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1 / 1)

大量社会心理学研究探索了亲社会行为的诸多影响因素,这些因素可以归结为三类:一是助人者因素,主要包括利他人格、移情能力、心境、年龄等;二是求助者因素,其中包括求助者的人际吸引力和是否存在过错等;三是情境因素,主要包括旁观者效应、亲社会榜样、时间压力、自然环境等。由于现在探讨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研究尚有限,所以我们亦从这三个层面探索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并在此基础之上分析如何促进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发生。

一、助人者因素

个人因素是促进亲社会行为的内因,对行为发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同样外在条件下,由于个体因素不同,有人可能做出助人行为,而有人却可能做不出。社会心理学对助人者个人因素的多方面影响都进行了研究,包括人格特征、性别、文化差异、心情、内疚感、助人能力、宗教信仰等。网络的匿名性,使现实中性别等个人生理特征的影响消失,因此表现出亲社会行为的网络用户也呈现出不同特点。

(一)人口学因素

1.性别

有研究认为助人者的性别对网络亲社会行为有影响,如华莱士(Wallace)指出,一般情况下,男性更愿意提供计算机和网络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帮助,女性则更多投入情感上的支持。从别名和电子信箱用户名来判断,主动提供帮助的人几乎清一色为男性。在某些互联网环境下,男性更多地帮助女性表现得尤为明显。例如,在网络游戏中,男性特别喜欢对刚刚加入进来的“女性”进行耐心的帮助,但对那些从名字上来看是男性的加入者则反应冷淡。

2.年龄

现在关于网络亲社会行为的追踪研究并不多,所以我们对网络亲社会行为在不同人生阶段上的发展并不确定。根据已有对青少年的研究可以发现(马晓辉,雷雳,2011),除了紧急型亲社会行为外,在整个中学阶段,青少年表现出来的各种类型网络亲社会行为倾向基本上都是在不断降低的(图9-1)。由于网络环境中存在很多的虚假信息,网民无法判断其中的求助信息和求助者是否可靠。青少年在一开始接触网络的时候,由于经验的缺乏和沟通交流的需求,可能表现出较高的亲社会行为水平。但随着年级升高和使用互联网时间的增长,他们逐渐不会再轻易相信网络中的求助信息和求助者,并可能因此而表现出越来越少的网络亲社会行为。

图9-1 不同年级网络亲社会行为平均数的变化

(二)自我满足

1.自我奖赏

在对网络亲社会行为进行概念界定时曾指出,网络亲社会行为必须满足助人者“没有明显的自私动机”这一条件,“没有明显的自私动机”主要是指不期望有来自外部的物质报偿,但不排除助人者自身因为做了好事而获得的心理满足感、成就感等内部酬奖。有研究者针对网络亲社会行为对大学生进行了访谈,结果显示网络中助人也会带来自我奖赏:访谈中的绝大多数个案都表示自己在网络中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后能得到心理满足感、成就感等自我奖赏,这种自我奖赏有助于提升人的情绪,从而促进个体继续从事网络亲社会行为。同时,许多人表示在多数情况下,满足感和成就感的获得主要来自于社会赞许、他人认同及对方感谢(危敏,2007)。

2.兴趣动机

兴趣是人们社会性动机的一种,是个人力求认识、探究某种事物或活动的心理倾向,并且常常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东西会表现出巨大的积极性,有研究发现很多大学生在网络中做出亲社会行为就是源于自己“对电脑技术有了解,而且很有兴趣”。有人明确表示:“我从来不追求什么论坛等级或是在线时间,只是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当看到他们(求助者)说问题解决的时候,心里自然会感到满足,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体现。”(危敏,2007)还有研究发现,大学生亲社会行为动机水平越高,越有可能做出网络利他行为(刘梦姬,2014)。

