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网络群体性消极行为(1 / 1)

互联网中的人际交往并非都是积极的和安全的。互联网的各种特点在给人们提供便捷的同时也为诸多消极行为埋下了隐患。在群体行为层面,研究者对网络消极行为的讨论大多集中在网络排斥、网络偏见与歧视这两个方面。

一、网络排斥

排斥通常被定义成是一种被忽视或排除在外的现象,排斥现象的发生往往没有多余的解释或明显的消极注意(Williams,2007)。威廉姆斯(Williams)等人认为网络排斥是一种发生在虚拟空间中的被忽视或排除在外的现象,它可以发生在各种网络环境中,如电子邮件、手机短信、网络聊天等,并且比传统社会排斥更具模糊性(Williams,Cheung,& Choi,2000)。

(一)网络排斥的影响

网络排斥对个体会造成许多负面影响,威廉姆斯等人认为当个体遭受网络排斥后会降低其归属感、控制感、存在意义和自尊,并且遭受网络排斥的个体也更容易产生服从权威的现象(Williams et al.,2000)。有研究者还发现网络排斥的消极后果还受到其他变量的影响,如高社交焦虑的人受到排斥后的体验更强烈(Karlen & Daniels,2011)。在自尊方面,网络排斥对8~9岁儿童的影响高于对13~14岁青少年和20岁以上成年人的影响;在归属感方面,网络排斥对13~14岁青少年和20岁以上成年人的影响高于对8~9岁儿童的影响;在存在意义方面,网络排斥对8~9岁儿童和20岁以上成年人的影响高于对13~14岁青少年的影响;而在控制感方面网络排斥的影响不存在年龄差异(Abrams,Weick,Thomas,Colbe,& Franklin,2011)。

一项对青少年和成年初期个体遭受网络排斥的研究中发现,不论是青少年还是成年初期个体,在遭受网络排斥后自尊和关系价值都会被削弱,在青少年群体中,网络排斥还会造成烦躁、羞愧和愤怒情绪的提高,而在成年初期群体中,网络排斥对个体的影响并不明显(Gross,2009)。通过上述研究不难发现,网络排斥对年龄较低的儿童青少年的影响更为严重,这可能是由于儿童青少年对同伴的评价和意见更为看重(Ruggieri,Bendixen,Gabriel,& Alsaker,2013)。

(二)网络排斥的影响因素

谢奇曼(Schechtman,2008)认为影响网络排斥的因素可以分为媒体特征、信息特点、个体特征和人际特点4个方面。

1.媒体特征

媒体特征主要包括沟通频率、符号、传播速度、沟通平行性和再加工性5个方面。

沟通频率。大量的跨地域和跨时间的沟通中,人们都将较低的沟通频率看成是阻碍沟通的因素。因此谢奇曼假设:低频沟通对反馈的削弱会使个体体验到更高的网络排斥。

符号。在网络沟通中符号指的是媒体允许的信息编码方式的数量。根据媒体丰富性理论,“高符号媒体”指的是人们可以在该媒体中利用多种线索、语言进行沟通。因此,谢奇曼假设:通过“高符号”媒体所传递的沉默比通过“低符号”媒体传递的沉默会令个体感受到更高的网络排斥体验。

传播速度。网络信息的传播速度是网络沟通媒体的一个重要特征。谢奇曼假设:人们把网络沟通的快速反馈看得更重要。人们在低速信息反馈的网络沟通中会比高速反馈的沟通中体验到更多的网络排斥体验。

沟通平行性。网络中沟通平行性指的是媒体的广度,即同时传递有效信息的数量。谢奇曼假设:个体在高平行性媒体中的沉默中体验的网络排斥感会比在低平行性媒体中的沉默中体验的网络排斥感高。

再加工性。再加工性指的是在沟通中和沟通结束后人们可以对沟通中的信息重新检查的可能性。对信息的再加工可以使个体加深对沟通信息的理解。因此谢奇曼假设:在高再加工性的网络沟通中的沉默会使人们体验到更高的网络排斥体验。

