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案例 积极沟通减轻压力(1 / 1)

【案例3】积极沟通减轻压力

心理学工作者对接受相同医疗手术的患者进行了这样一个实验,患者分为两组,其中一组称为“有准备组”,即在手术前与他们进行积极的沟通,主要是向他们讲明手术操作的过程及一些可能出现的后果;而另一组称为“无准备组”,即针对这组患者不对手术操作过程及相关事项做特别介绍,患者对手术过程及后果一无所知。那么当患者手术完成之后,两组患者的痊愈情况会怎样呢?

实验结果发现,手术后“有准备组”的成员比“无准备组”的成员痊愈得更快,止痛药用得更少,而且平均提前三天出院。分析其原因发现,手术之前积极的沟通使“有准备组”成员对应对压力有了心理准备,这是减轻手术后痛苦或伤害的重要因素。积极的沟通使患者了解手术的操作过程,对手术结果有了心理准备,有助于患者正视手术带来的痛苦,视其为正常现象并坦然接受。而“无准备组”的患者由于之前缺乏积极沟通,对手术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因此往往对手术过程及手术后的痛苦过分担忧,对手术是否成功持怀疑态度或感到焦虑,从而延长他们痊愈的时间。

教师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及其相关的事务性的工作往往比较繁杂,可能感受到较大的心理压力,因此教师要有积极的心理准备,以积极的、有准备的心态面对教育教学工作,面对学生的发展及问题。这种心态可以帮助教师更为理智地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有助于减轻教师的工作心理压力。

正如前文所言,教师充分地了解学生是重要的教育基础,而充分地了解学生正是一种非常积极的心理准备,此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当教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有着充分的了解时,当教师对班级学生的不同心理特点和发展状况有所了解时,一旦面对学生出现的问题,教师往往可以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及时予以解决。而如果教师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规律,那么面对学生的问题就可能变得茫然不知所措,盲目仓促地采取对策,往往难以获得良好的教育成效。

教师与学生缺乏沟通或沟通不畅,是教师难以真正了解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教师不了解学生就难以正确地帮助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甚至有可能加剧学生的心理问题。在本书第二章的案例4中,学生的发型出了“问题”,而教师与学生缺乏有效的沟通,进而缺乏相互理解,于是引发了学生自杀的极端行为。在第三章的案例6中,我们也可以看到,教师批评学生一句“你怎么没有父母教养”,于是学生跳楼自杀了,其原因除了与学生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有关之外,一个间接的但也非常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那位教师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沟通,不了解学生的家庭成长状况。试想如果那位教师在事发之前能通过积极地与学生沟通,了解到那位学生的特殊成长背景,即从小就没有父母亲,从小就是个孤儿,那么,在处理学生问题时,教师与学生沟通的方式就很可能会有所调整。如果教师能与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沟通,对学生的问题或错误进行疏导和解决,那么那位学生就很可能不会自杀了,其人生发展轨迹就可能发生转变。事实上,通过积极有效的沟通,诸如令人遗憾的学生自杀等一些严重的问题都是有可能避免的。

学校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促进学生发展,其中重要内容就是心理健康发展,因此教师为了促进学生发展,需要积极与学生沟通,这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基本保障。教师以充分的沟通了解和化解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就可能避免学生问题进一步严重或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