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学生
请问什么是学生?学生的本质是什么?这里讨论的“学生”当然是狭义的概念,即学校的学生,而不是广义的学生概念。如果不问“什么是学生”也许我们都知道什么是学生,但是,如果问“什么是学生”我们似乎并不清楚学生的本质含义是什么。
我曾向许多教师提出过这个问题,教师的回答各种各样,最多的回答是:“学生是在学校学习的人”“学生是向教师学习的人”“学生是在学校受教育的人”,等等。这样的回答与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学生”的解释是一致的,但是这些解释并没有说出学生最本质的含义。
学生最本质的含义是什么呢?学生这一概念最本质的含义在于,学生是在学校学习陌生东西的人,“学习陌生东西”这才是学生最本质的特征,因此在学校里受教育的人才被称为“学生”,而不是“学熟”。其实,学生字面的含义就是其最本质的含义,这样解释并非玩文字游戏,而是为了揭示学生的本质含义。教师认识到学生的这一本质特征,对客观地认识学生以及顺利实施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学生是学习陌生东西的人,那么没有人能保证学习陌生东西不会出现错误或问题,因此,犯错误是学生的必然表现。如果教师认识到这一点,那么,教师还会为学生出现的错误而生气吗?教师还会为学生发展中出现的问题而急躁吗?当然不会。教师会理智地、心平气和地与学生沟通,帮助学生纠正错误和解决问题。
教师的教育对象是学生,教师的核心工作是教学与学生管理。教师要有开放的思维,核心体现在教师拥有什么样的学生观,学生观就是在教师头脑中的一幅学生画像,它描绘着在教师心目中,学生应该是什么样的人。
实际上,在每位教师的心灵深处都有一幅关于“学生是什么样的人”的学生画像,它就是由教师的学生观描绘而成的,它详细地记录着教师心目中所理解的“学生”的一切方面,并指引着教师如何对待学生、教育学生。比如,在课堂上,一个学生没有听懂教师讲授的内容,问了教师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于是教师质问学生:“你怎么上课不认真听讲呢?”教师的心里暗想“这个学生怎么这么笨”的时候,教师头脑中的学生画像就起作用了。
教师的学生观是由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和信念所汇集而成的,它可能是正确的,也可能是错误的。在教育过程中,教师的学生观总是有意或无意地调控着自己对待学生的态度、情感以及行为,比如,一个认为“学生不可以有错误”的教师就可能常常指责学生的错误,而一个认为“出错是学生的本质特征”的教师,则会冷静宽容地对待学生的错误,平和从容地给予引导改正。进而,教师还会为了证实自己所描绘的学生画像而不断地寻找证据,并按照它处理学生问题。
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面对各种各样的学生发展问题,有些教师由于对学生的“画像”存在偏差,以至于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缺乏科学的认识和理解,存在感性多于理性、主观大于客观的表现,比如,学生的心理发展问题经常与品德发展问题混淆在一起。因此有些教师常常仅凭学生的学习成绩这一维度或凭自己的感性经验来判断学生的心理与学业发展是否良好,而忽视学生发展(尤其是心理发展)的内涵和标准。
比如,有研究表明,关于学生的“厌学”,有的教师认为这样的学生就是“差生”,有的教师将其视为思想道德有问题;关于学生的“交往退缩”,有的教师认为是学生“自私”的表现,有的教师认为这只是“性格内向”的表现;关于学生的“攻击行为”,有的教师把其视为道德品质有问题,等等。这些都存在对学生认识的偏差。
当前,“为了每一位学生发展”已经成为教育革新和新课程改革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而且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也是每一位教师的职责,因此,教师有必要树立科学合理的、符合时代发展的学生观,把每一位学生视为发展的人、有个性的人和系统环境中成长的人。
二、树立科学合理的学生观
教师树立科学合理的学生观是解决好学生问题、促进其良好发展的认识基础。只有正确地看待学生,教师才能够正确地对待学生的发展及其问题,真正做到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近年来,不断深化的教育改革对教师应该持何种学生观从不同视角出发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观点,综合来看,科学合理的学生观包括以下三方面内涵。
1.学生是发展的人: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
发现了学生的错误或失败,教师经常会予以纠正或引导。许多教师会与学生进行积极沟通,教育引导学生改正错误,避免出现问题。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教师的学生观往往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如何看待学生,教师把学生视为什么样的人,这对教师与学生的沟通是否能够取得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试想在与犯错误的学生沟通之前,教师已经对这样的学生形成不同的看法和认识,它将使教师以不同的教育方式对待学生。比如,面对学生的考试成绩,下面两种不同的观念,哪一种观念将有助于教师解决学生的问题呢?
