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在线关系与线下关系的联系(1 / 1)

随着在线关系领域研究的深入,其与线下关系的联系受到了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即在线关系究竟是促进还是抑制了个体线下关系的发展?研究者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也不尽一致。一方面,持积极观点(促进说)的研究者认为,网络为人们提供了一个新的交往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人们能够更自由地表达自我并且不会受到来自他人严苛的评判;另一方面,持消极观点(抑制说)的研究者则认为,在线关系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弱连接,并不能给个体心理的发展带来实质的好处,而且占用了线下关系的时间和空间。本节将主要围绕这一争议话题全面介绍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

一、在线关系对线下关系的促进作用

(一)相关理论

促进假说认为,花费时间在网络空间中与朋友交往会提高友谊质量和幸福感,带来积极的心理效应(Valkenburg & Peter,2011)。

1.去抑制效应

去抑制效应理论认为,网络交往是一把双刃剑(Suler,2004),相比于面对面的交往,人们在网络环境中的交往具有匿名性,匿名性使得个体在网络空间中的行为体现出显著的去抑制的特点,个体会更自由地表达真实的情感,会变得更为开放,会更愿意表露关于自己的信息,从而促进心理的健康发展(Joinson,2001)。同时,该理论也提出,匿名性也会导致个体在网上有时表现得过于极端和愤怒,从而对其心理发展造成消极影响(Suler,2004)。

2.超个体理论

超个体理论认为,网络缺乏社会线索和社会存在感的问题很容易得到解决,而且个体在网络中的交往比面对面交往能够更快地建立和发展亲密的关系。相比于线下的社交圈,线上好友和线上浪漫关系能够提供更好的情感支持和共情(Walther,Slovacek,& Tidwell,2001)。

3.真实自我呈现

线上交往为个体提供了表露隐私信息的机会,网络为个体表露自我的核心部分提供了一个空间,而这些信息在线下呈现会让他们觉得尴尬(McKenna & Bargh,1998,2000;McKenna et al.,2002)。有研究者发现,对于孤独和焦虑的个体而言,在线下表露自我有一定的难度,而在线上形成一段新的关系对他们来说是一种积极的体验(McKenna,Green,& Gleason,2002)。线上交往过程中的自我表露,尤其是真实自我呈现,对于个体心理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促进和保护作用。

(二)实证研究

大量的研究表明,人们会在网络空间中建立新的友谊关系和浪漫关系,并且这种关系还会转移到线下生活中。研究发现,2/3的被试会与在网络中第一次认识的个体发展新的人际关系,其中7.9%的个体会发展出新的浪漫关系(Parks & Floyd,1996)。在多人虚拟空间游戏中,76.7%的游戏用户会在网络中建立新的线上关系,并在线下继续发展,其中24.5%是浪漫关系(Utz,2000)。另外,也有研究者发现,个体会在聊天室中发展出真正的友谊关系,并且很多人更喜欢在线上维持这种友谊(Whitty & Gavin,2001)。近年来,随着在线约会和社交网站的出现,发展线上友谊关系和浪漫关系受到了更多人的欢迎(Wolak,Mitchell,& Finkelhor,2003)。线上交往能够增强已有的朋友间的联系,并且带来更多的电话交流和面对面交流(Kraut et al.,2002)。

线上关系对线下关系的促进作用还表现在,对于孤独、害羞的个体而言,线上关系是一种积极的经验,是对线下关系不足的一个很好的补充。研究发现,用网络获取信息的个体会更容易感到孤独,但是用网络进行聊天和娱乐以及参与网络聊天室活动的个体会感到更少的孤独感(Whitty & McLaughlin,2007)。而害羞的个体则更乐于在线上进行约会并发展亲密关系(Scharlott & Christ,1995)。在学生群体中,那些有问题的学生更容易在网络中发展亲密关系(Wolak,Mitchell,& Finkelhor,2003)。

二、在线关系对线下关系的抑制作用

(一)相关理论

1.社会存在理论和社会情境线索理论

社会存在理论(social presence theory)和社会情境线索理论(social context cutes theory)最开始是用于解释电话会议中的相关现象,后来逐渐应用于网络交往领域的相关研究中。这两个理论都认为,线上交往由于缺乏非言语线索和副言语线索,个体会感到较低的社会存在感,因此,个体的自我知觉降低而去个体化行为增加。持这两种理论观点的研究者普遍认为,社会存在的减少导致交往变成了与个人无关的活动(Hiltz,Johnson,& Turoff,1986;Short,Williams,& Christie,1976;Sproull & Kiesler,1986)。由于缺乏特定的社会线索,在线交往会变得更具攻击性和去抑制性(如网络过激行为的出现)。根据这种观点,与线下关系相比,线上关系是一种非个人的、消极的经历。

2.媒介丰富理论

媒介丰富理论于1986年被提出,该理论认为媒介丰富包括及时反馈的可得性、传送线索的媒介的容量、自然语言的使用、媒介中的个人焦点。根据媒介丰富理论,线下关系中的交往是提供及时反馈和使用更多交往渠道的最丰富的媒介,而网络交往则没有面对面交往丰富,它缺少许多重要的信息,使得个体在交往时不得不克服更多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因素,同时,线上关系也缺乏一定的个人性(Daft & Lengel,1986)。

3.替代假说

替代假说认为,个体人际交往活动的时间和空间有限,过多的线上交往必然会挤占或替代个体线下互动和交往活动的时间和空间,因此,线上交往对线下关系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Valkenburg & Peter,2011)。

(二)实证研究

以往的部分研究也证明了在线关系对线下关系的抑制作用,在线关系会带来一些消极的心理后果,如抑郁和孤独等。有研究者发现,网络交往会导致个体线下友谊质量的下降(Valkenberg & Peter,2011)。也有研究发现,孤独感是导致个体更多地寻求线上好友而非线下好友的一个重要特质,在线下拥有好友较少的青少年会更多地从事网络交往活动(Mesch,2001)。另外,孤独感对线上活动增加的预测作用还表现在,社交焦虑和孤独感高的个体更喜欢通过网络进行人际交往。

在解释在线关系时,研究者也非常关注个体是如何通过网络空间来形成和发展人际关系的,个体会花费多少时间去维持线上关系。研究发现,在线上寻找异性伴侣是一种积极的体验,但是过度地使用这一功能会带来不健康的影响。网络中的性关系成瘾是导致线下关系破裂和离婚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52%的网络中的性功能用户会对现实的性关系减少兴趣(Schneider,2000)。线上关系中存在的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网络不忠,网络中的不忠既可以是情感上的不忠也可以是性方面的不忠(Whitty,2005;Whitty & Carr,2005,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