(三)道德规范

1.道德水平

个体的道德认知和情感水平发展越好,就越可能做出亲社会行为。有研究发现,在控制了性别、年龄等人口学变量后,现实生活中个体的亲社会行为与他们在网络中的助人行为呈正相关关系(Wright & Li,2011),这说明个体的道德感和社会责任感也是影响网络亲社会行为的重要因素,很多大学生网民表示他们出于自己的社会道德的需要(蒋雪,2010),在校园网络中发现有需要的同学时都会伸出援助之手。对青少年来说,网络道德认知和情感越积极,网络亲社会行为倾向也就越高(马晓辉,雷雳,2010)。还有研究发现,移情水平与网络亲社会行为存在显著正相关,高移情水平的高中生更易于在网络上表现出亲社会行为(宋凤宁等,2005)。

2.遵守互惠规范

在对亲社会行为的社会规范理论的解释中曾经提到,有两种规范对亲社会行为很重要,其中之一便是互惠规范,是指人们之间的助人行为应该是相互的,别人帮助了我,那么我也应该帮助别人。在网络中,这种互惠互利的精神鼓励了不少亲社会行为的出现。从网络求助与助人行为发生的连续性与互动性来看,这一次的求助者很可能是下一次的助人者,或者是在同一交流场景中的参与者都是助人者与求助者,这种身份上的迅速转换及重叠可以使助人者设身处地为求助者着想,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人,有时甚至有可能发展出凭借面对面的互动与沟通才能建立起来的亲密关系并从中获得“社会支持”与“归属感”。

(四)个人能力

对于大多数网络亲社会行为来说,助人所传递的“物质”本质是电子信息,包括知识与经验以及音乐、电影等文件资源。这使得网络亲社会行为的代价较低,交流介质的电子化使网络亲社会行为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有访谈研究现实,很多受访者表示上传资源或分享知识不过是举手之劳,因为恰好有这方面的资料。但当这些便利条件不存在时,或者利他成本较高时,利他行为会减少,约有50%的被访者表示没能帮助别人是因为客观条件的限制,如本身技术不行等(丁迈,陈曦,2009)。

二、求助者因素

社会心理学更多强调求助者与助人者的相似性(外表、信仰等),助人者是否受人喜爱,助人者性别等方面。网络环境的虚拟性消解了求助者的很多身份特征,有研究者指出,在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中,求助者特征的影响相对较弱,网络环境下,求助者的特征不是主要的影响因素,网络的匿名性和虚拟性使得求助者的身份信息模糊,助人者无从判断求助者的情形,网络成员处于一种更为平等的位置上,因此话题、经历与兴趣的相似性就成为促进利他行为产生的主要因素,此外求助文本的表达方式也有一定影响。

(一)语言因素

从社会互动的角度来说,语言是一种相当重要的社会互动形式,人们通过语言传递思想、情感及需求。但是社会心理研究表明,在现实面对面的人际交流中,有声语言的社会意义的传递不到35%;而其余的65%以上都是来自非语言交流的诸项上(侯玉波,2013;迈尔斯,2006)。比如,交流双方说话时的腔调、音量和其他非口语化的信息,如瞪眼、撇嘴、手势、点头等肢体语言,以及交流环境(场所、时间、氛围)等。目前网络上的人际交流几乎没有这样的非语言交流因素,这使得人们的网络交流相对更“文字化”,也就是说,网络交流多半以文本的形式出现。

尽管随着网络带宽的增加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网络交流的手段会更加丰富,但是文字交流还会是最为主要的一种。因此,网络求助语言的应用是否得体对能否获得帮助有影响,诚恳的语气能提高求助信息的真实性,消除助人者的顾虑和疑惑。这一点跟实际生活中的求助就显得非常不同,因为求助情境和求助对象的不确定性,导致真实生活中求助者很难明确地向所有潜在助人者表示自己的意愿。而在网络环境中,这种不确定性反而促使求助者必须使用明确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求。求助者为了补充单纯文字交流中表达感情的需要,还可以适当地利用一些网络符号(如图标、头像等)来获得更好的效果。