2.信息特点

信息特点包括三个部分:信息传播的频率和数量、信息传播的时机和信息内容特点。

信息传播的频率和数量。如果某个体总是在网络沟通中获得大量信息,一旦这一现象停止,就说明该个体对他的同伴已不再重要。因此,网络信息传播量的改变会影响个体的网络排斥体验。

信息传播的时机。该特点指的是在信息发出后,多久可以收到反馈会影响个体的网络排斥体验。沟通中的个体如果在一定时间内没有收到信息反馈就会体验到一种被忽视感。如有研究表明,在手机短信沟通中,超过8分钟没有收到反馈信息就会产生消极体验(Smith & Williams,2004)。因此,网络信息传播时间的改变会影响个体的网络排斥体验。

信息内容特点。沟通信息中对某个体的否认或拒绝的内容会令其感到受排斥。某个人没有收到一条面向所有人的信息也会产生排斥体验。

3.个体特征

个体的信任倾向会影响个体所感受到的网络排斥体验。信任水平高的个体会对他们的体验产生合理化解释,并降低他们所感受到的排斥体验。具体而言,信任倾向会调节信息特点对网络排斥体验的作用,会调节媒体特征对网络排斥体验的作用。

4.人际特点

人际特点包括三个方面:对沟通对象(造成排斥体验的沉默源)的人际信任、人际关系维持的时间和人际关系的深度。

对沟通对象的人际信任。增加对沉默源的人际信任可以调节信息特点对网络排斥体验的作用,增加对沉默源的人际信任可以调节媒体特点对网络排斥体验的作用。

人际关系维持的时间。与沉默源人际关系的时间长度会调节信息特点对网络排斥体验的作用,与沉默源人际关系的时间长度会调节媒体特征对网络排斥体验的作用。

人际关系的深度。对沉默源的理解程度会调节信息特点对网络排斥体验的作用,对沉默源的理解程度会调节媒体特点对网络排斥体验的作用。

此外,也有研究者基于网络接近性理论和去个体化—社会认同模型总结相应的研究并解释网络排斥发生的原因(程莹,成年,李至,李岩梅,2014)。具体而言,网络接近性理论认为,网络沟通的顺畅、信息丰富可以令沟通者产生亲近感,反之则有疏离感。这一理论与谢奇曼提到的沟通频率和传播速度类似(Schechtman,2008)。如研究者发现的“疑似排斥”体验就是由于网络沟通不畅造成的(Williams et al.,2002;程莹等,2014)。个体化—社会认同模型认为网络中的匿名特征和非语言线索缺失,令个体化信息和情境线索极度匮乏,使个体对有关群体成员身份的线索更敏感。网络中群体身份的凸显更容易造成排斥现象,并且由于增大的群体差异,使得污名化群体成员在遭受排斥后的消极体验更为强烈(程莹等,2014)。

二、网络偏见与歧视

(一)网络偏见与歧视的形式和特点

社会心理学中将偏见定义为“人们脱离客观事实而建立起来的对人、事、物的消极认知与态度”,通常情况下,偏见是仅仅依据某些社会群体的成员身份而对其形成的一种态度,并且多数情况下是不正确的否定或带有敌意(俞国良,2013)。鉴于研究者将歧视知觉定义为个体感受到自己所属的群体受到不公正的消极性或伤害性的对待(刘霞,赵景欣,师保国,2011),我们可以认为歧视是一种对外群体成员的一种不公正的消极性或伤害性的对待。很多网络行为与线下相应的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一些网络行为就是个体线下行为在网络空间的复演。依据上述对传统意义上偏见和歧视的界定,我们可以认为,网络偏见是个体在网络环境中,脱离客观事实而建立起的对人、事、物的消极认知与态度,或个体将已形成的在脱离客观事实而建立起来的对人、事、物的消极认知与态度在网络环境中传播的行为。网络歧视是个体在网络环境中形成的对外群体成员的不公正的消极性或伤害性的对待。