观念一:这是一个考不好的学生
观念二:学生这次考试没有考好
显然,“观念一”在评价一个人,“对人不对事”,而“观念二”在评价事情,“对事不对人”。
观念一“这是一个考不好的学生”,这是用一种僵化、静止的眼光来看待学生,以学生一次考试的结果来概括学生这个人的全部,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认识判断,是给学生“贴标签”。学生在这种“标签”的作用下,发展空间就可能无形中被剥夺了。
观念二“学生这次考试没有考好”,这是一种对事不对人,就事论事地看待问题的思维方式。这种学生观就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视学生为发展的人。因为学生的这次考试没有考好,并不等于下一次考试也考不好,学生这学期考试考不好,也并不等于下学期考试考不好。一次考试并不意味着“这是一个考不好的学生”。
从师生沟通来看,哪一种观念更有助于教师与学生的心理沟通呢?把学生视为“一个考不好的学生”,这意味着今天考不好,明天也考不好。而把学生视为“这次考试没有考好”,这意味着教师仅仅认为学生今天的考试没有考好,并不意味着学生明天的考试也考不好,这其中蕴含着教师对学生发展的期待和希望。教师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将更有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更积极有效的沟通。
在教育实践中,如下面表5所示,教师以发展的眼光和静止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情况都还有所表现,不同的教育观念将导致教师采取不同的教育方式,从而引导学生走向不同的发展方向。
表5 看待学生的不同眼光
当然,教师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并不仅仅在于教师口头上的表达,而更应该是教师内在观念或深层观念的体现。如果教师表里不一或言行不一致,在内心深处已经把学生看“扁”了,即使口头上再如何发展地评价学生也是无济于事的,因为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的是教师的内在的、真实的观念或信念。
比如,教师对学生说:“这次考试你没有考好,这并不代表你的真实水平”,但是教师内心里却认为:“这个学生就是这样的水平了”。那么哪种观念会真正影响教师对学生学业发展的教育和引导?这是可想而知的。教师内心的观念会有形无形地作用于学生,而且,从长远来看,教师的深层观念真正发挥着作用。
所谓人的认知调控行为,就是指一个人的深层观念或信念对人的行为所产生的调控作用。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对学生发展真正发挥作用的也正是教师的深层观念或信念,因此,教师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并不是仅仅停留在教师观念表层之上,而是需要教师在深层观念上对此真正有所认同和接纳。
比如,就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而言,教师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有的研究认为,中小学生存在心理问题的比例非常高,甚至达到百分之三四十。这样的数字虽然令人难以置信,但也引起人们的关注。事实上,学生在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必然会表现出一些伴随年龄特征的发展性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不应该被简单地理解为心理障碍或问题。因此,教师要认识到学生是处于发展过程中的人,学生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不成熟,就是需要发展。这意味着每个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都可能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和问题,正因为如此,学生才需要教师的教育和引导。
因此,在教学与管理过程中,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发展规律和特点,特别要充分认识学生的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熟悉不同年龄阶段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实施教育教学活动,冷静地对待和处理学生发展出现的问题。教师教育学生的目的就在于运用符合学生发展规律的方式,帮助学生从错误和问题中逐渐成长起来,最终成为社会发展和国家建设的有用人才。
