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与讨论 人际关系理论(1 / 1)

一、霍桑实验与人际关系理论的形成

通过霍桑实验,研究者发现传统的管理理论中把人视为“经济人”这一人性假设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基于霍桑实验结果所作的分析,梅奥在1933年出版了《工业文明中的人》一书,其中提出“社会人”的概念,于是人际关系理论产生了。与以往的管理理论不同,人际关系理论主要强调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早期的管理理论、管理方法和管理制度建立在一种“经济人”的人性假设上,即人是一种受经济利益驱使的“经济人”,因此金钱或物质成为刺激工人积极性的唯一动力。霍桑实验证明人是“社会人”,即人是复杂的社会关系的成员,因此要调动员工的积极性,除了物质需求的满足,更要注重满足员工在社会和心理方面的需求。

第二,早期的管理理论认为生产效率主要受工作方法和工作条件的制约,霍桑实验证明了工作效率并非主要取决于工作条件和工作方法,关键在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取决于员工的士气和工作情绪,这又与员工的工作满意程度有关,工作满意度越高,士气就越高。因此,提高生产效率的主要途径应当是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

第三,早期的管理注重正式组织的组织机构、职权划分、规章制度等,霍桑实验证明员工中还存在着非正式组织,或称之为“小团体”,这种非正式组织有其特殊的关系和规则。正式组织通行的主要是效率为先的逻辑准则,而非正式组织通行的则是感情为先的逻辑准则。管理者需要正视非正式组织存在的现实,并处理好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组织之间的关系。

基于霍桑实验,梅奥提出了“社会人”“士气”“非正式组织”的概念,开创了管理心理学中的新领域,即强调人际关系对生产效率的影响,强调管理者应重视人际关系与人际沟通,通过积极的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信任,从而提升工作效率。

二、人际关系理论与沟通的关系

霍桑实验对传统的管理理论进行了突破,把管理的关注点从工作或物的因素转到人的因素上来,它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在于使管理者把被管理者视为需要情感支持和心理关怀的“社会人”。因此,自从霍桑实验之后,管理者逐渐开始重视人际沟通对管理效率的作用。现如今,在各种管理领域中,沟通越发受到重视,良好的沟通越发成为实现组织发展目标的关键保障。

在学校教育教学领域,人际关系理论也有其非常好的适用性。学生发展是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教师在课堂上实施教学要对学生的学习进行管理,班主任教师要对一个班级或团队进行管理等教育教学活动,都需要教师充分重视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教师通过积极沟通,与学生之间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为实现学校教育目标奠定基础。

中小学生的身心正处在飞速发展的时期,他们尤其在心理或精神层面上有着强烈的发展需求和动力。比如,学生在人格上需要得到教师的尊重,在情绪情感上需要得到教师的理解,在人际交往上希望在学校和班级中获得充分的归属感,因此,教师要充分关注与学生之间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通过积极的人际沟通,建立有益于学生发展的师生关系,从而调动和激发学生自觉主动地完成学业。满足学生的人际心理需求,可以提升其参与班级活动的积极性,增加其对学校发展的关心和关注,增强其主人翁责任感和自我价值感。

学生教育成功的关键在于通过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开发学生发展的潜能,以达到预期的学校发展目标。因此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就显得必不可少,甚至至关重要。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所思所想,关心学生心理发展状态,通过积极的沟通,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需求,进一步改善和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业动力、促进学生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