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网络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二个世界时,与网络有关的各种心理现象引起了心理学研究者和社会学研究者的注意,研究者不仅提出各种互联网与人格之间关系的理论假设,也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
一、人格倾向对网上社交服务使用的影响
当你飞快地敲打着键盘,选择符合心意的表情,等待着对方的回应……你认识电脑另一端与你侃侃而谈的那个人吗?如果认识,那么他(她)与平常面对面时一样吗?如果不认识,那么你对现实中的他(她)有期待吗?对你自己来说,你在网络上喜欢聊天的人与现实中喜欢的人是一类人吗?你在网络上对人会更包容还是更苛刻?更随意还是更谨慎?
与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交流相比较而言,网上交流主要有四点不同:匿名性、隐形性、没有地理位置限制以及时间上的非同步性(McKenna & Bargh,2000)。那么,网上社交性服务的使用者在人格倾向上有什么特点呢?
(一)网络社交与真实社交的区别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通过面对面的方式从外表、言行去认识、接触、了解另一个人,同样也通过外表、言行给他人留下印象,我们或是把自己擅长的或喜欢的那一面呈现给他人,或是根据他人的喜好或场合的需要呈现自己。我们会花费时间和精力去反思别人对我们的看法,进而建立亲密关系,我们会通过观察对方来获得反馈,从而调整自己,但无论如何,有些性格在面对面的交流中是无法掩饰的,如胆小羞怯、有社交焦虑的个体很难把自己表现得自信并且自我感觉良好。
而在网络的虚拟世界中,一方面各种社交工具为我们与他人的相识、交流提供了更多可能,另一方面也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和开放性等特点,使我们在网络上展现另一个不同的“我”成为可能,我们可以自由地编辑自己的网络资料,影响他人对自己的看法(Rosenberg & Egbert,2011),“塑造”自己在他人心中的形象。比如,个人资料填写时,如果需要自拍照,就会选择有利的角度拍照,之后会用软件修饰后再上传;兴趣爱好部分则会选择有利于自己的内容,如喜欢参加各种体育运动,跑步、打球、游泳,但是生活中实际上很少参与。
(二)互联网社交服务使用动机
研究者认为在互联网上与他人交往主要有两种动机,即个人动机和社会动机,在日常的社会交往中这两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个体就会采用互联网的方式去实现它们(McKenna & Bargh,2000)。
雷雳和柳铭心(2005)对青少年的研究发现,一方面,女生比男生更偏好互联网社交服务的使用,这可能是因为在青春期,女生比男生更早进入青春期发育,在适应青春期变化带来的压力、追求独立、建立自我认同、满足情感方面的需要等方面,通常比男生更为迫切,而现实生活中的人际沟通不足以满足这些需要时,互联网就成了一个选择。而且男生和女生在建立社会关系时使用的方式是不同的,女生之间常常通过“言语”表达亲密关系,男生之间通过“游戏”等非言语方式建立友情,而网络聊天这种全新的更加自由开放的方式正是现实中“言语”交流的一种延伸,所以女生使用互联网的社交服务更为突出。
另一方面,青少年互联网社交服务的使用随着年级的升高呈上升趋势,这可能是因为学习压力相对增大,伴随而来的还有身体上和心理上的困惑和不安,而当前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又不能正当而及时地排除他们心中的困惑,他们就会不断寻求新的方式去交流,去缓解压力或是解决问题。而网上聊天这种交流方式带给青少年的远远超出了它带来的新鲜感,它提供了一个超出现实的平台,使有相似问题的人能够共同交流,在无形中增加一种社会支持。中学生对网络社交服务的喜爱在初二时发生了质的变化,而且之后也是呈上升趋势,这也是青少年情感交流需要不断增加的体现。
