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策略 以沟通促进学生心理发展(1 / 1)

一、以沟通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

如果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沟通或沟通不畅,那么教师就难以真正了解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教师不了解学生就可能难以正确地帮助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甚至有可能加剧学生的心理问题。从本章案例2中可以看出,教师通过自己过于主观的判断而称学生为“弱智”,这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问题缺乏了解,也反映出教师与学生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

试想,如果这位教师在“事发”之前能了解一下学生的个人情况,他的家庭状况和成长经历,以及在学校的人际交往表现,那么,教师对学生的认识就可能更为全面和准确,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方式也就可能会有所调整。因此,如果这位教师能与学生进行积极的心理沟通,对学生的问题或错误有充分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疏导和解决,那么那位学生就可能不被戴上“弱智”的帽子了,其品行和学业发展轨迹就可能发生积极的转变。

学校教育的核心目标之一在于促进学生发展,因此教师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积极与学生沟通,以沟通了解和化解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就是一种促进学生发展,尤其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改善教师的内部环境,维护教师心理健康

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教师自身也需要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教师是学生的行为榜样,也是学生行为的强化者,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学生传递积极的信息,产生积极的影响。无论是教师本人,还是学校,都应该充分了解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各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有效地维护和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

综合已往研究成果,从教师自身而言,维护与促进教师的心理健康主要在于完善教师的内部心理环境。

1.教师要树立科学的教育教学观念

现代学校教育的职责,已不限于向学生传授各种知识、培养各种技能以及发展智慧能力,学校更负有促进与指导学生获得良好的人格发展与心理健康的重要职责,这已成为教育界的共识,也是未来教育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趋势。如果教师对此缺乏应有的关注和重视,就可能影响到学生的健康成长。

儿童青少年时期作为人生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有相当长的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在学校中,教师对他们的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需要树立科学合理的学生观,视学生为发展的人,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塑造;视学生为有个性的人,照顾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性或个性,引导学生在不同层面上获得健康发展;视学生为系统的人,意识到学生拥有不同家庭教育和成长经历。

2.教师要掌握一些心理健康知识

当前,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干扰因素。为了教师自身发展,也为了学生更好地发展,教师有必要了解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掌握一点解决心理问题的技术方法。如果教师对此不了解,就可能误解或误导学生的心理发展。

比如,我曾在一所小学听课,全班同学都在认真听讲,而教室后排的一个小学生也许出于好奇不断地回头看我,跟我说话,我一时不知如何应对。讲课的教师也发现了学生的表现,在学生们做课堂练习时,教师走到我旁边,善意地提醒我:“不要理他,他有多动症”。听到这位教师这样说,我心里感到有些不安,因为教师这样对我说,这个小学生也听得很清楚。课后我向教师询问如何知道这个学生有多动症,教师告诉我,因为这个学生特别好动,就应该是多动症。其实,虽然多动症以活动多为主要表现,但是,多动症最典型、最核心的特征并不是多动,而是注意力不集中。希望教师给学生的这顶“帽子”不会给学生带来不良影响。可见,虽然教师不是心理咨询师,但是教师有必要掌握一些基本的心理健康知识,区分一些常见学生心理问题或障碍的表现,并具备初步的识别和调控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

3.确立正确合理的价值观念,营造宽松的心理环境

从事教师这一职业如果仅仅是为了谋生,那么可能把它看得过轻了。虽然,当前中小学教师的工资待遇还不高,但是,教师这一职业的价值并不能因此而降低,教师要充分认识到教育的价值,认识到教师职业的价值,因此,从根本来看,教师要充分认识自我,也许人一生努力在做的事情就是认识自己。教师也需要充分了解自我,悦纳自我和发展自我。具体而言,作为教师有必要充分认识和肯定自我价值,对自己从事的教师职业身份树立基本的认同感,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和鼓励,建立良好的职业心态和自我意象,营造良好的职业人际心理环境,积极开发自身的潜能,为教师自身与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和坚实的基础。