艾米采-翰博格(Amichai-Hamburger,2013)认为网络偏见或歧视具有四个特点,或与四种网络特征有关。第一是匿名性,匿名性会增加个体在网络交往中产生偏见。第二是隐私觉察,隐私觉察也可以增加网络偏见行为的产生。例如,个体会在其个人主页或博客上发表带有偏见性的内容,尽管这一行为与其现实生活中的认同有密切联系,然而发表在互联网上,会令其感到这是一种私密性行为。第三是合法性,网络中新兴的新闻传播渠道(微博、博客)比传统正规的新闻传播渠道包含更多的带有偏见性信息,同时那些具有偏见观念的个体会对新兴传播渠道中的信息更感兴趣,这主要是由于这类的新闻更符合他们的胃口。第四是永久性(或存档可查性),网络偏见性信息一旦发表就很难彻底清除痕迹。

网络歧视和网络偏见对受害者的身心会造成严重的伤害。一项关于网络种族歧视的研究表明,受到网络种族歧视的个体抑郁和焦虑情绪会明显上升,且这种伤害对女性的影响尤为严重(Tynes et al.,2012)。

鉴于网络种族歧视和偏见的严重影响,目前研究者更多地关注如何降低网络种族歧视和偏见的发生。一些研究基于接触理论指出,经常进行跨群体性的网络沟通可以有效降低群体间的偏见和歧视。

(二)网络偏见与歧视的影响

接触理论(contact theory)认为不同群体间的成员若要实现良好沟通,就必须表现出相同的社会地位以及在各自都认为是重要的任务上产生合作(Amichai-Hamburger,Hasler,& Shani-Sherman,2015)。该理论认为平等的地位、合作共同的目标、自主和潜在的熟悉性是降低群体间偏见和歧视的基本前提(Amichai-Hamburger,2013)。有学者认为网络环境的匿名性、外表可控性、互动的可控性、寻找相似的个体、高准入性与参与性、平等性和娱乐性可以有助于不同群体间的成员在网络上实现良好沟通(Amichai-Hamburger et al.,2015)。匿名性可以有效帮助个体隐去个体特征,并重塑符合自己愿望的个人特点,此外还可以有效降低跨群体成员交往中的焦虑情绪。由于网络环境中物理线索的缺乏,个体可以有效地控制呈现的信息内容。互联网给网络用户提供了一个安全的、属于自己“领土”的视角来观察世界的平台,这可以令网络用户在表达之前有效地编辑自己所要说的每一句话。庞大的网络空间和较高程度的准入性和参与性可以让网络用户很容易地找到“志同道合”的人,以及建立或参与自己感兴趣的社交网站或博客空间。网络的平等性则是允许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个体在网络上拥有相同的发表言论的机会。网络空间的娱乐性指的是不同群体的成员可以通过如网络游戏等娱乐的方式表达和转移原本尖锐的群际冲突。接触理论认为,群际偏见降低的作用过程包含着复杂的作用机制,即跨群体间的接触所营造的有利条件,如平等的地位、合作共同的目标、自主、潜在的熟悉性对外群体偏见的降低会受到第三变量(中介变量/调节变量)的影响。调节变量可以是群体认同和群体突显性,中介变量包括认知、情绪、行为三大部分,具体见图12-2(Amichai-Hamburger,2013)。

图12-2 群际接触理论作用图

一些基于接触理论的实证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上述论断。如研究表明,不同群体间的成员在网络游戏中合作时间达到12分钟就可以削弱他们对外群体成员的偏见(Adachi,Hodson,Willoughby,& Zanette,2014),并且在网络沟通中,跨群体间成员之间沟通时间越久,对外群体成员的偏见也就越低(Walther,Hoter,Ganayem,& Shonfeld,2014),而且这种偏见的降低并不仅仅体现在对外群体中单个个体的偏见,也包括对该群体的整体偏见(Lev-On & Lissitsa,2015)。也有研究发现民族认同和自尊会缓冲种族歧视带来的消极影响(Tynes et al.,2012)。此外一些相关的网站和降低种族偏见或民族冲突研究计划也是基于接触理论展开的,如消失的界限(Dissolving Boundaries,http://www.dissolvingboundaries.org)、多元文化与技术中心(Center for Multiculturalism and Technology,http://tak.macam.ac.il)、天涯若比邻(Feeling Close from a Distance)、阿拉伯—犹太对话计划(Project for Arab-Jewish Dialogue)、好邻居(Good Neighbors Blog)等(Amichai-Hamburger,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