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沟通过程中,教师要力求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需要教师与学生之间积极地认识和评价对方,尤其教师作为教育者需要积极地认识和评价学生。然而在人际知觉的过程中,总有一些干扰人们相互认识和理解的心理因素,使人们不能全面、客观地认识对方,容易使人产生认知偏见或错误评价。
人际知觉效应往往成为阻碍教师与学生良好人际沟通的知觉偏见,从而影响学校或班级管理效率。因此,如果教师期望与学生之间进行良好有效的沟通,那么教师就有必要了解可能对学生产生的人际知觉偏见,避免以下几种阻碍沟通的人际知觉效应。
一、联想效应
人们在看待他人时往往会根据自己看到的或听到的信息对其做出判断。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给两组人出示同一人的照片,出示之前,对一组人说,这是个重案罪犯,而对另一组人则说这是位大科学家。然后让人们看照片,并用文字描述照片上的人的相貌。结果发现,第一组的评价更多是消极的,如“深陷的双眼证明内心的仇恨”;而第二组的评价更多是积极的,如“深陷的双眼表明思想的深度”。
我们再来看一看下面的心理知觉图形,从图5中可以看到什么图形呢?许多人可能会说在第一个图中看到一个“圆圈”,在第二个图中看三个图形的中间分别是“圆形”“正方形”“三角形”。
图5 心理知觉图形
然而,第一个图中的图形其实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圆形,而仅仅是一些弧线段的组合,它们在人的知觉中组成圆形。第二个图中的三个图形的中间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圆形、正方形和三角形,它们都可以是人主观知觉或虚构出来的图形。
学校教育实践中,教师在认识或判断学生的言行时,有时不能仅仅根据学生外部的一些特点或信息,通过自己的主观经验或逻辑推理加以丰富的联想,而是要通过与学生的有效沟通来更全面、更丰富地观察和分析学生,然后再做出准确判断。
二、首因效应
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是指如果某人在初次交往时给人们留下良好的印象,就会影响人们对他以后一系列行为的评价与判断,然而,这种“第一印象”往往具有表面性和片面性。如果教师对学生的“第一印象”带有表面性和片面性的认识,那么不仅会使教师对学生的评价难以准确客观,而且这种评价也可能会长时间地影响教师与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的评价与决策。
首因效应对人际交往到底意味着什么呢?请做下面的心理小测试B,你认为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有多大呢?
心理小测试B 第一印象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有多大?
在与他人交往时,第一印象往往具有一定作用,你认为第一印象对自己与他人交往的作用有多大呢?请在下面的答案中做出选择。
A、认为第一印象的作用在90%以上
B、认为第一印象的作用在60%~90%
C、认为第一印象的作用在30%~60%
D、认为第一印象的作用在30%以下
E、认为第一印象的作用为0
(答案请见本书最后的“附录:心理小测试答案”)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学生的仪表、衣着服饰、上课时的坐姿、专注神态等都可能给教师带来“第一印象”,它们可能在一段时间内影响着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和感受,甚至有可能形成不应有的认知偏见。第一印象可能会使教师对学生形成片面认识,处理学生问题时做出不公正或不合理的判断。如果教师对学生的“第一印象”不好,甚至可能会干扰教师对学生今后的行为的判断,从而对学生产生不好的认识,并做出消极的解释和预测。
案例7中,教师对学生不合格的发型就可能产生不好的“第一印象”,这种认知偏见或偏差进而可能延伸出新的错误认识:“学生的发型不合格,学生的学业也不会合格”。可见,师生交往过程中,教师要把握第一印象的积极作用,力求从积极方面去看学生,形成良好的第一印象,同时要避免第一印象的消极作用,在充分了解学生之后对学生做出发展性的判断,避免片面地、静态地看待学生。
三、光环效应
光环效应也称为晕轮效应,指人们在认识事物或相互交往时,往往会受个别或局部特征的影响,而对人或事物的整体做出判断。如果教师在认识学生时,不由自主地选择学生的一个突出的优势或缺点,从而以点代面、以偏概全地做出对该学生整体面貌或特点的判断,那么这就是“光环效应”对教师认识学生产生了误导。
当前在“应试”教育的干扰下,中小学教育仅凭考试成绩来衡量学生一切的做法仍然并不少见。学生考试成绩好往往就被视为各个方面都优秀,学生考试成绩好往往成为评判“三好”的主要依据,而学生可能存在的缺点或不良品行往往被淡化。这就是一种光环效应的表现。光环效应不仅干扰着教师对学生形成客观、积极的态度和认识,也会造成教师对待学生的忽视或不公正,比如,学习好的学生可能就更多受到教师的积极关注,而学习不好的学生就可能更多受到教师的消极关注。
虽然,目前学校也非常重视实施素质教育,但是素质的内涵在许多学校仍然停留在考试成绩上。当然,这种学校教育中的“光环效应”不仅与学校内部发展因素有关,更主要地与学校外部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发展有着紧密关系。比如,当前社会对人才评价的功利性,就可能导致学校评价学生时过于强调考试分数。
四、刻板印象
刻板印象是由于地理、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的长期作用,使人们对不同人群或事物产生倾向某种共同的、较为固定的认知,这些认知未必都有事实根据,往往带有偏见色彩。当人们对某一类人群持有长期固定的看法,并以此来判断和评价这一类人群的心理与行为表现,这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刻板印象在发挥作用。事实上,当我们看待他人时,常常会不自觉地从年龄、性格、职业、地区、民族等方面对其进行特定的归类,并把关于这类人的形象加以固定,作为评价他人的依据。刻板印象虽然可以帮助人们快速地认识或评价他人,但它往往使人对当前的人或事产生消极的、错误的认知。
在与学生沟通的过程中,教师也可能会表现出这种刻板印象的特征,在头脑中形成对某类学生的固定印象,比如,许多教师认为女生应该去学习文科,而男生应该去学习理科。特别地,有的教师对学生的刻板印象仍然停留在传统认识上,比如,认为学生就应该对教师言听计从,不能反驳。我曾在一所小学听课,有个小学生不断提醒教师黑板上有多处地方写错了,有的是错别字,有的是笔画不对。开始教师还比较耐心,而后来也许由于这个小学生指出了教师太多的“错误”,教师觉得不好意思了,就有些生气地小声对学生说:“不要多嘴。”这其中就有教师对学生形成的某种特定的认知在起作用。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这一概念的内涵也有所变化,教师的学生观也在不断丰富,有所改变。教师对学生形成的刻板印象也在不断减少。比如,当前学校教育提倡教师与学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如果教师依旧把学生视为言听计从的人,居高临下地俯视学生,就可能难以收到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五、投射效应
心理小测试C 小鱼在想什么?
