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或案例 教师如何判断学生的心理问题?(1 / 1)

以下是两个有关学生心理问题的典型案例,借此我们来讨论教师如何准确判断学生的心理问题。(关于本书中的许多案例来自于中小学心理咨询与教育工作实践,出于对当事人的尊重与保密考虑,在不影响案例基本内容和性质的情况下,对案例中的人物特点及情境进行了适当改编。)

【案例1】学生的问题是心理障碍吗?

某中学初二的一个班级,有位教师正在上课,看到有个男生懒洋洋地倚靠着墙歪坐着,也许教师觉得学生这样坐是对教师的不尊重,或是认为学生这样坐会干扰其他同学,于是教师通过提问学生回答问题的方式想使他坐正,但学生回答教师的提问坐下后又重新倚靠在墙上。教师通过多种暗示的方式提醒学生坐正,但是学生并不理会教师的意思。

于是,教师直接请学生坐端正,而学生对教师的要求仍然置之不理。教师就走到学生面前,命令学生坐正,但是学生并不服从,于是教师亲手抓着学生的肩膀,终于把他扳正了,但是当教师回到讲台后,转身发现那个学生还是歪坐着。于是教师又过去抓着学生的肩膀把他扳正,但是教师回到讲台,依然发现学生歪坐着。

教师开始批评学生,生气地质问学生:“你有病啊!”学生强硬地回答:“我就有病,我有软骨病。”于是,教师大发雷霆,批评这个学生是不遵守纪律、不尊重教师的问题学生,并认为这个学生有严重的心理障碍。于是,课堂秩序变得混乱,教学活动也被迫中断。

那么,这个学生的行为问题真的属于心理障碍吗?

多数教师遇到这个初二学生的问题也许都会感到头疼,学生似乎存在问题,而教师对学生问题的判断是否恰当呢?下面再看一个小学生的案例,教师对这位小学生品行问题的判断是否恰当呢?

【案例2】学生的问题是品行问题吗?

某小学五年级的男生,学习成绩总是全班最后几名。在最近一次期末考试中,所有科目考试成绩都不及格,有的课程只有三四十分。然而,这个学生的学习问题并不是教师最关注的,教师最关注的问题是这个学生与同学交往中所表现出的一些异常情况。

这个学生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除了与一两个同学来往以外,他很少与别的同学说话。许多同学都叫他“傻瓜”,甚至有的教师当着班级同学的面称他“弱智”,认为他心智发展有问题。然而,这个学生的父母曾带他去医院做过智力检测,他的智商处于正常水平,并不是所谓的“弱智”。

更为严重的是班级里的一些同学经常取笑他,甚至有的同学经常在放学路上欺负他。有一次,放学路上,他被几个同学拦住打骂,推搡之间,他抓破了其中一个同学的脸。事情反映到班主任那里,教师问他怎么回事,他一句话也不说,因此教师认定他品行不良,而且认为是他欺负了别的同学,要求他赔付那个被抓伤的同学的医药费。于是,家长被请到学校,教师向家长反映了这个学生的品德与学习方面的问题。家长诚恳地向教师道歉,请教师原谅孩子的过错,并表示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

那么,这个学生真像教师认为的那样存在品行问题吗?如果有心理问题,那是什么性质的问题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