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信息社会充斥着各种言论,如断言地球在某年某月会毁灭,外星人的存在,或者讲述各种危言耸听的故事预言等,我们都无法来验证它的真实性。同样我们经常会收到一些短信或邮件,如某人谎称是你的朋友,遇到小偷盗走了他的财物,要急需向你借一笔钱。还有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常常会面临需要做出决策的时候,如要决定买什么房、决定孩子上什么学校、决定某件工作要如何推动等。成人由于有各种生活经验或知识背景,他们可能会根据事实的情况,给出分析和评价,并作出相对恰当的判断。这个过程就体现了审辩思维的能力。审辩思维是可以通过教学来进行培养和提高的。近年来有很多研究者开始关注儿童审辩思维课题的研究。哈里斯和他的同事(Harris,2007;Harris et al.,2012)发现,3岁和4岁的孩子已经在可信度的测量上表现出差异。在实验中他们采取了一个基本范式,让两个成人给熟悉的物体贴标签,一个标签是正确的,另一个标签是错误的(如给“球”贴个标签是“球”或“鞋”),然后呈现一些干扰物体,随后问儿童物体的名称。4岁儿童可以正确命名出成人曾用过的名称,而3岁儿童就会有不一致的反应,有时会选择一些不可靠的信息来源。4岁儿童已经了解成人的信息更加可靠。罗宾逊等人(Robinson,Champion & Mitchell,1999) 的研究发现给3~6岁儿童呈现不透明的容器,并且不让他们看到里面的物体,让他们猜测里面可能的两个物体。然后让儿童观察到成人如何应对同样的问题。在一种情况下,成人没有看到容器里面的物体,但在另一情况下已经看过里面的物体。当儿童猜测时,他们大多按照那些成人已经看过容器里面物体的答案做出选择。也有证据表明,学龄前儿童一般在评价他人的信息源时已经考虑他们的背景知识。卢茨等人(Lutz & Keil,2002) 发现,年仅4岁的儿童认为医生会更容易了解生物学知识,同时一名汽车修理工会更容易了解机械设备的功能等。在幼儿园里,孩子们已能体会到了欺骗的可能性。例如,3岁儿童知道口头陈述可能反映的不是说话者的真实想法。即使年幼的孩子也明白成人并不总是准确地传达他们了解的信息,或者也未必能做出合理的推理。米尔斯等人(Mills & Keil,2005)让学前班儿童、二年级和四年级学生来评估成人对有关不太清晰事件的看法。在一个长跑比赛中,不太清楚是谁获得了最后的胜利,一个选手说自己获得了第一,或者说他的对手获得了第一。二年级以上的学生对这种说法表示怀疑,因为他自己就是选手,不可能说法不可靠。然而,学前儿童对这个说法不太怀疑,研究者解释说这是偏执假设,因为听到的结果与他们期望的相同。因为即使是学龄前儿童也知道成人有时会说错话,而学龄儿童有时无法质疑成人的言论,可能因为他们尚未获得应有的社会经验。海曼等人(Heyman,Fu & Lee,2007,2013)比较了美国和中国儿童用自我报告的方法来比较个人信息、自我评价方面的差异,结果发现两个国家的儿童在非评价的特点上基本相同,而在自我评价方面,年龄大的孩子表现出对他人评价的不信任,但不信任的程度总体来说中国的儿童6~7岁的孩子显示出与美国的10~11岁的孩子基本雷同。这些结果表明社会经验会极大影响孩子对自我特点的评价,这似乎受到传统的儒家价值观的影响,在中国孩子不乐于当众表达自己的真正感情和思想,因为这样做可能会容易被别人攻击。因此在做自我评价时总会有些隐瞒,或不完全真实,于是也会产生对他人评价的怀疑。

以上的实验结果表明审辩思维和儿童的社会经验之间有着某种联系,我们是可以尝试去培养儿童的审辩思维能力的。库恩(1999)指出,儿童可能不能主动进行审辩思维,因为儿童还无法控制自己的想法和活动,如他们很难控制自己的购买冲动,即使他们知道不必购买。社会经验会影响儿童对人们看法的评价,如父母告诉孩子,只有坏人才欺骗,好人从不撒谎。这个信息传递个孩子,他/她就会推理“好人”是值得信赖的,可以与他们坦诚地交流。而当孩子发现父母欺骗,孩子会觉得这是对他的价值观的冲击。在与孩子交流讨论过程中,有意识地提供多种情形会帮助儿童自己做出正确和恰当的判断,比如,当一个孩子为了不去上体育课而装病撒谎时,我们可以引导孩子一起讨论这个话题,并推理欺骗的种种以及背后的原因等,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儿童对于“欺骗”行为的理解,并鼓励儿童更多地注重细节。大部分学生不是与生俱来就会审辩思考,他们以前的学习经验往往不要求他们审辩思考。学生只有学会如何审辩思考,他们才可能将这些技能应用到他们的学习中。这种审辩思维技能是可以通过演示、模仿来学习的。

