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编 网络与群体(1 / 1)

第十一章 网络社会认同

批判性思考

1.吃饭前,很多年轻人都会拿出手机进行拍照,传到微信或微博上,这样做是为了显摆吗?

2.网络游戏中,男性使用女性游戏人物,或者女性使用男性游戏人物,是否会改变游戏者的线下行为,让男性变“娘”,或者女性变“man”?

3.在2011年阿拉伯之春和伦敦街头骚乱中,社交媒体真的如新闻报道的那样是动乱的罪魁祸首吗?社交媒体在当今的社会运动中到底发挥了什么作用?

关键术语

社会认同,自我分类,社会比较,SIDE模型,去个性化,去个体化,认同表演,内群体效应,外群体效应,群体间,社交媒体

每个人都会受到自己所在的群体和团体的影响。在很多情况下,人们的态度和行为都得用他们所在的社会群体来解释,这是因为群体的种族、宗教、阶层等社会特征内化,成为该群体成员“自我概念”的一部分。这不是什么坏事,人性使然,这种被内化了的群体性的自我概念就是社会认同(social identity)。自从泰弗尔 (Tajfel)和特纳 (Turner)于1979年构建了社会认同理论,将这种同群体相关的自我概念定义为社会认同,用来解释社会分类、群体冲突与社会歧视,研究者逐渐将这一理论发展应用到心理学的各个领域,网络心理学就是其中之一。本章希望为读者提供一个完整的理论脉络,告诉读者这个缤纷复杂的网络世界中的社会认同有何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