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各行各业的管理都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学校教育领域也是如此。在我们进行的一项学校调研中,当问许多学校的管理者“您的学校管理理念是什么”时,几乎所有人的回答中都谈到了“以人为本”。但是当问及“您认为什么是以人为本”时,却得到各不相同的回答。可见,学校管理者对“以人为本”内涵的理解并不一致。
到底什么是以人为本呢?对于以人为本,往往可以从不同视角来理解它,校长可以是“本”,教师可以是“本”,学生也可以是“本”,家长还可以是“本”,但是到底谁是“本”?关键在于如何认识人,如何看待人的发展目标。
针对学生管理而言,以人为本至少有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教师(教育者)重视与学生(受教育者)之间的沟通,通过沟通了解学生的发展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发展,这是以人为本的体现。针对教师管理而言,教师是学校发展的动力所在,学校的人力资源管理应以教师为本,校长及有关管理者应注重与教师之间的沟通,通过沟通了解教师的发展状况,促进教师获得专业发展,这也是以人为本的体现。
当前在管理领域中,越来越强调沟通的重要价值,但是沟通并不是从管理现象一开始就受到重视的。在20世纪之初,泰勒(Taylor)提出科学管理原理时,管理领域并不强调沟通的重要性。从20世纪20年代梅奥(George E.Mayo)在芝加哥西方电器公司进行著名的霍桑实验之后,人际关系理论产生,这成为管理心理学的一个里程碑(对于霍桑实验,将在本书第四章中详细介绍),此后,沟通在管理过程中的重要价值才开始逐渐受到关注。
直至今天,沟通的作用越来越受到管理者的重视。在学校教育管理过程中,沟通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教育者和管理者的重视。沟通是“以人为本”的体现,这正是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的产物。
一、班级决策要与学生沟通
学生是班级的主人,有关班级决策的事宜要与“主人”商量讨论,尤其班级规定与策略的制定更有必要与学生沟通。
虽然班级发展策略和决策的最终制定者往往是教师,但是,教师要做到客观公正、一碗水端平,有时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此班级决策的制定需要有学生的充分参与,需要与学生充分沟通。尤其是针对班级内部事物的决策,教师在拍板之前有必要与学生沟通,听取学生的想法,征求学生的意见,并把学生的想法和意见落实在班级管理策略和决策之中。如果教师在班级决策时忽视与学生沟通,或是在制定决策时“走过场”,那么这种学生管理就不是以人为本的管理。
比如,学生评价方案的制定就有必要与学生沟通。从发展性评价的角度来看,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方案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的表现,更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因此关于如何考评学生的问题,教师有必要与学生沟通,充分听取学生对评价标准、内容、方式的看法和建议。再比如,班级的财务支出要经常与学生沟通。如果学生对班级财务状况并不清楚,甚至一无所知,这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班级的主人呢?因此,教师应针对班级财务状况多与学生沟通,让学生了解班级的经费收支,并且请学生为经费使用出谋划策,这既能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充分信任,也是教师赢得学生信任的有力保障。
当然,班级建设与发展往往并不只是需要学生的参与,也往往需要家长、社区人士的广泛参与。有些时间,教师也需要就班级事务积极地与家长和社会人士进行沟通,争取教育合力,促进学生更好发展。
二、课堂教学要与学生沟通
在管理课堂教学事务时,教师需要把一些教学管理工作做在前头,针对与学生有关的课堂教学事务,积极地与学生进行沟通,让学生有机会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也让学生及时了解教师的期待和愿望。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备学生”这一环节就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沟通准备情况,教师通过沟通充分地了解学生,这样更有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相互理解、达成共识、强化共同的教与学的目标。
教师不仅在教学之前有必要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需要及时与学生交换意见,比如,教师想了解课堂教学进度是否与学生的学习接受情况相符,教师就需要及时与学生沟通,询问学生的学习特点及进展情况,了解学生对所教内容是否理解或掌握。如果教师不与学生沟通,等到学生的课堂学习出现了较大的问题时再去弥补,就可能需要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教师就有关课堂教学的事务与学生沟通,体现着教师对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重视和尊重,更意味着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管理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管理。如果缺乏与学生的教学管理沟通,教师单方面地设计教学全过程,就可能会影响教师的教学工作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