4.塑造良好的教师职业性格

不同性格特征的人对压力的感受有所不同。弗里德曼和罗森曼(Friedman & Rosenman,1974)在对心脏病患者的研究中发现了被称为A型性格的行为方式。这种性格特征表现为有冲劲、精力旺盛、求胜心切、竞争性强的行为方式,总想在最短的时间内处理无数难以确定的事物,而这种长期处于压力下的紧张状态付出的代价就是更有可能导致心脏负担过重,因而产生疾病。因此,那些表现出竞争意识强、争强好胜、缺乏耐心、极端追求效果、成天忙忙碌碌等行为特点的教师,在面对工作压力时,其性格中的这些不利因素就可能会显现出来,并对身体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如果教师发现自身具有以上一些特征,而且表现得比较明确,那么教师就应该提醒自己把飞快的教育教学工作节奏放慢一些,把对学生发展的期待降低一些,把自己事业的成功与失败看得淡薄一些。

表2 A型性格的典型表现

三、改善教师的外部环境,创造教师发展条件

影响教师职业发展的因素各种各样,教师发展及其面临心理问题的解决不能仅仅靠教师的自身努力,也需要学校和社会等各方面采取适当的措施。比如,学校和社会可以为教师提供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服务,为教师提供促进专业发展的系统指导,增加对教师工作的心理支持,学校自身也可以积极改进学校的内部管理,为教师心理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学校管理氛围。

1.真正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形成尊师重教的社会风气

教师职业一方面被视为神圣的、“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是另一方面却缺乏足够的社会地位,这有教师自身的原因,也与社会外部因素有关。当然,近年来,我国广大教师社会、经济地位虽然有所提高,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和不足。这需要国家各级政府管理部门进一步把国家教育大政方针落到实处,进一步增加教育投入,提高教师的工资收入,改善教师的住房、医疗、工作条件等物质待遇,从而为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奠定社会基础。

2.树立教师良好的社会形象

政府及社会相关部门应积极采取措施,有组织、有计划地通过各种传播途径,呼吁全社会关心和支持教师工作,宣传教师在社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推动尊师重教社会风气的形成,提高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事实证明,良好的教师职业形象有助于教师工作成就感的建立和职业信心的提升。社会大环境要正确理解和认识教师,改变对教师的片面认识,使“尊师重教”之风真正深入人心,深入社会意识之中,让教师真正感受到关心和尊重,真正把“科教兴国”的战略落到实处。

3.深化国家的教育教学改革

学制、课程、教法都需要进行科学研究和不断改革,同时促进教师群体职业化,在教师的筛选、培训和资格认定方面形成一整套的标准,教师综合素质要提高,师资培训制度和质量也需要相应有所提高。我国传统的教师教育体制已经不能完全满足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因此应当进行必要的调整与改革,以利于社会发展的需要,尤其是要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体系和运作机制,这对教师保持良好的职业心态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4.为教师提供心理咨询服务

目前有些学校为学生配备了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如果学生有了心理健康问题,可以去找心理咨询教师去解决。然而教师作为教育学生的人,他们如果有了心理健康问题应该去找谁呢?研究表明,多数教师表示不会去找学校管理者加以解决,而更多是自己解决或寻求亲朋好友的帮助。事实上,优质的学校教育及管理应该为教师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当教师出现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或职业发展问题时,可以有一个专门为教师提供倾诉心声或疏导心理的地方。

四、以良好的师生沟通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

如何引导学生拥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呢?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是其心理发展的核心内容,而学生良好的心理发展状态意味着其拥有良好的发展状态,也意味着学校教育的成功,因此教师要积极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以良好的师生心理沟通促进学生发展。

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心理沟通有助于化解学生的心理问题,有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进而有助于提升学校教育教学实效和促进学校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生的心理发展问题也出现了新的内容和表现,因此教师也需要不断改进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建立积极的心理准备状态,以积极的师生沟通来化解教育学生过程中出现的一些矛盾,以积极的师生沟通来预防和化解可能出现的一些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