还有研究者认为使用网络社交服务的主要动机与维持已有的线下关系有关(Ellison,Steinfield,& Lampe,2007),而这种动机在不同的年龄群体中有所不同,青少年通过展现个人信息表达他们的身份,而稍大些的青少年则通过各种联结来表达身份(Lee,Lee,& Kwon,2010)。过度使用在线社交工具往往会加强线上关系的建立和维护,而不是线下的真实社交网络,这样也许是有问题的。比如,对推特类工具的过度使用会激发体验快乐的多巴胺系统 (Hofmann,Vohs,& Baumeister,2012),带来即时满足,这样可能会影响现实生活中的沟通。
(三)人格倾向与互联网社交服务使用
1.外向性
从人格特征来看,对有些人来说,互联网被作为真实的面对面社交的替代品,但是对另外一些人来说,互联网则是一种社交扩展的工具,这取决于使用者的人格特征。外向的个体比内向的个体更加坦率、活跃、合群、热情并且具有更多的积极情绪,拥有更多的社会支持。对外向的个体来说,使用互联网是在保持和扩展现实中的人际关系,有的研究发现外向的、善于交际的个体比内向的个体更可能使用互联网来保持与家人和朋友的关系,或者频繁地使用网上聊天室结识新朋友。这与“富者更富”模型是一致的,即外向的与拥有更多现存社会支持的个体能够从互联网使用中得到更多的益处(Kraut et al.,2001),而对内向的个体来说,使用互联网能够让自己集中注意力并能够静静地独处,能够在网络世界中寻求和建立人际关系。
有研究验证了这一点,比较内向的个体由于害羞,会回避面对面的交往,在虚拟世界中他们能够更直率、更舒服地表达自己,相反,高外向性的个体似乎更喜欢面对面的社会交往,而不是在虚拟世界中交往(Zamani,Abedini,& Kheradmand,2011)。还有的研究发现越外向、主观社会支持和客观社会支持越多的青少年越有可能使用互联网社交服务,外向的、善于交际的个体可以通过互联网结识他人,并且特别愿意通过互联网进行人际交流。在与较外向的受访中学生的谈话中,他们都提到有高兴的事情时,除了愿意与身边的同学和家长共享外,还愿意上网与网友分享,网上好友团体的祝贺与支持鼓励可以使他们体验到更多的积极情感,从访谈中可以发现他们在心情好的时候更愿意上网聊天,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在现实中得到和感受到很多支持,并且在有困难时能够充分地利用这些支持。
可见,外向性既可能直接影响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社交服务,又可以通过现实中青少年的社会支持情况对他们使用互联网社交服务产生间接的影响。网络交往具有的匿名性、隐形性这些特点使社交焦虑的个体有可能通过网络社交来弥补现实社会交往的不足,而内向的个体较外向个体更容易产生社交焦虑,所以青少年的外向性通过社交焦虑也会间接预测青少年的互联网社交服务的使用(雷雳,柳铭心,2005)。
2.神经质
研究发现(Hamburger & Ben-Artzi,2000),对女性来说,社交性站点的使用与外向性呈负相关,与神经质性呈正相关,而这是因为女性有较高的自我意识,更可能通过使用社交性网站寻求支持;他们的后继研究也支持了这种结果,认为神经质性的个体更容易孤独,并且更倾向于使用互联网上的社交性服务(Amichai-Hamburger & Ben-Artzi,2003)。
对青少年的研究(雷雳,柳铭心,2005)发现,高神经质的青少年具有易情绪化、易冲动、依赖性强、易焦虑和自我感觉差的特点。现实生活中面对面的交往使他们容易产生社交焦虑、孤独,对社会支持的感知性较低,而在虚拟的互联网世界中,他们可以从容地按照自己的速度与兴趣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从网络关系中获得社会支持,从而也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的社交特性,由此更好地了解自己,正确认识自己,愉快地接纳自己,正确对待他人的评价。在他们自己建立的网络社交关系中,他们能够体验到更多的社会支持、归属感和亲密感,从而增强自信和自我效能感,在面对面的现实人际交往情境中,能增加对自己社交能力的自信。由此可以看出,神经质对青少年使用互联网社交服务既可能有着直接影响,也可能通过社交焦虑间接地影响着青少年互联网社交服务的使用。
3.宜人性