除了求助信息本身的表达外,信息的标题也会影响到信息是否受到关注,进而获得大范围的帮助(丁迈,陈曦,2009)。

(二)相似性因素

人们经常会帮助自己喜欢的人,而人们对他人的喜欢与否从一开始便会受到相似性因素的影响。从访谈研究来看,人际吸引力中的相似性因素仍然对大学生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发生有着促进作用,尤其是个人兴趣方面的相似(危敏,2007)。一方面,由于网络包容的信息量太大,人们不可能在有限的时间里浏览所有的信息,必须有所选择,而选择的标准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兴趣相投”;另一方面,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会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因而对该领域会比较熟悉,客观上就为做出亲社会行为创造了条件。

另外,跟现实社会中亲社会行为不同,对于网络亲社会行为来说,个人生理特征的影响大大弱化。网络中的互动使得人们不需要像在现实生活中那样面对面地亲身参与到互动中来,而是一种“身体不在场”的参与。换言之,当上网者通过电子化的文本进行沟通时,彼此看不到对方的身体,这就使得像性别、外貌、体态等对亲社会行为有影响作用的个人生理特征因素变得模糊,从而弱化了其影响力。

三、情境因素

相对于现实生活中的亲社会行为,网络亲社会行为最大的不同之处便是行为发生的情境不同。由于网络环境自身的某些特征,它比起现实环境来更有利于人们做出亲社会行为。情境因素对亲社会行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旁观者效应、亲社会榜样、时间压力和自然环境等几个方面。

(一)旁观者效应

在社会心理学当中,旁观者效应指的是他人的在场会对人们的助人行为产生抑制作用。这主要是因为:第一,在场的人越多,每个人分担到的责任便越少,这种责任的扩散抑制了亲社会行为的发生,因为每个人见危不救的羞耻感、内疚感、责任感都减轻了,即使不介入,受到的谴责和压力也小;第二,他人在场会使人们在采取行动时产生更多的顾虑,担心自己行为不当而遭人嘲笑,因此会更加小心地表现自己以赢得他人积极的评价(俞国良,2012);第三,有时候在情境不明确的情况下,人们往往参照在场的其他人的态度和行动来做出反应,如果在场的他人中没有一个人能够确定发生的事件,通常大家都会踌躇不前,当作什么事也没有发生,并运用这种“信息”来合理化自己的不作为。

但是在网络空间中几乎不存在所谓的旁观者效应。造成这种零旁观者效应的原因是:在现实生活中,人际互动的主体是实实在在的个人,而在网络空间中,互动的主体则是ID。每一个网络使用者都以ID这样的匿名方式出现,个人可以隐匿部分甚至全部在真实世界中的身份。同时,基于ID的互动是一种“身体不在场”参与下的互动,这就使个人可以摆脱外在的压力以及对评价的恐惧。

此外,由于上网者看到一条求助信息时,往往也能够看到只要看到其他人的回复,只要看到尚没有人提供帮助,并且自己又具备助人的能力,就会主动承担帮助求助者的责任,这较好地避免了“责任扩散”的可能性。

(二)亲社会榜样

亲社会榜样会鼓励亲社会行为的发生,这一点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在网络中都是可以肯定的。在研究中,当被问及“如果经常在网上得到他人的帮助,会不会促使你也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人”这个问题时,几乎所有大学生都给出了肯定的回答;而且,绝大多数个案都表示在网络上曾经得到过他人的帮助,因此也愿意拿出自己的资源与他人共享或是花时间去解决他人提出的疑问(危敏,2007)。可以看出,网络中他人的助人与利他行为会对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起到强化作用。从开始接触网络到成为网络应用的高手,大多数上网者都曾经或多或少从网络助人与利他行为中受益,他们基于偿还的心理也会对后来的上网者提供帮助。

(三)时间压力

人们在匆忙的时候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很小,因为这种情况下的亲社会行为给助人者带来了很大的代价成本。在网络社会中,时间仍然是人们在进行网络亲社会行为决策中的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在以往研究中,很多大学生网民都表示网络中表现出亲社会行为的前提是当时有时间或是整个帮助过程耗费的时间较少(危敏,2007;蒋雪,2010)。因此人们投身于网络时并不是没有理性的,而是把网络生活当作现实生活的延伸,对其中的代价会做出理性计算。

