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案例 这个学生是小偷吗?(1 / 1)

下面是一个积极向学生传达理解的沟通过程,我们也许能从中体会到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在改正学生的缺点或不足、培养良好的行为表现中的作用。

【案例15】这个学生是小偷吗?

有一位三年级的小学生,从别的学校转学来不久。同学们发现他经常有一些怪异的表现:他经常不洗澡,不换衣服,不完成作业,甚至经常“偷”班级同学的东西,比如,铅笔、橡皮、小零食,等等。班主任当然不能忽视这些不良行为,为此经常批评教育这个学生,但是,并没有什么效果。

于是,教师要求学生请家长来学校,小学生对此感到非常紧张,以沉默来回避“请家长”。于是,教师提出要进行家访,但是这个小学生始终不向教师提供详细的家庭住址。

不过,教师还是决定要家访一下,看一看这个学生的家庭教育情况,也顺便与家长沟通一下学生在学校的表现。于是,有一天放学后,教师就“跟踪”这个学生回家。但是,教师感到非常困惑的是,学生并不急于回家,而是在大街小巷闲转,转着转着,教师就把“目标”跟丢了。

这位教师并没有放弃,而是经过几次“跟踪”后,终于有一次成功地来到了学生的家。令教师难以置信的是,这个学生的家竟然是在路边搭起的简易棚。学生只有妈妈,没有爸爸。这个家简陋到没有吃饭的桌椅,也没有可供学生写作业的空间。

学生对教师的突然出现也感到非常惊讶和害怕,不过教师并没有向学生的妈妈告状,因为看到学生如此贫困的家境,教师似乎能够理解这个学生为什么会有一些怪异的表现了。

教师在班级里召开主题班会,在这个学生不在场的情况下,向学生们讲了这个学生的家庭情况,呼吁大家一起来帮助这个学生。全班同学也开始渐渐理解这个学生。有些学生还主动把自己的铅笔、橡皮和小零食送给这个学生,令这个学生非常感动。后来,借助媒体的力量,通过一些人的友善捐助,这个学生与他的妈妈的生活环境有所改善。在教师的教育引导下,学生的学业也有了明显进步,“怪异表现”也消失了。

试想,如果教师不去了解这个小学生的家庭状况,仅仅从他“偷”东西的行为来批评教育,那么这个学生就可能一直是同学们心目中的“小偷”,就可能难以收到真正的教育效果。

可见,案例15中的学生转变,就是教师对学生的理解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教师要求“请家长”和“家访”都被学生回避之后,教师并没有立即给学生的问题下定论,而是善意地“跟踪”学生,以期望了解学生真实的家庭情况。这种沟通可谓是一种基于人性化理解基础之上的教育沟通,这个沟通过程本身就是对学生发展的一种尊重和激励,学生在接受教师对自己理解的同时,也感受并领悟着相互理解的重要价值。从长远看来,这种有效沟通对形成积极的班级和学校的沟通文化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经常会面对学生的各种各样的问题表现,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就需要充分地理解学生。对于学生有时看起来很棘手的问题,如果教师尝试着从学生的角度来看问题,理解学生问题的原因和处境,那么学生的问题也许就变成另一个模样了,解决起来也就不那么棘手了。

当然,理解是有原则、有目标的。教师充分理解学生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与学生之间建立起沟通的平台,只有建立起沟通的平台,教师与学生之间才有信息交换与交流,教师才能与学生之间形成有效的沟通,才能够真正从学生的心理层面改变或改进学生的观念与行为。

可见,教师对学生的了解有助于其更好地理解学生,尤其是教师要理解所教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及特点。比如,有一位小学教师向我提出这样的疑问:一个入校不久的小学一年级学生,上学迟到了,站在教室门口。由于学校搞“量”化管理,学生迟到会使班级被扣分,因此,教师有点儿生气地对学生说:“你还来干什么,你回家去算了”。而让教师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小学生立刻背着书包就回家了。教师对此很不解,觉得学生是在与自己“作对”,并感慨道“现在的学生怎么这样难教啊!”

我想这个学生并不是与教师“作对”,而是这个年龄阶段儿童的心理表现,教师需要充分理解小学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师与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说话时,尽量不要说反话或反语,对于这个年龄阶段的儿童来说,由于抽象逻辑思维水平没有发展起来,他们可能并不理解教师反话背后的意思。当学生进入三、四年级时,随着抽象思维水平的提升,他们渐渐可以抽象地分析和理解他人的话语,也自然能听懂教师的反话了。

[1] 摘译自:http://www.safeyouth.org/scripts/facts/afterschool.a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