在人格特征中,除了外向性和神经质性这两种倾向与使用网上社交服务有密切关系外,有研究认为宜人性也会有影响。高宜人性的个体总是友善易于相处的,这种人格特质使他们在有时不太友好的互联网环境中可以吸引他人,从而较容易和网络上的其他人形成友谊,而之后有研究者在对大学生的研究中发现,不能与他人友好相处的低宜人性的学生,他们会在互联网上花费更多时间,其他同学很难在团体活动中找到他。这可能是因为与面对面的人际交往不同,互联网对个体宜人性的要求相对较少,这就使得网络上的环境更适合低宜人性的个体(Richard,Landers,& Lounsbury,2006)。从这个结果也可以看出,当个体宜人性较高的同时还拥有丰富的资源,也是沉溺于在线社交或游戏的保护性因素。而情绪稳定性高的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体验到的消极情绪较少,因此,对他们来说,不太可能通过过度使用互联网或沉溺于互联网来缓解消极情绪(Zamani et al.,2011)。
人格特征除了会影响个体互联网社交服务使用偏好,还会影响在网络社交中如何进行自我表达。有研究发现,在网络约会中,错误地表述自我与人格中的宜人性、责任心和开放性有关,而外向性的个体则不会错误地表述自我,这可能表明他们悦纳真实的自己或者是他们期望别人受到他们真实人格的吸引。高宜人性的个体不太容易错误地表述自我,这可能是因为他们总是非常受欢迎,并且关注为他人谋福利,所以他们不愿意误导或是欺骗别人;低责任心的个体更容易错误地表述自我,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并不考虑当前行为带来的影响;最后,低开放性的个体更可能错误地表述自我,这可能是社交补偿的一种形式。换句话说,为了吸引约会对象,他们会有策略地展示自己,如表现得更聪慧、胆大、有趣(Hall,Park,Song,& Cody,2010)。
人们在网上寻求与保持社会关系的理由是不同的,不论何种人格倾向,都有可能利用网络来寻求会话对象,试验新的交流媒介,或是和其他人发展关系。一般人是为了寻求友谊,社会化,聊天,或是为了娱乐与他人会面。孤独的人是为了寻求同伴。害羞的人或是社会关系有问题的人是为了寻求爱或是一种友谊。粗鲁的人想要骚扰其他人,人格反复无常的人是为了寻求性关系。研究人员是为了寻找信息,无聊的人是为了寻找乐趣(Peris et al.,2002)。
拓展阅读
脸谱网是敌还是友?
近年来对儿童青少年的研究发现,过度使用社交网络跟学业成绩低下、身体不健康和潜在的精神疾病症状等问题密切相关。
罗森(Larry D.Rosen)博士是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他在美国心理学会(APA)2011年年会上的研究报告中指出:跟那些上网行为在父母严格监控下的孩子相比,那些上网行为不被父母监控、可以任意使用脸谱网的孩子更不健康,存在更强的自恋倾向,而且学业表现更差。
这项研究目的在于探讨脸谱网和其他技术对现代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的影响。罗森发现,频繁使用脸谱网的学生更加容易出现精神健康问题,学业成绩更差,而且比使用频率较低的学生更容易生病。
罗森认为:“网络对于现代的孩子而言,就像空气对于我们一般重要。对孩子来说,网络不仅仅是一种工具,而是已经成为他们世界的一部分。”
在罗森尚未发表的一项研究中,他以15分钟为单位,监测了279位初中、高中和大学学生的学习习惯,并记录他们在投入学习前上脸谱网或给朋友发短信等活动的时间。他发现,在学习和这些分心活动之间来回切换的学生,比那些坚持做完学校作业后再上网的学生成绩更差。
罗森表示:“哪怕在15分钟内只查看脸谱网一次,也预示着糟糕的学业成绩。”
罗森在2009年进行的一项研究调查了1000名父母在孩子的上网行为、饮食习惯、运动习惯、身心健康和对其他技术产品(如视频游戏)等方面花费的时间,结果发现,在控制了人口学变量、饮食习惯和缺乏锻炼等变量的影响之后,媒体和网络技术仍然对孩子的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
他表示:“对于从小学到高中的所有群体来说,使用媒体和网络越多的孩子就越不健康:他们会请更多的病假,更经常胃疼,更抑郁,并且在学校里的表现更差。你所能想到的所有健康问题,在这些孩子身上都更严重。”
