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提升 做人格统一的教育者(1 / 1)

何谓人格统一?所谓人格统一,简单地讲就是一个人头脑中所想的与所说的是一致的,所说的与所做的是一致的,即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本章之初已经介绍,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心理健康的界定中有一条就是“完整统一的人格”,这种界定似乎并没有充分考虑中国的传统文化特点。基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人与人交往时,往往掩饰或不太充分表达自我的想法,人际沟通往往不能从对方的话语中直接获取信息,而经常需要绕个弯儿来理解对方的意思。于是经常出现人格不统一的情况,使得人们之间相互交流沟通常常表现出表里不一、言行不一致。比如,教师们听了一位教师的课之后,觉得这节课上得很不好,存在很多不足甚至严重问题,但当被要求提出意见或建议时,却往往表示“这节课上得挺好的”“课上得不错”,等等。事实上,人在沟通时,我们经常不愿意指出别人的缺点或不足,回避别人存在的问题,反过来,当我们有问题或缺点时,别人也可能不给我们指出来,因此这种人际交往的思维方式可能并不利于人们相互促进而获得发展。

这背后还有一个思维的问题或障碍,就是我们的传统思维方式中,往往把人与事混淆在一起,比如,评价一个教师的课没有上好,就可能被理解为评价他这个人不好,这就是把“这个人没有做好这件事”与“这是一个做不好事情的人”混淆在一起了。事实上,人与事应该区别对待,这才是客观地、发展地看待人。因此,如果人与人之间能形成一种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沟通氛围,并且这是一种“对事不对人”的沟通文化,那么这不仅有助于提高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效率,更有助于促进人更好地发展。

现实中,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人与人之间沟通往往比较“模糊”的现象,人们做事情往往不能够精确,人们时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差不多就行了”。甚至有些时候,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需要反向理解对方的意思。这种思维方式无形中增加了人际沟通的“成本负担”,人们常常需要绕过“现象”才能看“本质”,从而造成了精力和时间的浪费。

关于东西方思维方式的跨文化研究表明,以中国人与美国人来对比,中国人的思维方式被形象地比作“环形式”思维,考虑问题时经常关注“曲径通幽”,而美国人的思维方式被形象地比作“直线式”思维,考虑问题较为直截了当。从沟通如何获得实效的角度来看,我们也许可以学习一些直截了当的思维方式,这对提高人际沟通的效率是有帮助的。

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教师与学生更好地沟通,更容易相互理解对方的意思,少一点儿“绕弯儿”的表达,多一些“直白”的沟通,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能更迅速、更清晰、准确地把握对方希望传递的信息,这对提高教育和管理效率具有积极意义。

因此,在教育教学及学生管理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够经常对学生敞开心扉,让学生能够更容易、更清晰、准确地明了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式,对待学生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并在课堂教学或班级管理中形成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文化氛围,那么教育教学效率将获得质的提升。这也正是本书将始终提倡的一种沟通理念。

当然,这种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沟通理念和方式与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沟通方式可能存在一些矛盾。虽然说传统文化中,人际交往“绕弯儿”式的客套似乎很有人情味,而且这种“绕弯”似乎与学校教育没有什么关系,但是,当这种思维方式迁移至教育教学活动中,模糊与含混的沟通很可能造成低效的教育教学,甚至导致不良的结果。比如,某地教育主管部门一位领导打电话通知一位校长:“下周一教委领导要去你们学校检查工作,中午饭你们学校负责准备,简单准备一下就行了。”挂了电话,校长立即找来几位教师讨论“简单”是什么意思?讨论的结果是学校预订了五个饭店,从豪华大餐到真正简单的午餐,因为大家实在无法“破解”这个“简单”的内涵。这种低效的教育管理是不是与我们“绕弯儿”的思维方式有关系呢?

当前社会发展非常迅猛,我们正处在一个“精确制胜”的时代,我国传统文化也在不断获得更新与改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如果人与人之间相互沟通还是那么含含糊糊,人们还是那么不容易理解对方的真实意思,我们还是以一种“绕弯儿”的思维处理事物,那么我们的产品如何制造得精确呢?我们的行为如何能严格遵守规则,我们所处的社会如何紧跟上世界前进的脚步?我们如何能如温家宝总理所言,在建国一百周年时,我国将“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