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策略 尊重是内心的接纳(1 / 1)

一、尊重学生就是接纳学生

每一位教师都对学生有师爱,希望学生都能发展好,但是,如果教师对学生的师爱过于感性,而缺乏理性,那么面对学生的问题或错误,就可能不予接纳,而缺乏尊重。

比如,有一位教师在办公室批改作业,当看到有个学生又做错题了,就气愤地感叹道:“上课都讲了一百遍了,这个学生还是要做错。”于是教师把学生叫到办公室想与学生谈谈,但是这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是单向的,学生很少说话,基本上都是教师在严厉地批评学生,所谓“爱之深,恨之切”。

教师希望学生的作业没有错误,这本身没有什么不对,但是教师为学生做错作业而气愤发火,就是一种不接纳学生现状的表现,然而,客观现实是不同学生的学业能力客观上存在着差异。学生的学业能力本身有水平或类型的差异,因此有的学生做错作业,应该予以接纳,而不必为之发火或气愤。教师应尊重学生,接纳学业的学业现状,找一找学生做错作业题的原因,想办法帮助学生做对作业题,这也许是教师真正应该更多关心的事情。

而这位教师找学生来办公室,重点在于批评学生,而不在于接纳学生的问题,这样与学生的沟通就是一种消极而低效的沟通,因为从一开始,教师就没有接纳学生的现状,就缺少了对学生的尊重,这样的沟通很难有实效。因此,这个基于尊重的沟通平台需要教师来建构,其中关键在于接纳学生。

简单地讲,尊重的本质含义就是对他人的接纳。教师尊重学生就是接纳学生,它包括接纳学生的发展现状以及其价值观、人格和权益,并予以充分关注。

每一位学生都是学校和班级的重要成员,不管其能力如何,行为表现如何,处于何种发展状态,教师都需要接纳学生。只有接纳学生,教师与学生才可能走到同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上,教师才可能真正了解学生,了解学生发展的优势与不足,了解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相关因素,才能从根本上改善学生的学业,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对学校或班级的学生而言,教师尊重学生,就是要尊重全体学生,具体表现在:既要尊重学习成绩好的学生,也要尊重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既要尊重人际交往好的学生,也要尊重受到孤立或不合群的学生;既要尊重遵守纪律或规则的学生,也要尊重犯错误的学生;既要尊重与教师意见一致的学生,也要尊重与教师意见不一致的学生;既要尊重那些尊重教师的学生,也要尊重那些不尊重教师的学生。

有的教师可能会这样想:学生都不尊重教师,教师为什么还要尊重学生呢?这正是教育的目的所在。学生之所以成为受教育者,正是因为他们有不懂的、不会的、不成熟的方面;教师之所以成为教育者,正是因为他们有懂的、会的、成熟的方面。教育的目标就是教育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做人,这其中也包括学生要在受教育的过程中学会尊重他人(当然,家庭教育中,尤其是孩子早期成长过程中,家长教育孩子学会尊重他人也是非常重要的)。在学校教育中,教师对学生的尊重,这本身就是对学生的一种教化,就是要教学生学会尊重他人,即使有的学生现在可能还不懂得尊重他人。

教师要尊重全体学生:

尊重学业水平不高的学生;

尊重受到孤立或被拒绝的学生;

尊重有过错的学生;

尊重有严重缺点的学生;

尊重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

尊重不尊重自己的学生;

……

二、尊重不能停留在口头上

俗话说:“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问教师“你尊重学生吗?”相信每一位教师都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的,我尊重学生。”然而每个人对尊重内涵的理解却可能各不相同。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是表里如一的,而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可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因为在口头上说“尊重学生”是一回事,而实质上会不会尊重学生可能又是另一回事,因此,真正尊重学生需要教师认识到尊重的实质,认识到教育本身的价值和意义。

尊重不仅表达在口头上,更重要的是尊重是内心的一种态度和认识。告诉别人说“我尊重你”,那么是否真的尊重,也要看话语的态度以及相应的行为,因为真正的尊重是通过行为传递的。这里打个比方,一个人找另一个寻求帮助说:“我总是容易焦虑,怎么办?”于是另一个人告诉他:“你不要焦虑,你要学会放松。”表面看来,这话没有问题,但是,仔细想来,有些矛盾。这个人提出的问题是感到焦虑,如果仅仅在口头上告诉他“不要焦虑”,这肯定是不够的。如果人们能够“不焦虑”,他就不用去找别人寻求帮助了。因此,与其告诉这个人“不要焦虑”,不如给他实质性的指导和建议,比如,引导他做深呼吸训练或学习使用认知调节技术等方法,帮助他摆脱焦虑,学会放松。

尊重学生也是如此,它不仅是通过口头言语说出来的,更是通过内心的态度和真实的行为表现出来的。许多时候,教师对学生说话时的声调、语气以及教师的行为方式都更能使学生清晰地感受到被尊重,还是不被尊重。

三、尊重是无条件的

正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曾指出的那样:“尊重是无条件的。”人与人生来是平等的,应相互尊重。每一个人都需要尊重他人,也有被尊重的基本权利。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者和管理者,需要尊重学生,这是建立良好师生人际沟通的前提条件。正如前面提到的,尊重学生的内涵在于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现状以及学生的价值观、人格和权益,并予以充分地接纳和关注,教师对学生的这种尊重也是无条件的。

人与人的相互尊重是无条件的,教师尊重学生也如此。因此,当教师面对一个不尊重自己的学生时,教师也应尊重这个学生。因为尊重是无条件的,更因为教师是学校的教育者,教师要能站在比学生更高的位置上来把握学生的发展。退一步讲,学生是处于发展中的人,尊重他人正是他们要学习的一项内容,特别地,由于思维水平正处于发展中,学生们时常难以从教师的角度来认识和思考问题,而教师作为思维发展成熟的教育者,应当更容易站在学生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因此教师应该尊重学生。

当然,学生也要尊重教师,要学会尊重他人。如果学生不懂得尊重教师,那么这正是教师要予以教育和引导的,教师要以自己对学生的尊重来引导学生学会尊重他人。

四、尊重不等于赞同

有的教师也许会问:学生明明犯了错误,还要向学生表示尊重,这不是无视学生的错误吗?这就对尊重内涵的认识有些误解了。

尊重一个人当然不等于赞同或支持这个人的某种错误行为。正如在本章开始的案例12中,妈妈可以不赞同孩子的“异常”观点或想法,也完全可以对孩子的行为表现提出异议,但是妈妈一定要尊重孩子,这才是与孩子沟通,从而改变孩子的前提,所以尊重不等于赞同。

正如交通警察拦下违章司机后所做的第一件事,往往是认真地向违章司机敬个礼,表示尊重,然后再加以处理,对违章行为实施相应的管理处罚。虽然交通警察管理违章司机的情境与教师处理学生问题的情境有很大不同,但是尊重是一致的,尊重所起到的作用是相同的。

尊重一个人,接纳一个人,不等于听之任之,不等于赞同。教师完全有理由不赞同或反对学生的错误观点、想法或行为,但是教师必须尊重学生。只有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学生才能与教师相互沟通,才可能真正接受教师提出的建议和意见,教师才有可能真正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或错误。因此,教师为了解决学生的问题,为了教育学生,需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情就是尊重学生,一切的教育行为都要建立在尊重的基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