为了检验社交媒体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罗森对之前的研究被试进行了随访调查,考察频繁使用社交网络尤其是脸谱网是否能够预测青少年群体的人格障碍症状表现。初步的结果发现,对于青少年来说,频繁使用脸谱网跟更多的自恋倾向有关;但对于大学生来说,频繁使用脸谱网跟更多的人格障碍相联系,包括自恋、反社会人格、躁郁症和边缘型人格障碍等。
虽然这样的结果很不乐观,作为脸谱网的一名忠实用户,罗森表示,他仍然相信社交网络媒体会对青少年产生积极影响。2011年,他和他的同事发现,在脸谱网上花费的时间比同伴多的年轻人对在线朋友表现出更好的虚拟移情(virtual empathy)能力,且这种虚拟移情能力能够预测现实生活中的移情能力。
罗森指出:“从统计学上讲,虚拟世界的移情和现实世界的移情能力甚至出现了因果联系,他们在网上更多地相互交流、分享和联系,在现实生活中他们就越能够移情。”
罗森表示,家庭教养方式能够决定孩子们对脸谱网的使用是过度还是适度。2008年的一项研究表明,采取权威型教养方式(建立严格的网络使用制度、设定明确的限制、讨论可能的消极结果等做法)家庭中的孩子更倾向于有节制地使用互联网,而且他们的自尊水平更高,抑郁水平更低。
“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可以信任孩子,由着他们去上网。但我们也不能走相反的道路,将软件安装到他们的电脑上,监控他们敲击键盘的次数。何况,现在大部分孩子在5分钟之内就能将软件破解。”
父母应该评估孩子在社交网站中的活动,跟他们商量删除不适当的内容或者剔除那些看上去有问题的网友。为人父母同样需要关注网络动态,了解孩子们使用的最新技术、网站和应用软件。
“你需要跟你的孩子谈话,更确切地说,要倾听他们——自己说1分钟,让孩子说5分钟。”
二、人格倾向对网上信息服务使用的影响
当你需要了解某个领域时,当你在陌生的地方找不到目的地时,谁能够最快捷地为你提供最全面的目标信息?是父母?老师?朋友?还是互联网?近一周来,你在互联网上搜索过多少问题?都涉及哪些方面?从古到今、从生活到学习、从学习到工作、从衣食住行到医疗养老……互联网科技的飞速发展使我们置身于信息爆炸的时代,互联网到底是解放了人脑还是绑架了人脑?
信息服务是互联网的又一个重要功能,主要包括浏览网页和使用搜索引擎。这一功能极大地扩展了人们的生活,以一种前所未有的方式为上网用户提供了海量的信息。在信息面前人们越来越平等,对大多数问题来说,从未知通向已知通常就是输入问题那么简单,而在海量的结果中进行筛选对使用者来说既有积极影响又有消极影响,人们不必担心信息的枯竭,而是要留神不要被信息淹没,也就是信息过载的问题。
(一)神经质与网络信息服务
研究发现,对男性来说,神经质与信息服务的使用呈负相关(Hamburger et al.,2000)。而对青少年的研究表明,在互联网信息服务使用偏好上并不存在性别差异,也就是说男生和女生在互联网信息服务的使用偏好上是不受性别差异影响的。但是,年级是影响青少年互联网信息服务使用偏好的一个因素,随着年级的升高,青少年的求知欲不断增强,急于拓展自己的知识面,而且探索外部世界、追求体验新事物的心理倾向也会增强(柳铭心,雷雳,2005)。
还有研究也发现,高神经质的个体在搜索信息时,会没有安全感并且很焦虑,他们会试图比自信的个体收集更多的信息,这种倾向可能是因为高神经质个体在这个领域有较高的焦虑感和较低的自我效能感(Tuten & Bosnjak,2001)。有研究支持了这一结果,发现神经质和信息交换之间存在边缘显著负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高神经质的个体不太可能使用网上的信息服务(Swickert,Hittner,Harris,& Herring,2002)。
(二)开放性与网络信息服务
研究发现有较高开放性和高认知需求的个体更可能使用含有认识成分的网站,如新闻、教育信息等(Swickert,Hittner,Harris,& Herring,2002)。还有研究发现,高开放性的青少年具有很强的洞察力,想象力丰富,他们具有创新性,敢于打破常规,善于接受和应用新知识和新事物。
