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目前,关于心理健康还没有统一的界定或标准,什么是心理健康,或心理不健康,仍然没有达成共识。心理学、社会学、医学、统计学等学科都有着不同的标准。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健康的界定,心理健康状态要有以下四个指标:
(1)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
(2)良好的心态和社会适应;
(3)完整统一的人格;
(4)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
在我们的现实社会文化背景下,多数人的心理健康状态往往符合第1条和第2条“没有心理疾病或变态”和“良好的心态和社会适应”,而第3条和第4条“完整统一的人格”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并不是多数人能做到的,尤其是第4条是人们需要长期努力才能实现的。
因此,简单而言,一个人如果拥有前两条,那么就可以认为他的心理健康状况是良好的,而如果一个人也拥有后两条,那么,他的心理健康状况就是非常好的。其中,拥有“完整统一的人格”不仅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也是人与人之间高效沟通的重要保证。
图1 东西方的人思维方式的差异
(左边表示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右边表示东方人的思维方式)
从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完整统一的人格”即人们头脑中想的与口中说出来的是一致的,并且口中说出来的与行动做的是一致的,即“表里如一,言行一致”。当然,世界卫生组织制定这一标准的时候,也许没有充分考虑中国人的文化特点。对比东西方文化,从图1中可以看出东西方的人思维方式的不同,虽然图1可能表现得有些夸张,但是,反思我们的文化特点,人们在人际交往中时常表现出“表里不一,言行不一”。在我们的人际交往中,思维方式的确有很多“绕弯儿”的情况发生,这往往增加了人际沟通的复杂性。比如,我们去别人家作客,主人说“倒茶”,客人往往会说“不用倒,不喝,不渴”,然而主人还是把茶倒来了。当客人走后,主人却发现客人把茶喝掉了。这种“绕弯儿”的思维方式在学校教育中也并不少见,它可能会给师生心理沟通的效果带来不良影响。
因此,在中国文化的背景下,对于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心理健康的四项指标而言,一个人如果拥有前两项,那么其心理健康状态应该是良好的。当然,在现实生活与学校教育中,“完整统一的人格”和“心理潜能的充分发挥”也应是我们不断追求与完善的目标,学校教育应力求培养学生成为“表里如一、言行一致”的人,这是人与人之间相互信任和有效沟通的重要保证。
二、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表现
近年来,我国心理学和教育学工作者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做了大量调查研究,发现当前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一些不良表现,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繁杂多样,有些令人不容乐观,比如,孤僻、焦虑、攻击性、情绪反常、神经衰弱、交往障碍、学业困难、学校恐惧、甚至自杀等,这些问题主要涉及学生的学习心理、自我发展、人际关系、情绪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甚至有的调查研究指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人数比例非常高,从百分之几到百分之几十,这样的数字令人关注,也令人思考。
根据心理问题的性质,学生的心理问题可以分为两大类:发展性的心理问题和障碍性的心理问题。
1.发展性的心理问题
发展性的心理问题是在学生心理发展从不成熟不断走向成熟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出现的心理问题或困惑,比如,小学阶段有些学生可能表现出强烈的自我中心,中学阶段有些学生可能表现出强烈的逆反心理,等等。这类问题往往并不严重,只要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加以疏导,大多可以顺利解决。
案例1中所描述的学生“倚靠着墙歪坐”的问题就属于发展性的心理问题。对于处于青春期的学生来说,他们生理发育趋于成熟,思维水平不断提高,他们渴望对自我的控制,渴望自主,但是,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发展尚未成熟,使得他们的行为时常表现出相对的幼稚性,在追求自我价值与遵从规范之间常常因为不能良好把握而产生一些冲突。在理想与现实,自主与“他主”之间,他们内心往往充满激动与消沉、高兴与苦恼,因此可能会表现出一些冲动或幼稚的想法或举动。因此“对抗”教师的情况时有发生,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在案例1中,那位男生“对抗”教师的做法,从青春期这一特定心理发展阶段来看,就不能简单地用心理障碍标准来评判,它是青春期学生心理发展的必然产物。