简单地讲,学生今天的错误并不意味着明天的错误,学生现在的问题并不意味着将来也一样会出现问题。教师要相信每一个学生都蕴藏着巨大的发展潜能,每个学生都有发展的可能性,每个学生都是可以教育的,是有培养前途的,是可以获得成功的。教师只有把学生视为发展的人,才能正确对待学生的发展问题,从而有效指导学生健康发展。
2.学生是有个性的人:用独特的眼光看待学生
每一位学生都有着特定的个性或差异性,每一位学生都有着自身的、与众不同的特点。比如,有的学生善于交往,有的学生喜欢安静;有的学生兴趣广泛,而有的学生喜欢在一个领域钻研深究。用独特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学生,对学校教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期待,它强调学生是有个性的人,强**师不能以“一刀切”的方式来管理学生。
然而,目前学校教育中经常有忽视学生个性特点的情况,“一刀切”地教育学生的做法仍然比较普遍,这不仅不利于学生培养,也不利于学校发展。教师用独特的眼光看待学生就是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性,尊重其独立人格。
一方面,尊重学生的独立性意味着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有一定责任和权益的主体,教师要根据学生具体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来培养学生,而不能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学生。事实上,教师也无法把自己的知识和能力简单传输给学生,教师不可能代替学生去学习和思考问题。如果教师把学生作为被动隶属的人,只会挫伤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抑制学生的思维发展,甚至酿成学生的心理问题。
另一方面,尊重学生的个性意味着每个学生的社会与家庭环境和生活经历不同,所形成的“心理世界”也各不相同,各有特色。可以说每个学生都具有其特殊性,他们有不同的兴趣爱好,有不同的情绪情感表现,有不同水平和类型的能力特长,有不同内容的志向和抱负,有不同的事物选择倾向和价值判断标准,等等。
在学校教育实践中,教师不能只关注一部分学生,而忽视另一部分学生,比如,有的教师往往重视那些聪明灵活的、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而忽视甚至冷落那些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被同学孤立和拒绝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缺点或缺陷的学生、与教师意见不一致的学生,甚至是与教师对抗的学生。
尊重学生的独立性和个性,强调的就是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它需要教师平等对待智力和能力不同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同的学生,性格特点不同的学生,家庭背景不同的学生,等等。学生是有个性的人,教师要用独特的眼光看待学生,这是教师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和认识,它是教育学生的基础,也是认清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发展问题的认识基础,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有必要明确的一个问题是,个性化地教育学生与公平公正地对待学生并不矛盾,公平公正并不意味着管理要“一刀切”,个性化地教育学生也并不意味着教育可以不讲原则,可以有所偏颇。学生各有特色,各有所长,其实“一刀切”反而意味着教育管理的不公正、不公平。根据学生的个性来教育学生,这正是公平公正管理的体现。比如,学校对不同学业水平的学生予以不同程度或方式的奖励,对不同学业表现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激励措施,这就是个性化的因材施教的教育管理。
那么,这里进一步思考一下与学生发展有关的“偏科”问题,学生是否可以“偏科”呢?上述观点倾向于支持学生是可以“偏科”的,但是关键在于要区分清楚“偏科”是由学生的发展特点决定的,而不是人们主观故意为之的。客观来看,学生学业发展很难做到面面俱到,的确存在有些学生更适合学习某些学科,而更不适合学习另一些学科的情况,或者说,有些学生更喜欢某些学科,而不喜欢另外一些学科的情况。对此,我们不能称之为“偏”,而要尊重其个性发展特点。