互联网上的信息服务对具有高开放性的青少年来说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首先,在互联网提供的信息内容上,互联网世界是个信息极其丰富的百科全书式的世界,其中包罗万象,青少年能够开阔眼界,并且根据自己的需要自由地搜索相应的资料。其次,在互联网提供的信息数量上,来自各种不同信息源的信息数量按几何级数不断增长,而且信息更新的速度很快,而这一点正好满足了具有创新性的青少年的需求,创新者喜欢经常变化的网站,一成不变会使他们感觉没有乐趣很无聊。最后,在互联网信息的呈现方式上,互联网上的信息并不单纯是文本信息,它已经成为集声音、图像、视频于一身的多媒体载体,大量的信息直观而感性,这样既会吸引青少年的注意,满足他们的新鲜感,又可以使他们的想象力不受现实条件的限制,得以充分地发挥,可见,互联网提供信息的这些特点符合高开放性青少年的认知需求(柳铭心,雷雳,2005)。而有责任心的个体会较多地为了学业而使用互联网(Richard et al.,2006)。
有研究对人格、社会支持和使用互联网信息服务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开放性、客观社会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对互联网信息服务的使用偏好有直接而显著的影响。
(三)宜人性与网络信息服务
上述研究发现,宜人性和外向性对互联网信息服务的使用偏好的影响虽然并不显著,但是它们对客观社会支持、主观社会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水平的影响是显著的,所以宜人性和外向性通过社会支持的三个方面间接地对互联网信息服务的使用偏好产生影响。高宜人性的青少年具有宽容、坦诚大方、利他并且谦逊的特点,较易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而外向的青少年比内向的青少年更加坦率、活跃、合群、热情并且具有更多的积极情绪,因此拥有较多的社会支持。这两种人格特征更多是在社交活动上对个体产生影响,但是个体的社会支持状况却可以作为一个调节因素对宜人性、外向性与互联网信息服务使用偏好之间的关系产生影响。研究发现拥有较多客观社会支持的青少年有可能感知到更多的社会支持,而感知到的社会支持越多对社会支持的利用水平也可能越高。客观社会支持以及对社会支持的利用水平对互联网信息服务的使用偏好有着非常显著的影响,青少年拥有的客观社会支持越多,就越有可能喜欢使用互联网信息服务。
对这一结果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其一,当青少年把互联网上的信息服务当作学习家长、老师提供的学习资料的辅助工具时,他们就会利用互联网的信息查询功能,在查询信息过程中,不仅信息搜索能力和文献检索能力得到训练,在鉴别优劣信息时,还能够发现问题,不断探究。其二,家长、老师给学生提供的上网条件比较充足时,学生更有可能使用互联网信息服务,这可能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家长和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比较高,学生的学习任务比较重,而中学生充满了求知欲,对于身边的事物都非常好奇,互联网上丰富的信息可以使他们的眼界放宽,并且可以通过随机浏览使紧张的学习生活得到放松。
与此同时,研究也发现,当青少年能够充分地利用现实生活中获得的社会支持或者感知到的社会支持时,他们更有可能适度地使用互联网信息服务。也就是说,当青少年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遇到烦恼或是难以解决的问题时,如果能够很好地利用家长、老师为他们提供的支持,那么他们就会把互联网上的信息服务仅仅当作一种有益的补充,而不会沉迷于大量的信息中(柳铭心,雷雳,2005)。
可见,互联网信息服务与社交和娱乐服务有所不同,它带来的愉悦体验相对有限和间接,与个体的人格及其需求有着密切关系。
三、人格倾向对网上娱乐服务使用的影响
一台电脑、一根网线,真的就能让我们在虚拟的游戏世界中体验到不同吗?是互联网消耗了我们太多的闲暇时光,还是我们选择了互联网来充实闲暇时光?当我们沉浸在那些经典的桌面游戏(如连连看、俄罗斯方块)、竞技游戏(如CS)、角色扮演游戏(如轩辕剑)中无法停止的时候,我们不想停止的是双手还是什么?