因此,对于处于青春期心理发展阶段的学生而言,如果教师没有认清其心理问题的发展特性,缺乏及时和适当的引导,而简单采取灌输教育的方式,一味地讲道理或说教,那么不仅难以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而且还可能引起学生更多的逆反或对抗,甚至还有可能导致学生产生焦虑与抑郁等一些严重的心理问题。
2.障碍性的心理问题
障碍性的心理问题是由于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特殊事件或经历所导致的心理问题,比如,不良的家庭教养或学校教育导致学生出现的交往障碍、学校恐惧、沉迷网络,甚至自杀,等等。虽然这类问题表现于学生的心理发展过程中,但它往往由特定的原因导致,并不是学生心理发展过程中必然产生的,也不是由学生心理发展本身导致的,比如,长期在家庭暴力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就可能表现出焦虑或恐惧症状。
案例2中所描述的问题就是一种障碍性的心理问题,那位小学生的问题并不是教师所认为的品行问题,而是人际交往障碍。通过深入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生活经历,这一点很快可以得到证实。
原来,这个小学生在一年级时,父母就离异了,长时间以来没有与父母在一起生活,而是由爷爷奶奶抚养。爷爷奶奶非常关心这个孩子,在生活上给予孩子很多照料,但是他们常常用严厉打骂的方式教育孩子。因此,本来就缺乏父母关爱的孩子就变得越来越不愿与别人说话了,导致出现交往障碍。
因此,教师面对学生的障碍性心理问题,比如,学习障碍、交往障碍、情绪障碍等,不应该简单地下结论,草率处理,以免加重学生的心理问题,甚至引发更严重的心理疾病。教师需要给予有障碍性心理问题表现的学生充分的关心和理解,寻找问题根源,耐心教育引导。如果教师感到力所不及,难以调控,就需要寻求家长的配合,并且引导学生求助于专业的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人员的帮助。
三、对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思考
表1 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当前,随着社会意识形态的不断发展和多元化,教师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经常要面对的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也表现得繁杂多样。由于我国目前学校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教师资源仍然非常缺乏,因此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是心理咨询专职教师的职责,也成为每一位教师分担的职责。
事实上,许多学校并没有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了广大一线教师的职责,于是,教师需要学会针对不同性质的学生心理问题,选取相应的解决途径、方法和策略,而洞察学生心理问题的性质是教师妥善解决好学生心理问题的前提保障,对有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学生问题多为发展性的心理问题
在学生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障碍性心理问题相对而言并不多见,多数心理问题属于发展性的心理问题。心理学研究认为,心理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原有心理发展水平与新的心理需求之间的矛盾。由于各种内在与外在条件的限制,中小学生在心理迅速发展过程中,其基本心理需求不可能总得到满足,必然产生各种心理矛盾与冲突。
学生的发展性心理问题正是其认知、情绪、自我等心理发展与心理需求相矛盾与冲突的结果,它与学生的年龄特征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不同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学生就可能表现出不同的问题。
比如,我们研究表明,在中学阶段,教师与学生的师生关系呈波浪下降趋势。中学阶段师生关系的发展具有鲜明的年级特点。初一师生关系最好,但随着年级的增长,师生关系呈波浪下降发展趋势,初二和高二表现相对最不理想。
分析其原因,可以发现:学生的认知能力不断提高,进入中学以后,其发散性思维能力提高很快,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显著发展。因此,他们可能会越发以独立批判的眼光看待自己与教师的关系。艾里克森(Erikson)指出青少年期是自我同一性形成与同一性混乱相冲突,并获得新的自我同一性的时期。
