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打破传统的沟通理论与方式
请看图3中的三只猴子,一只捂着耳朵不听,一只捂着眼睛不看,一只捂着嘴巴不说,有人称此为所谓的“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这句《论语》中的名言本意应该是指无礼之事不可为,即使像听、看、说这样的细节也要自我约束,才能达到良好的个人修养。
图3 非礼勿听,非礼勿视,非礼勿言
然而,仅从这幅有趣的图片来看,它似乎正好体现出我国传统文化对人际沟通的理解,我国传统文化对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强调意会和感悟,强调少听、少看、少说,正如,俗话所言“言多必失”“喜怒不形于色”“大恩不言谢”,等等。在这种传统文化背景下,人们经常表现得出言谨慎,三思而后行。
现代文化对人际沟通的理解有所不同,更提倡充分地听、充分地看、充分地说,强调人与人之间充分的信息传递和积极反馈。在当前学校教育中,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也具有现代社会文化的特征,不能仅靠意会和感悟。教师教育引导学生需要打破这种“少听、少看、少说”的传统沟通方式。在教师与学生沟通时,教师需要把自己的教育理念和方式清晰地传递给学生,以取得学生积极的理解和配合。教师如果不充分表达自己的真实或深层的看法和观点,不清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那么,师生沟通势必受到影响。如果学生不了解教师教育教学及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就难以有效予以反馈,积极予以配合。教育实践中,这种“少听、少看、少说”的传统人际沟通理念也时常阻碍现代文化背景下的师生沟通,这可能导致教师与学生之间沟通的低效,导致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的低效。
现代社会越来越强调开放而不是封闭,社会文化对人际沟通的内涵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与理解,越来越强调人际沟通要简单明了,沟通要“表里如一”“言行一致”,沟通要“表达内心真实的感受”,等等。试想一位四五十岁的教师,他是否对自己的父母当面说过“我爱你”这句话呢?可能绝大多数教师没有说过这样的话语,甚至很多人对自己的父母连“谢谢”都没有说过,因为这个年龄的人与自己父母的沟通往往是通过“意会”的方式来实现的,对自己父母的爱往往是通过间接含蓄的方式,而不是直抒胸臆地表达出来。但是,我们看一看现在的小孩子们,看一看教师每天面对的学生们,我们一定可以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很习惯、很自然地对自己的父母说出“我爱你”。
因此,对于教师来说,与学生的沟通方式也需要不断改进,在与学生沟通时,不妨多听听学生们的心声,多看看学生们的行为,多说说自己的想法,而不是“深藏不露”,这也是一种“与时俱进”吧。
二、有效沟通“三字经”:听、看、说
充分地听:教师要充分地听取学生的想法、建议和意见;
充分地看:教师要充分地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
充分地说:教师要充分地向学生传达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想法。
1.充分地听
学生良好发展是学校教育的根本目标,教师作为学生发展的教育者和引导者,为了实施有效的教育教学,有必要充分地听取学生的想法、建议和意见,尤其与班级建设或学校发展关系密切的事情或问题,更要给学生充分的话语权,要充分地听学生说,这是教师与学生有效沟通的前提,也是有效教育的前提。教师要想教育好学生,首先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倾听是了解学生的良好途径。
2.充分地看
所谓“听其言,观其行”,教师不仅要充分地听学生说,也要在此基础上,充分地观察学生在学校的各种教育教学活动中的行为表现,如果有机会也应充分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行为表现。比如,教师可以通过家访,与家长沟通,观察学生在家庭中的行为表现,了解一下学生的家庭教养结构与方式。“充分地看”也是教师了解学生的状况和获取有关学生发展信息的重要途径。
3.充分地说
教师不仅要充分听取学生的想法和观点,观察学生的行为表现,与学生的有效沟通也需要教师充分地向学生传达自己的教育教学理念与方式,告诉学生自己的想法,这样的沟通才是一种“有来有往”的沟通,教师既获得学生的信息,又向学生传递有关教育与管理的信息。教师需要让学生了解自己如何实施教育的所思所想,而不是“深藏不露”,这样学生才能更好地了解和理解教师的教育教学目标及实现方式,从而配合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而不必对教师的意思左右揣测,不知所措。
以上强调了在有效的师生沟通中,教师要充分地“听、看、说”,但是,何谓“充分”呢?所谓“充分”,就是教师获取的学生信息要足够做出合理的教育判断和决策,就是教师要多渠道、多视角、多方法地了解学生,不仅了解学生的课堂表现,也要了解学生的课外表现;不仅了解学生的品德与行为特点,也要了解学生的个性特征;不仅通过学生本人了解学生,也要通过其他人(如家长、教师和学生)了解学生。具体而言,如果教师不充分了解学生的特点和情况,将增加教育教学及学生管理的盲目性和风险性,甚至可能导致教育教学及管理的失误和失败。
可以说,充分地了解学生是教育好学生的前提。教师充分地了解学生,才能恰当地选择使用有效的教育教学方式与措施。对于学生的教育要因材施教,教育方法也要因人而异。很难想象,不了解学生的教师能教育好学生,不了解学生的教师能成为好教师。
对于案例6来说,如果教师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家庭成长背景、学生从小就是孤儿这一情况,了解那个学生的个性心理和行为特点,并稍微加以沟通引导,那么,那个学生就很可能不会选择跳楼自杀这种极端的方式了,教师自己也不至于陷入非常被动的尴尬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