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一想,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不是也存在这种情况呢?比如,教师口头上向学生表示“我尊重你”“我尊重你的想法”“我尊重你的建议”等,但是教师内心却不真正尊重学生的想法,也不真正接纳学生的观点,甚至教师内心可能认为学生的想法或建议是无稽之谈,不可理喻,那么,这种口头的尊重会让学生感受到被尊重吗?这种尊重下的师生沟通会有成效吗?
高质量的学生管理往往建立在有效的师生沟通基础之上,教师再伟大的思想和情感也需要与学生有效沟通才能闪烁光芒。在学校教育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效率的决定因素之一。教师通过有效沟通,可以准确地向学生传递信息,调控学生的学业行为,激励学生努力学习,而教师尊重学生是师生有效沟通的一个重要心理前提。
一、尊重是人的基本需要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Maslow)提出的需求层次论是应用比较广泛的需要理论和组织激励理论。马斯洛认为人有一系列复杂的需要,按其优先次序可以排成梯式的层次,它们主要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五类,依次由较低层次到较高层次(见图13)。后来,马斯洛在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之间补充了两个需要,即“求知需要”和“求美需要”。
图13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对人的需要及其发展做出了解释,它主要包括四点基本假设:
马斯洛认为已经满足的需求,不再是激励因素。人们总是在力图满足某种需求,一旦一种需求得到满足,就会有另一种更高层次的需要取而代之。
大多数人的需要结构很复杂,人们可能同时追求多种需要的满足,而且在任何时候,都有多种需要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一般来说,只有较低层次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满足之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有足够的活力驱动行为,表现出来。
较高层次的需要对人的发展更为重要,满足较低层次需要的途径比较简单,而满足较高层次的需要的途径更为复杂。
图14 需要的发展图
其中,“尊重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它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接纳。我们希望别人尊重我们,就是希望别人按照我们的实际情况来认识我们、接受我们,并认可我们的能力和胜任力。
对于学生而言,尊重也是学生的一种基本需要。每一个学生都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每一个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关注、认可与欣赏。如果学生从教师的话语或行为中感受到不被尊重,那么学生很可能就把与教师沟通的大门关闭起来,表面上看,教师与学生仍然在沟通,但是那已经不是实质意义上的沟通了。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平台如果没有建立起来,教师就可能难以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难以了解学生心理发展状态,难以建立富有实效的师生关系,实现有效教育教学。
尤其,对小学四年级以上的学生而言,随着他们的抽象思维水平不断提升,他们开始从教师的深层理念和方式来感受教师对自己的尊重,对于中学生更是如此,因此,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不应是表面上的尊重,而应是实质上的尊重。
二、尊重学生的意义
1.尊重是建立良好师生交往的基础
教师开展良好的学校教育教学和班级管理,离不开学生的积极参与和配合。教师培养好学生也离不开教师与学生的心理沟通。教师有必要与学生建立起民主、平等的人际关系,形成积极的、良好的人际交往,而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是建立这种良好师生交往、形成有效师生沟通的基础。
2.尊重使学生感受到平等、安全的氛围
教师作为学校教育者,虽然处于教育教学与管理的角色和地位,其思维境界要高于学生,但是在人格上,教师与学生是平等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沟通正是建立在人格平等、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学校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良好发展,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可以使学生感受到平等、安全的积极氛围,从而有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有效沟通,这对学校实施有效教育以促进学生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3.尊重使学生感到被接纳,获得自我价值感
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自己在学校或班级里是重要的,感受到自己对学校或班级良好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体验到自己作为学校或班级一员的价值感,这也有助于激发学生产生自我价值感。当教师从内心里尊重学生时,当教师对学生的尊重使学生体会到自我价值感时,学生就会形成一种积极主动的心理状态,这将对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