请看下面这幅图,当一条小鱼与一群小鱼相遇时,请问你认为右边那一条小鱼在想什么,并把你的答案写在纸上。(“答案”在本书最后“附录:心理小测试答案”中)
图6 当一条小鱼与一群小鱼相遇
也许有人会认为右边那条小鱼在想:“我是否应该加入它们?”“它们一大群多快乐啊!”“我好孤单啊!”“我这条小鱼多无助啊!”等等。
或者,也许有人认为那条小鱼在想:“我要做它们的首领!”“我这条小鱼在给那一群小鱼上课呢!”“我一个人多么自由啊!”等等。
到底哪种观点是“正确答案”呢?右边那条小鱼到底在想什么呢?它能想什么呢?
其实,图中的那条小鱼什么也没有想,而且那一群小鱼也什么都没有想,这只是一幅图画,它们是静止的、“死”的,不可能有所思所想。真正有所思所想的不是小鱼,而是看小鱼的人。人对外界事物的评价常常并不意味着事物本身具有某些相应的特点,而是意味着人对自身内在态度与价值观的投射,简单地讲就是人在评价外界事物时,往往体现出他自身的想法和观念。
我们对小鱼所思所想的判断其实是我们内心对事物价值判断的投射。如果你认为小鱼会有什么想法,它在想什么或在说什么,那一定是你内心的想法或观念在小鱼身上的投射。比如,如果有人认为这条小鱼很孤独无助,这可能投射出他们不喜欢独处,而更倾向于喜欢合群,追求群体生活。如果有些人认为小鱼很自由自在,那么这可能投射出他们渴望独立自由,喜欢独处,也反映出他们更具有独立性。如果有人认为那条小鱼想投入那一大群鱼的怀抱,那么他可能希望获得某种归属感或渴望被群体认可,等等。
投射效应是指由于人们自身心理上具有某种特性,因而判断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特性的心理特征。通俗地说就是“以己度人”,即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对事物的认识或判断,在评价他人或事物的过程中投射出来。事实上,教师在教育学生之前,往往已经形成了学生是什么样的人的观念或假设,并以这种假设来教育学生。比如,当学生出现错误时,有的教师会认为“犯错误”是正常现象,是学生的必然表现,因此采用尊重、理解、沟通式的民主教育方式,帮助学生及时改正错误。而有的教师会认为“犯错误”是学生的不正常现象,或是学生故意而为,如果不严加管教会更严重,因此教师对学生采用批评指责的专制管理方式。其实教师所采取的与学生沟通的方式就是教师的人性观和学生观的投射,是教师对人性与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投射于教育学生的行为之中。可见教师如何看待人的发展,如何认识学生,对其教育教学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六、角度效应
图7 倒过来看一看
当人们从不同角度认识人或事物时,往往获得不同的认识和看法,有时候不同视角所看到的结果甚至截然相反。事实上,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往往仅仅站在某一个角度或视角,这就很有可能导致信息获取不完整,造成以偏概全,片面地理解事物的全貌。因此许多时候,人们需要从不同角度来看待事物,把各种视角所形成的认识和看法汇集起来,更有助于呈现出事物的全貌。
请仔细观察图7,确认一下你看到了什么?然后请换个角度,把这幅图上下颠倒过来看一看,你一定会有不同的发现。
教师看待学生也需要尽可能从多个角度去观察和了解。从多个角度了解学生,教师就有可能获得关于学生更为全面的信息。在学生成长的过程中,除了学校教育的视角之外,家庭教育的视角也是教师不可忽视的重要信息来源。比如,在某个贫困山区的小学,前来支教的教师经常发现学生们有许多行为习惯不良的问题,虽然教师为了培养学生们良好的行为习惯,花了不少心血,但是并不理解学生的不良行为表现,经常埋怨学生和家长。当学校组织支教的教师们对部分学生进行家访之后,这些教师们不再埋怨学生了,因为当教师们看到这些学生贫困的家庭境况、贫乏的家庭成长环境时,不仅对学生们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也对家长们多了一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