3.学生是系统的人:用系统的眼光看待学生
每位学生都不是简单、孤立的个体,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家人、朋友、邻里,都有自己不同的幼年、童年生活经历和体验。因此教师面对学生就必须用系统的眼光看待学生,看到学生所处的不同环境,尤其要看到与学生成长关系密切的家人,这对获得良好的学校教育效果有着重要意义。
每一个学生的心理特点都是系统因素作用的结果,与其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每一个学生从出生的第一天开始就无时无刻不接受着各种环境的作用,其心理发展特点是社会、家庭、学校及自身等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当学生表现出一些心理问题时,教师往往不能简单地仅从学生的问题本身找原因,而应该看到学生背后往往可能隐含着许多综合的影响因素,从而系统地认识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比如,有个初三学生上课时不遵守课堂纪律,公然与教师对抗,表现得有些不尊重教师,这让教师感到有些莫名其妙。但是这可能隐含着一些其他层面的心理原因。教师需要弄明白真正的原因,学生为什么要“对抗”教师。学生问题的背后是否隐藏着没有预料的未知领域。对于这样处于青春期阶段的学生,是不是一些特殊原因,使得这个学生降低了自我调控,或许这个学生今天生病了,或许他与同学发生矛盾,或许他讨厌教师的讲课方式,或许他的家庭教育存在问题,或许就是出于自我表现或逆反心理,等等。因此,教师要全面系统地考查学生问题的系统原因,这样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系统地看待人,对人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20世纪90年代美国开始实施的“放学后计划”(After School Program)就是一种以系统眼光看待组织或企业员工,并基于此促进组织发展的一次十分积极而有效的尝试。它对教师教育学生也许会有一些积极的启示。以下加以介绍,希望能对教师们有借鉴意义。
相关资料:“放学后计划”(After School Program)[1]
“放学后计划”是美国20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的一项教育发展策略。这项计划是美国教育部和财政部以及美国企业共同实施的一个计划,针对由于工作或相关原因经常不能照看或者不能有规律地照看自己孩子的企业员工而制定的。这项计划旨在为放学后缺乏照料或缺少教育活动的青少年儿童提供教育支持,为学生提供更广泛的、有益的活动安排。
在越来越多的家庭中,父母都要去工作,“放学后计划”为他们的学龄孩子在放学以后的时间里提供了更安全、更有组织的学习机会,并且提供帮助孩子学习新技能的活动机会,帮助孩子们学习积极的方式,避免和解决行为问题与冲突,更好地成长。“放学后计划”涉及的活动包括技术、阅读、数学、科学和艺术等领域,它向孩子们提供了服务社区或实习的崭新的经验。这使得父母更安心、更努力地工作,从而为企业和社会创造更大的财富。
自从“放学后计划”实施以来,美国社会已经获得了极大的利益,美国政策制定者通过这项计划看到了解决大量社会和教育问题的机会。美国许多城市正在制定新的针对放学后时间的策略,并且美国有大量组织正在进行研究来支持这项计划。
放学后的时间对儿童青少年来讲是非常重要的,通过“放学后计划”,那些时间可能意味着更好地学习与成长。研究发现放学后的时间段是青少年犯罪和危险行为的高发时段,许多专家赞同“放学后计划”,因为它为儿童青少年提供了一种健康的、积极的选择,它使更多学生能够更安全、更努力完成他们的学业,同时,“放学后计划”也帮助工薪阶层的父母减轻工作加班时间难以照料自己孩子的压力。
研究表明,“放学后计划”对小学生和中学生都是非常有益的,尤其是初中和高中学生更是受益者,他们对未来发展有更高的期望和追求。许多政府机构和非营利组织已经把“放学后计划”作为一项儿童青少年的有价值的资源。
从以上三种学生观来看,能够做到以发展的、独特的、系统的眼光看待学生,这对教师来讲是何等的不易,但是它对学生发展又是何等的重要。反过来思考,如果学校教师不具备科学合理的学生观,不能积极地看待学生,那么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自然也就无从说起,学生如何能够获得良好发展呢?
总之,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尤其关注学生的心理发展和学业发展,树立科学合理的学生观,充分认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及可能产生的问题,通过积极的指导和帮助,有效地促进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