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与讨论 沟通及其有效性(1 / 1)

一、沟通的含义

沟通的基本含义是,在特定情境或环境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利用言语的、非言语的方式进行协商谈判,以达到一致的观点、意见或共识的过程。简单地讲,就是人与人之间通过语言、书信、信号、电讯等方式传达想法、意见或交换信息的过程。

1.沟通的基本要素

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来看,一个完整的沟通过程包括一些基本要素。

(1)沟通的内容:沟通双方彼此所要传达或讨论的内容,比如,事件、思想、意见等。

(2)信息发出者:指沟通的主动方。师生沟通中,教师作为教育者,往往是沟通的发起者,是沟通的主动方。

(3)信息本身:是一种有特定意义的符号,比如文字、声音、图片等。

(4)信息传递的途径:指信息沟通的方式或渠道,比如,言语表达、听觉、视觉等感官通路。

(5)信息接收者:指接受信息来源的人。师生沟通中,学生作为受教育者,往往是信息的接受者。

(6)反馈:指沟通双方彼此间的回应。比如,积极反馈,即理解或接受对方的信息;或者消极反馈,即不理解或不接受对方的信息。

2.沟通的基本过程

沟通是一个信息传送与反馈的过程,它的基本过程如下图所示。在教育教学情境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过程,往往是教师作为信息的发送者,学生作为信息的接受者,学生把接受信息的情况反馈给教师,教师对信息传递的情况加以评估,这就实现一次沟通过程。当前,学校强**师与学生之间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因此,学生越来越多地成为了师生沟通的发起人,成长信息传递的发送者。

图2 沟通的信息传递基本过程图

然而,当前许多师生沟通的问题,并不在于教师向学生发送的信息少,而在于学生向教师反馈的信息少。一种情况是,教师作为沟通的控制者,忽视学生对信息做出反馈,比如,开班会时,教师把事情或要求讲完就结束了,并不倾听学生的反馈;另一种情况是,教师向学生传递信息时的态度或方式使得学生不愿意做出反馈,比如,教师过于武断或权威,使得学生关闭了沟通之门;还有一种情况是,学生对教师做出了反馈,但是得不到教师的及时反馈,因此沟通之路也会被切断,比如,教师设立班级意见箱,告知学生可以提出任何意见,但是,学生所提出的“意见”却没有任何回信,而且学生所提出的问题现状依旧,于是,学生很容易认为教师并不在乎学生们向意见箱投了什么意见,就很难再次与教师沟通了,而且可能从此再也不相信“意见箱”之类的东西。

二、什么是有效的沟通

有效沟通的过程是信息源(信息发送者)与信息接受者之间真实、客观地传递和理解信息的过程,也就是说,信息发送者所传递的信息与接受者所理解的信息的真正含义是一致的。

在案例6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应该是比较失败的、低效的。之所以不能称其为有效的沟通,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教师与学生对“你怎么没有父母教养”这句话的含义进行不同的“编码”和“解码”,对信息的理解不一致,存在非常大的偏差。教师认为这句话“很普通”,而学生认为这句话非常不普通,因为它深深触动并刺伤了这个从小就失去父母亲的学生的心灵。再加上,信息接受者(学生)对信息发送者(教师)缺乏反馈环节,即学生向教师解释一下问题的原因,这种沟通的误解就难以避免了。试想如果学生告诉教师自己的家庭成长情况,对教师的批评话语表达出不同的看法,或对教师这种批评方式予以反驳,那么教师也许能理解学生的心情,从而调整对这个学生的说话方式,学生的自杀就可以避免了。但是,也许因为学生很内向,不善于解释,也许因为教师平常对学生管理就不允许或忽视了学生的解释,反馈这一环节有所缺失,悲剧最终酿成。

可见那位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不是有效的沟通,因为他没有充分发挥有效沟通的作用。对于教师发起的师生沟通而言,有效沟通往往发挥如下四方面的作用:

1.提供决策所需要的信息

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沟通,要为学生提供有助于完成学业、促进发展的信息,提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做出相应的决策、解决相应的问题的信息。