最后,对网络亲社会行为来讲,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网络空间虽然是以现实的物理世界为基础,但却不存在有形的物质实体,而是由数字、图表、文字及其他各种表现现实世界的信息组成的,这样一来就排除了诸如天气、噪声等自然环境因素对亲社会行为的阻碍作用,同时也消除了时空阻隔对亲社会行为实施带来的困难。

除了以上所举的情境因素外,网络环境中参与者构成的多样性与内容的丰富性均有利于求助者依赖于网络来寻求帮助,而网络也总是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求助行为。网络的即时性与交互性为信息在其中快速、高效地传播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非常有利于求助信息的扩散,也有利于助人信息的反馈,这带来了亲社会行为的高效率、低成本,因此网络相对于其他环境来说,是亲社会行为发生频率更高的环境。

四、网络亲社会行为的促进

根据有关网络亲社会行为的研究结果,应该如何促进该类行为的发生呢?促进助人行为的一个方法是消除或减少那些阻止助人行为产生的因素。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他人在场分散了每一个旁观者的责任感,我们就想办法提高人们的责任感。在网络中,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促进助人行为。

第一,增强网络成员对网络社区的认同与归属感。从影响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因素来看,网民更愿意帮助那些跟自己身份相似的人,有研究也发现网民更喜欢帮助同一所属群体的其他成员(Kendall,2011)。也就是说助人者对网络社区的认同与归属感是亲社会行为发生的内在动机之一,因而建立社区成员对网络社区的归属感十分重要。首先,网络社区提供丰富的资源可以吸引参与者,因此要注重收集和加工网络中的各种资源。同时建设网络社区附载的沟通工具,促进网络成员的自我表露与沟通了解,促进成员间信息的交流和知识的分享。其次,网络社区在追求规模和涉及话题的全面之外,要注重对小圈子氛围的营造,使网络成员可以在社区中获得亲密感受,均可以促进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发生(Dobin,2013)。

第二,充分发挥网络社区中榜样的作用。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亲社会的榜样远比反社会的榜样作用要大,当看到别人助人时,我们更有可能助人。网络中的亲社会行为,观者众多,影响范围比较广,因而我们可以利用榜样教化亲社会行为,充分调动成员积极性,带动网络舆论或知识领袖与成员进行互动,强化沟通的深度和频率,提高成员的忠诚度,促进成员间的情感交流。在榜样作用下,唤起更多的利他行为。

第三,建立适度的激励或反馈机制,把帮助行为归因于利他主义动机。在现实生活中,给人们贴上助人的标签能加强助人的自我意象。克劳特(Kraut)在进行了一项慈善捐助活动后,对一些妇女说:“你是慷慨的人。”两周以后,在另一项慈善捐助活动中,这些妇女比那些没有被贴上标签的人更愿意捐献。在网络中也是如此,社区管理者可以考虑对网民的亲社会行为给予适度的激励或反馈,这样可以增加网民的内心满足,促进助人者将自己看作“富有同情心和乐于助人的人” 的自我知觉(蒋雪,2010),而这种自我知觉反过来又能促进进一步的亲社会行为。

第四,注重求助技巧。前面我们论述过,在网络环境下求助,沟通的介质一般为语言和文本,能够得到帮助跟求助语言关系密切。通常,网民表示更愿意帮助表述条理清晰、问题明确、语气谦虚诚恳的求助者。因此,从技巧的角度来讲,使用清楚的语言、诚恳的态度、具有吸引力的标题等做法,可以增加获得帮助的机会。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网络环境下的亲社会行为呈现了一些与现实亲社会行为不同的特点,影响亲社会行为的因素也发生了某些变化。网络亲社会行为的发生比起现实社会中亲社会行为的发生较少地受到限制,这样就促使了更多人自觉自愿地实施助人行为。人们在网络环境下会比在现实情境下表现出更多利他行为,网络利他行为的社会效用对优化网络道德环境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助于形成和维护网络中人与人之间的良好关系,促进网络环境的和谐发展。在网民的线上行为对社会影响力逐渐增大的今天,加强与促进网络利他行为的发生,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