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案例 “精彩”的公开课之后(1 / 1)

【案例5】“精彩”的公开课之后

有一次,我在一所小学听公开课。讲课教师的教学功底非常好,教学方法也非常得当,课讲得生动精彩。下课之后,听课的人们陆续离开教室。我整理听课记录,也正准备离开时,看见有个小学生兴致勃勃地跑到讲台前,声音有些急切地问教师:“老师,老师,我想问您一个问题。”这时,我惊讶地看到这位讲课的教师只是看了一眼学生,没有回答学生的提问,就在学生脑袋上推了一把,不耐烦地对学生说:“一边儿去,别来烦我”。这与公开课上师生互动,教师与学生有问有答,很耐心地解答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形成了鲜明对比。

就在教师把学生推向一边的时候,这位教师看见了我,他可能以为听课的人们都离开了教室。这位教师的表情有些不好意思,似乎意识到刚才对待学生的方式有些不妥。于是,我主动上前打招呼,与教师聊起来。

这位教师告诉我,刚开始当老师的时候,充满工作热情。每当看见身边的小学生,心底总是充满喜爱之情。但是,几年教育教学生涯过去了,不知不觉就开始厌倦教学,厌烦学生,不想与学生多说一句话、多待一分钟,上公开课只是为了完成学校的任务。

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对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对实现学生的良好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案例5中,教师在公开课上能够积极与学生沟通,而在公开课后却缺乏与学生的沟通,这反映出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实质意义上的沟通,应该说这种情况在许多学校并不少见。

从沟通本身来看,目前有些教师仍然存在教育沟通观念陈旧、教育沟通方式单一等问题,忽视以沟通来解决学生的问题,忽视师生沟通对促进学生良好发展的作用,进而使得一些教师面对新的教育教学问题常常感到无所适从。

从案例5中可以发现,制约教师与学生心理沟通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的内在动力不足。事实上,当前教师发展的被动性和教师发展动力上的迷失往往导致师生缺乏沟通,也导致教师发展出现问题,解决之道在于提升教师发展的内在动力。

师生沟通是一种复杂又富于创新的教育活动,它需要教师拥有充分的内在动力。只有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良好的内在动力,教师才可能积极主动地实施教育教学活动,才有有效的师生沟通可言。教师缺乏内在动力,不仅不利于实现有效的师生沟通,也不利于学校教育取得实效。

从教师自身发展来看,教师与学生的沟通理念与沟通方式亟待改进。教师需要充分认识到沟通对实现学校教育目标的重要意义,需要提升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内在动力,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率。比如,就课堂教学活动而言,在教学活动之前,教师除了要明确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之外,还要积极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特点,做好教学准备工作;在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对教学方法与过程积极地做出判断和调控,课堂上与学生进行充分地讨论,以有效沟通来解决课堂中的问题;在教学活动之后,教师对教学结果进行自我评价和反思,与学生沟通以获得反馈和建议,对存在的教学不足进行改进。

然而,目前中小学教师整体发展的心理状态并不令人乐观,许多教师表现出消极被动的职业特征,教师缺乏工作动力、职业倦怠、工作压力过大等问题较为突出,许多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感到疲惫和倦怠,缺乏积极主动的精神,许多教师的教育教学情绪低落,专业发展表现出被动性,自主发展的需要和动力有所缺失。甚至,有些教师仅仅把自身职业作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是为之奋斗的事业,有些教师表现出较为严重的职业倦怠,以非常冷漠、消极的教育教学心态面对学生。因此,有效的师生沟通也就无从谈起。

从学校对教师的管理来看,在学校教师访谈过程中,可以明显感受到不当的教师管理也使一些中小学教师产生消极被动的职业心态、教育教学缺乏目标意识、教学动力不足等问题。比如,一位中学教师这样解释:“关键在于工作得不到快乐,上课没有动力。现在虽说搞素质教育,但实际上还是‘应试教育’。每天教学围绕的就是考试,搞得教师非常被动,压力太大,许多老师都有心理问题。”还有一位小学教师感叹道:“有一次教委让全校老师通过电脑回答一个教委对学校管理的调查问卷,而学校领导事先开会对全校教师们提出要求,必须回答最好的答案。老师根本没有权利选择如何回答,被人呼来唤去,能不影响教育教学工作吗?”

的确,目前一些学校的教师管理显得过于死板,过分规定整齐划一,比如,规定教师的教案格式要一致,教学进度要一致,教学方法要一致,课堂桌椅摆放要一致,等等。教师在肩负繁杂教学任务的同时,却往往缺乏自主地选择教学方法和材料等自主权。这在客观上削弱或抑制了教师的工作动力,更成为限制有效师生沟通的障碍。

在教师访谈调研中,我们发现许多教师在工作之初往往对教育教学充满热情和动力,但是过了几年之后就开始“变得麻木了”。因此,教师工作的动力缺失,这有教师自身的原因,也与学校管理密切相关,尤其一些学校过于形式化和简单化的教师管理方式严重制约着教师的工作动力,阻碍着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意愿和动力。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提出新的要求,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助者、支持者和沟通者,教师的职责不仅是向学生传递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批判地思考和解决问题,因此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以适应学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求,尤其在学生发展越来越趋于多样化和个性化的背景下,教师更要激发和运用自己的潜能和智慧,充分与学生进行沟通,准确分析判断和把握学生的认知、情感、道德及个性特点,以发展的、个性的、系统的眼光看待学生及其成长中的各种问题,与学生建立有助于学生发展、符合教育和社会发展要求的、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沟通模式。这些都对教师的教育教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当前学校教育呼唤教师的创新,教师对学生的认识与态度需要创新,引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教学技能需要创新,教师与学生的沟通的理念与方法也需要创新。随着学生不断发展,教师曾经使用过的有效师生沟通理念与方式,可能并不适用于现在的问题情境,并且,对有些学生适用的有效沟通模式,也可能并不适合于另一些学生。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及时做出调整,积极认识和采纳不断更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和观点,充分尊重和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运用适合的教育教学方式,对学生因材施教。

学校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有良好素质、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从根本上讲,有效的师生沟通与学生发展密切相关。令人欣慰的是,师生沟通在学校教育及学生管理领域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沟通已经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和学校改进不可或缺的战略内容。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实施者,其教育目标需要通过学生良好发展来实现,因此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发展,要为学生发展着想,以学生发展来推动学校教育发展,这不可避免地要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有效沟通来实现。

[1] 摘自《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年第4期的调研报告“中学生师生关系的结构、类型及其发展特点”,作者姚计海、唐丹。

[2] 摘自山东新闻网http://sd.sdnews.com.cn/2010/10/11/9577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