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线上传播工具也是日新月异,以至于理论研究无法紧随其后。尽管很多探索新媒体的研究也给予了我们重要的知识,但是这些研究中的大多数只是研究了一种现象,成为技术驱动型,没有深入形成理论框架。SIDE模型是迄今为止在计算机传播领域应用最为广泛的理论框架。斯皮尔(Spear)和里尔(Lea)这两个社会认同方面的权威,在最近两本互联网心理学的专著中对此有过系统性的论述。互联网传播最大的特征就是匿名性,这同SIDE模型的关注点不谋而合,因此本节我们把关注点转移到SIDE模型在互联网心理学中的应用。虽然随着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匿名情形的程度有所减弱,但是匿名特征并没有彻底消失,并且还会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存在,只不过不同的网站,不同的互联网应用当中匿名情形发生的程度不同而已。斯皮尔采用社会认同的SIDE模型作为框架,解释互联网上群体性的社会心理过程与行为,将其基本效应归纳为内群体效应和外群体效应。其他所有的效应都是在这两个效应之上的扩展(Spear,2007,2011,2015)。
一、内群体效应
研究者关心的内群体效应主要是指群体内的社会影响,我们这里着重说明怎样把赖歇尔(Reicher)的群体极化范式应用到计算机传播这个领域。根据自我归类理论,“群体极化现象”是群体服从的一种表现,群体中的个体会把行为调整到群体中大多数成员所处的那个方向的最极端。个体对群体的服从不仅仅是因为内群体的聚合,同外群体保持不同性也是一部分原因。
首先,研究者操控了群体重要性和匿名性这两个因素,来观察它们对群体服从行为的影响。该实验的被试都是心理学专业的本科生,研究者将其分为四组,各组学生都会对一系列的话题进行讨论,研究者在讨论后会对讨论进行评价。群体重要性这个因素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群体身份重要,研究者告诉被试学生只对他们的心理学专业这个身份感兴趣,并只对团体总体进行评价;另一种是个体身份重要,研究者告诉学生他们对讨论交流中个体的人格差异感兴趣。匿名因素也有两个水平,第一个水平是可识别,所有被试坐在一间房间内通过计算机交流,互相可见;第二个水平是匿名,被试进入隔离的房间,通过计算机交流讨论。在四组被试中,研究者发现,当群体身份重要,且个体匿名的时候,群体极化现象的水平最高,个体最容易服从群体准则,这个结果是同SIDE模型的预测一致的。在随后的研究中,研究者还想验证上述的效应是否是由纯粹的内群体影响造成的,其中是否混杂了个体的认知启动效应。于是,研究者重新设计了一个2×2实验,匿名性因素保持不变,另外加入启动性因素。研究者给予其中两组被试正性启动,给予另两组中性启动。结果显示,匿名情形下的群体服从效果更为明显,而正性启动与中性启动的被试之间没有差异。
这两个研究,以及后来的研究(Sassenburg & Boos,2003)表明,匿名有助于个体遵守群体规范,特别是在群体认同显著的情况下。当然,SIDE模型还可以用来解释其他内群体效应,如网络匿名下的过激行为。
二、外群体效应
SIDE的策略维度认为,当个体身份对外群体成员可见时,个体将减少与群内规则一致却受外群体反对的行为;相反,当其身份对内群体成员可见时,个体将增加与群内规则一致却受外群体反对的行为。但当群体成员面对强大的外群体,并且群体规则被外群成员所反对时,群体规则行为的表达有可能受到阻碍。因此群体成员就需要某种“力量”促进群体规则行为的表达,去个性化操作在某种程度上能够提供这种“力量”。也就是说,当个体有明显的社会认同时,去个性化操作(匿名)将影响认同行为的表达,这就是 SIDE 的策略维度。
波斯特美与斯皮尔研究了网络环境下SIDE模型的群体间效应。根据SIDE模型的去个性化过程,他们提出,在群体身份显著重要,群体边界清晰可见的前提下,网络匿名性能够加速群体间的不同化和群体内的相似性。在第一个实验中,斯皮尔分别在英国曼彻斯特和荷兰阿姆斯特丹各召集了一批学生被试,每组3人,随机分配到两种实验情况中,一种是去个性化条件,这时两个国家的被试互相对另外一组匿名,个体的名字用从A到M的字母代替,另一种是个性化条件,这时两个国家的被试互相可见,个体名字用自己的名和照片,这里所有的照片都进行了统一化,并告诉被试可以被外群体看到。各组讨论的话题经过了提前验证,能够确保实验产生组间差异。实验开始后被试开始采用一种线上文字传输会议系统进行讨论。实验的结果正如预测的一样,去个性化的组别(匿名组)在讨论中产生了组间分歧,而个性化的组别在讨论中意见趋于一致。波斯特美与斯皮尔(2002)的第二个实验让被试相信自己在同两组人进行交流,一组是3个内群体成员,他们同样是心理系的学生,另一组是3个外群体成员,他们是社会系和商学院的学生,但实际这些人是都是计算机自动反馈。实验的结果同另一个实验结果接近,个性化条件下,讨论结果趋于达成一致,去个性化条件下,讨论结果一致性程度较差,但没有不同。这同SIDE的预测大致相同,在去个性化条件下,个体更认同内群体,更容易产生负面的外群体偏见。
李的研究采用了一种新颖的方式进行去个性化,也在群组讨论中发现了类似的效应(Lee,2004)。在去个性化组,她使用相同的网络化身来代表所有个体,在个性化组,她使用不同的网络化身代表不同的被试。在去个性化组,个体更倾向于服从群体规范。李随后又在实验中安排来自英国和丹麦两个国家的被试做了相似的组间讨论实验,结果同SIDE模型的预期相符合,当国籍重要时 (在讨论前的测试中,该话题在英国、丹麦两国之间具有明显的国别差异),匿名性能够产生更强的去个体化效应,这反过来能够产生更多的群体吸引力和群体聚合力。可视条件下,被试之间能够提高个人吸引力,但对群体吸引力的增强没有作用(Lee,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