2.提供表达情绪、情感的机会

在教师与学生的沟通过程中,教师就需要为学生提供情感、情绪表达或释放的途径或机会。在一些情况下,学生找教师沟通的目的,仅仅是表达压抑的内心、倾诉消极的情绪,或者发发牢骚而已。

3.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

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沟通,引导学生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业活动及学校事务,提高学生的学业兴趣和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业动机和活力。

4.调控学生的行为与习惯

教师通过与学生的沟通,支持和鼓励学生调控好自身的行为与习惯,比如,在教师积极引导和鼓励之下,学生坚持每天早起跑步,养成锻炼身体的好习惯。

三、教师要充分发挥沟通的作用

案例6中,学生跳楼的悲剧应该说并不是那位教师直接导致的,但那位教师是否有责任呢?

我们经常把学生的问题,尤其是心理问题比作一枚“炸弹”,那么这枚“炸弹”的制造者是谁呢?是学生自己吗?肯定不是。那么教师是制造者吗?我想未必如此。事实上,学生成长的家庭和社会其他因素对制造这枚“炸弹”往往起着关键的作用。特别地,许多学生的心理问题与其家庭教养方式及早期成长经历有着密切的关系。正如案例6,不能不说这个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可能与他早年的生活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然,这并不是说教师与学生心理问题没有任何关系,案例6中的学生毕竟是在教师批评之后自杀的,那么教师充当了什么角色呢?在许多情况下,尤其是在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时,教师虽然不是学生心理问题这枚“炸弹”的制造者,但是许多教师往往充当了“点火人”的角色,点燃了学生的“炸弹”,结果学生往往被“炸”伤了,教师也往往被“炸”得灰头土脸,学生与教师都可能成为被伤害的对象。因此,当面对学生的问题时,教师不应为学生的早期不良家庭教养方式或特殊经历给学生发展带来的不良后果“埋单”。我们提倡教师要做学生问题的“灭火人”,而不要做学生问题的“点火人”。

学生的问题“炸弹”既然不是教师制造的,那么教师就不必为“炸弹”制造负责。教师只要不引爆学生的问题“炸弹”,学生和教师就都不会受伤害。如果教师重在疏导和正面教育,重在理性和心态平和,对学生加以积极引导,那么教师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如果教师能适时、适度地与学生进行心理沟通,拆除学生的问题“炸弹”,那么教师就出色地完成了一次对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工作。

案例6中的那位教师应为事件的后果负有缺乏沟通的责任。这位教师应思考的问题在于他已经当了一年班主任,却不了解班级中的这位学生是个孤儿,从小就没有父母亲,不了解这位学生的心理状态存在潜在的危机。如果在事发之前,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沟通,教师对学生的情况有所了解,那么教师处理学生问题时就很可能不会用“你怎么没有父母教养”来批评学生,学生的自杀是有可能避免的。

因此,教师批评教育学生,一定要了解自己所教的学生。教师即使要惩罚学生,也一定要了解学生的特点。如果教师在对学生的身心状态和个性特点缺乏了解的情况下惩罚学生,即使教师出于再大的“爱心”,其教育方式也可能会冒很大的风险,可能导致不良的教育后果。比如,有的学生自尊心很强,教师较轻的批评惩戒就可以使其改正错误行为,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的这一特点,对学生施以较重的批评惩戒,结果就有可能适得其反,引发学生过激的行为,损害学生的良好发展。

简单地讲,教师与学生充分地沟通,有助于教师站在学生的视角来看待学生,理解学生,或者说是换位思考。正如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所指出的那样:“理解是指体验别人内心世界的能力,理解他人的内心世界犹如自己的内心世界一般。”做到这一点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教师而言,要积极通过与学生的心理沟通,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发展特点,尝试换位思考,体验学生的体验,感受学生的感受。只有这样,教师才能深入准确地理解学生,理解学生才能更好地改变学生,促进学生发展。尤其当教师面对学生的问题,要充分理解学生,感受到教师的理解,学生才能发自内心地接受教师的教育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