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策略 设身处地,换位思考(1 / 1)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学生发展是教育的核心目标,教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心理状态,认识并理解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尤其,当看到学生出现错误或问题时,当与学生的沟通发生误会或冲突时,教师要多一些宽容,少一些责备,给予学生充分的理解。

一、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

每个学生都有着自己的个性特点,或者说学生的心理与行为表现往往各不相同,比如,习惯、性格、爱好、价值观等方面都会存在差异。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实施者,需要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差异有所了解,并在此基础上教育引导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就是平时所说的“因材施教”。如果教师对自己所教学生的个性特点及差异缺乏了解,教育就可能成为一件非常困难的、又有些冒险的事情。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无疑将导致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低效,造成学生发展的阻碍。

因此,教师不仅要积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和能力倾向,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和行为方式,也要了解学生的教育经历、生活背景、家庭教育环境等。教师除了可以通过学生档案、家长介绍等一些间接渠道了解学生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直接渠道了解学生的特点,比如,教师参与学生的活动,经常与学生在一起,经常与学生谈心沟通等,这些都是了解学生的有效途径。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很少说话,缺乏沟通,那么教师如何能了解学生的特点呢?教师对学生的理解也就无从谈起。

二、从学生的角度看问题

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是理解学生的基础。理解学生需要教师换位思考,在思维层面上,设身处地把自己摆在学生的位置上,体会学生的所思所想。尤其在处理学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或遇到的困难时,教师需要多从学生的角度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并根据学生的特点来加以引导,解决问题。

教师作为教育者,学生作为受教育者,教师与学生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各自的角色不同。在看待各种教育教学问题时,教师与学生的视角往往不尽相同,因此他们之间需要相互理解。学生应多从教师的角度考虑问题(当然这不太容易做到,尤其对年龄较小的学生),而教师也需要换位思考,多从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向学生传递充分的理解。

当然,“换位思考”有时是一件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的事情,它蕴含着教师开放的思维方式和科学合理的学生观,即教师如何思考学校教育,如何认识学生,如何看待学生发展,教师把学生视为什么样的人,都与教师如何理解学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对此在本书第五章中已经有了更为深入的探讨。

三、给学生表达的机会

教师在处理学生问题并做出相应的决策时,学生应该拥有充分的话语权,有机会解释问题的原因。给学生充分的话语权是一种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理解的有效途径。在与学生的沟通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观点或想法的机会,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对问题的认识和想法。简单地说,就是教师要给学生表达的机会。

1.学生要有机会成为对话者

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习惯于居高临下地与学生沟通交流,过于关注自己的想法,而忽视学生的想法。在许多情况下,学生往往只能被动地成为听众,而失去应有的说话机会和权利。这样实际上并不利于形成有效的师生沟通。

教师要想真正理解学生问题的原因,就要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对话的关系,与学生进行平等的沟通。在沟通过程中,教师要赋予学生话语权,使学生有机会成为对话者。尽管有些时候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和想法可能会有所偏颇和片面,但他们也需要有机会成为与教师平等对话的另一方,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有机会改进学生的认识偏差及问题,使学生理解和配合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这种平等对话的教育方式蕴含着教师对学生内在潜能的激发和自我价值的尊重。

2.学生要有机会发表意见或建议

当学生拥有话语权时,学生就有机会充分阐明自己对问题的看法和观点,表达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如果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沟通过程中具有较强的导向作用,学生没有机会发表意见或建议,处于一种被动接受的位置,那么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实质上就可能成为教师一人演出的“独角戏”。

教师与学生之间积极沟通并达成共识,不是教师的“一厢情愿”,而往往是建立于两方相互理解的基础上,特别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的充分理解的基础之上。因此,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尤其是面对矛盾、冲突或问题时,教师不仅要给学生说话的机会,而且还要认真思考学生的观点或建议,以实现教师对学生真正意义上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