的疑问:“现在都强**师要充分理解学生,那么教师理解学生还怎么解决学生的问题呢?教师理解学生,谁又来理解教师呢?”因此,这里要明确指出,理解不等于不管学生,理解不等于学生可以放任自流,理解不等于认同学生的错误。学生发展出现了错误或问题,教师一定要及时教育引导,纠正错误,解决问题,这正是要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如果教师不理解学生的问题表现及原因,而去教育引导学生,那么师生之间就难以形成有效的沟通,这种教育就很难收到积极的效果。

理解不等于赞同或纵容。教师理解学生的错误不等于赞同或纵容学生的错误,教师理解学生的问题也不等于无视或默认学生的问题。比如,学生上课迟到了,教师当然不赞同学生上课迟到的行为,但教师一定要理解学生的迟到行为,教师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向学生表明自己并不赞同迟到行为,因此,理解并不等于失去原则,教师在理解学生的同时,一定要坚持教育管理的原则。

在本书“第六章”关于尊重的话题中,我们已谈到教师尊重学生并不等于赞同学生。为了解决学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错误,教师需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尊重学生,在尊重的基础上与学生进行积极的沟通,才能取得师生沟通的实效。这里,教师理解学生也不等于赞同学生,同样为了解决学生的发展问题或错误,为了取得沟通的实效,教师需要做的另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理解学生。教师对学生的错误或问题表示尊重和理解,这并不等于教师认同或赞同学生出现错误或问题,更不等于听之任之、不负责任。

我们完全有理由反对或不赞同别人的观点、想法或行为,但是,这必须以对他人充分理解为前提。当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理解,学生才可能更好地接受教师的建议和观点,从而积极改进自身的错误或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