互联网娱乐的形式很丰富,大致可以分为非交互性(如多媒体娱乐)和交互性(如网络游戏)两类。有研究者认为,前者主要是对网络资源的利用,外向性和高开放性的青少年更喜欢寻求、使用、接受新的娱乐方式,因此,他们更有可能积极主动地使用互联网来获取更多的资源,使生活更加丰富。而后者在某种程度上与互联网社交服务有类似之处,它作为娱乐项目的同时,也给使用者提供了一个交际的平台。比如竞技类游戏中的反恐精英(CS)、星际争霸、魔兽争霸2、网络围棋、象棋、军棋、拱猪、斗地主、拖拉机等,角色扮演类的剑侠情缘、三国演义、天龙八部、大富翁等。不论在哪类游戏中,所有玩家都像是生活一个全新的社会里,这个世界同样有需要遵守的准则与崇尚的标准,在现实世界中受到欢迎的那些特点在这个虚拟世界中也会受欢迎,所以高宜人性、外向性的青少年在网络游戏中更有可能营造一个积极的氛围,体验到更多的积极的情绪和社会支持,这也与富者更富模型是一致的,即拥有更多现存社会支持的个体能够从互联网使用中得到更多的益处(柳铭心,雷雳,2005)。
有的研究者认为这类活动是通过在线与他人打游戏或是交流来放松身心、享受快乐的(Swickert et al.,2002)。研究表明神经质和娱乐性服务之间存在边缘显著负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高神经质的个体使用网上娱乐性服务的可能很小,对男性来说,外向性与娱乐服务的使用呈正相关,有研究者认为外向的男性对娱乐性服务(使用性网站)的过多使用是因为他们对刺激和唤醒的更大需求(Hamburger et al.,2000)。还有研究表明高开放性的个体有着好奇的作风,他们在网游中可以尝试新鲜事物,体验新鲜感,使自己的想象力不受现实条件的限制,充分地得以发挥,而网上娱乐活动则为他们提供了探索寻求新异性的机会(Swickert et al.,2002)。
在对网络成瘾的研究中发现,网络游戏成瘾可能与神经质、焦虑以及感觉寻求有关(Mehroof & Griffiths,2010)。高责任感的个体更遵守规则、可信赖、结构化、做事有条理,他们进行网上娱乐活动的可能性较小,开放的并且非结构化的互联网环境缺乏规则和政策,因此对不太有责任感的个体更有吸引力(Richard et al.,2006)。除此之外,研究还表明低认知需求的个体与娱乐服务的使用也是有关系的(Tuten & Bosnjak,2001)。对网络成瘾方面的研究还表明通过内向、情绪稳定性、宜人性、消极效价(苛求、贫穷、渴望给人留下深刻印象)以及吸引力(在意外表、精心打扮、简洁高效、做事积极性高)这些人格特质可以从高参与度的玩家中区分出上瘾的玩家(Charlton & Danforth,2010)。
尽管研究者通过不同的研究分析出个体的人格倾向与互联网服务的不同关系,说明了人格是决定个体网上活动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但是研究者在研究中也发现并不是所有的人格倾向都和互联网活动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比如,有研究发现外向性、宜人性和责任心与任何一种形式的互联网活动都没有显著的相关(Tuten & Bosnjak,2001)。
有研究者在关于人格与互联网的研究中,使用主成分分析,得出了个体网上活动的三个主要因素:技术、信息交换(电子邮件的使用和信息的存取)和娱乐(使用即时信息和玩游戏),并且研究结果也表明任何一种人格特质与技术上的互联网使用都没有显著的相关,而神经质性和信息交换、娱乐性服务之间存在边缘显著负相关的关系,也就是说高神经质性的个体不可能使用这两种网上活动 (Swickertet al.,2002)。但是也有研究表明有些人格倾向是通过其他变量与互联网活动间接相关的,如社会支持等。
人格特征对互联网使用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互联网提供的不同服务内容上,而且在对互联网内容的呈现方式上也有所表现。从不同的人格理论、不同的人格维度,我们也可以有一些更好的发现。比如,高封闭性需要的个体倾向于避免不确定性,他们认为大量的超级链接使人心烦意乱,是多余的;而低封闭性需要的个体在充满链接的网络环境中会感觉不错。墨守成规的人更喜欢带有一些固定因素的网站,如果网站频繁地改变,他们会感觉到压力;而创新者喜欢经常变化的网站,一成不变会使他们感觉没有乐趣。控制点会影响人们在网上对时间的控制,内控制点的人更容易控制自己在网上的时间(Amichai-Hamburger,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