中学生处于这一时期,他们常常会陷入困惑、矛盾的心理冲突之中,这使得中学生师生关系具有一定的复杂性。中学阶段,尤其是高中阶段,学生的学习任务较重,许多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有着较高的期望。在这种情况下,学生的情感和人格等方面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忽视,师生心灵沟通受到限制,可能增加师生之间的冲突和冷漠的成分。
相关资料:“初二、高二现象”[1]
我们研究表明,对中学阶段的学生而言,教师值得注意的是“初二、高二现象”。从年级发展趋势来看,初二和高二学生师生关系的矛盾冲突型明显多于其他年级,而亲密和谐型的师生关系的学生人数明显少于其他各年级。从师生关系类型来看,初二和高二都表现出疏远平淡型师生关系人数最多,其次是矛盾冲突型,亲密和谐型最少。整体来看,初二和高二学生的师生关系发展明显不同于其他年级,表现出更冲突、更疏远和更不亲密,可见,这两个年级是中学生师生关系发展的两个特殊阶段。
探讨其原因,可以发现:
(1)初二阶段是初中生认知发展的转折期,其思维批判性有较快的发展,也表现出更多的心理困惑。在与教师交往中,他们经常审慎地看待教师的态度和行为,但他们的整体认识水平仍比较幼稚,认识问题易于偏激,容易引起师生冲突或疏远。
(2)高二阶段也是高中生认知发展的一个转折期,高二阶段是抽象逻辑思维已经基本成熟时期,而且辩证逻辑思维也趋于占优势的地位,表现出更多的批判性,但是并没有完全发展成熟。因此,虽然他们对事物有着更为全面深刻的认识,但认识事物容易偏激或极端,有可能反抗或轻视权威,与教师交往也容易出现认识上的偏差。
可见,独特的认知发展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促使这两个年级的学生表现出独特的情绪情感和自我意识,比如,初二学生产生较强的成人感,高二学生产生较强的成熟感,但从本质上讲他们的身心发展并没有完全成熟。
从教师角度来看,如果教师对这两个特殊阶段的学生的年龄特征缺乏充分的认识和心理准备,也可能导致师生关系的冲突与疏远。如果教师认为自己是绝对的权威,从而对学生严厉批评或控制,就可能造成师生之间的对抗,使问题变得严重起来。如果教师认识到学生的这种发展特点,对学生的“问题”予以适当的疏导,而不是“硬碰硬”,就可能会良好解决学生的“问题”。
因此,教师作为教育者,其职能之一就是创造和建构民主平等的师生沟通,使学生通过师生沟通体验到尊重、信任、友善、理解等。实施素质教育应强调师生之间在民主平等的基础上建立亲密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充分认识师生沟通的特点和作用,有助于不断调整教师自身的教育观念和行为,从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更好地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2.教师职责在于解决发展性心理问题
作为引导和帮助学生获得良好心理发展的教育工作者,教师在面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时,其职责主要在于预防和解决学生的发展性心理问题,而不在于障碍性的心理问题。面对学生障碍性的心理问题,大多数教师并非心理专业人士,缺乏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方面的专业训练,未必能够积极应对,比如,学生表现出严重的自杀倾向等心理障碍,由专业的学校心理咨询或心理治疗人士来加以调节则更可能获得良好的效果。
教师在面对学生的发展性心理问题时,主要应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一方面,教师要做好学生发展性心理问题的预防工作。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心理特点以及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掌握一定的应对策略。在重视学生智力和潜能开发、积极情感培养、个性与社会性良好发展的同时,教师要积极关注学生心理冲突与危机的早期预防,从而有效化解学生可能出现的发展性心理问题。比如,当教师了解到前文提到的“初二、高二现象”时,面对学生就会多少有一些心理准备,有助于预防可能产生的师生冲突。
另一方面,教师要积极面对学生已经表现出的发展性心理问题。如果学生表现出发展性的心理问题,教师要积极地看待学生的问题,坚持正确的学生观,将学生视为发展的人、有个性的人和系统的人,努力引导和帮助学生解决好成长过程中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顺利度过不同的心理发展阶段。比如,本章案例1中的学生与教师的“对抗”,教师可以考虑暂不理会,课后再与学生沟通一下,了解学生“对抗”的真正原因,而不必在课堂上与学生针锋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