四环节法

审辩思考的过程应包括4个环节:案例分析,审辩思考模式,审辩思考反馈以及审辩思考的改善。案例分析是针对那些问题、案例或者没有明确的对或错的情形,包括需要反思的、可以去辩论的问题进行分析。例如,让学生们去比较几个产品的网站,如佳能相机和尼康相机的网站,要比较就要了解每个网站的具体内容,不论学生选择哪个品牌的相机,都没有对错之分,只要他们的选择有论据来支持就可以了。第二个环节,审辩思维模式,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框架引导他们如何思考。为什么你认为佳能相机的网站要比尼康的容易使用?你为什么喜欢其中一个主色调?你选择/判断的基础是什么?第三个环节,审辩思考反馈,给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反馈意见,允许他们有特殊的想法。如果教师将这些标准模式化,学生的思考方式就会模式化,并且将这种思考的方式应用到他们自己的学习中。最后一个环节是审辩思考的改善,通过这个过程的学习,学生的审辩思维能力得到了改善。建立一个询问/探究氛围,让学生学会如何去思考,分析其逻辑结构,逐渐就会主动地去重新考虑和修正自己的思维过程。在第二个环节——审辩思考模式的建立过程中,提出问题的技巧很重要,海恩斯和贝利(Haynes & Bailey,2003)强调询问的重要性,恰当的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审辩思考能力。例如,你是怎么看的?你为什么这么说?你有何证据?这个暗示着什么呢?怎么来解释?他们的关系是什么?结果又会如何呢?你的看法呢?能否从另一个角度审视这个问题?

这些问题能够帮助学生们评价他们思维过程的清晰性和准确性,同时也能检查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他们是否考虑了所有的可能性,他们知道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去思考吗。学生们需要判断他们引用的内容是否与之相关,他们的思维过程是否有逻辑。通过询问他们的思维过程,学生们才会逐渐开始思考他们的思维过程。另外,教师需要注意,当你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留下时间去考虑并回答问题。经常会发现在学生思考时,教师在不停地说话,或者重复着问题,或者转向其他学生询问答案。一般来说,学生需要8~12秒来加工并作出回应 (Schafersman,1991)。如果问题是和记忆有关的,速度就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但思考是需要时间和耐心的。必须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来思考。我们也可以利用现代的科技给学生提供虚拟讨论平台,虚拟聊天室等让学生之间互相提问,开展讨论等来帮助提高学生们的审辩思维能力。在教室中,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并指导学生作出反应。如果在网络情景中,教师可以模拟审辩思考的过程,设计活动,提出问题等来促进学生的审辩思考。我们的学生往往习惯了背诵、记忆等被动的学习,马上转变为需要审辩思考的主动学习也许不能很快适应,教师要了解其困难并引导他们,通过营造一个学习氛围,让学生逐渐适应这种思考过程,例如,安排同伴讨论或小组学习的方式,如两人一组,一个学生负责解决问题,另一个学生作为教练。使用以下有效的思考和问题解决的六步骤 “IDEALS”(Facione,2008),通过案例或者回答教练问题的活动来解决问题。

六步骤法

六步骤是:识别难题,界定背景,列举选项,分析选择,列出原因,和自我纠正。①识别难题(identify):我们面临的真正问题是什么;②界定背景(define):难题形成的原因是什么;③列举选项(enumerate):可能的选择是什么;④分析选择(analyze):什么是最优策略;⑤列出原因(list):为什么这是最好的措施;⑥自我纠正(self-correct):返回检查,我们忽略了什么。

这是一套有详细流程的解决方案,利用流程并鼓励学生互相协作,从识别难题、界定背景、列举选项、分析选择、列出原因,到自我纠正。整个过程既要求学生整合所学到的知识,同时又将其应用于实际生活。最后的成绩可以由其他同学来打分评判。按照这个六步骤法训练学生可以促进学生的审辩思维和元认知技能的发展,同时基于合作的学习活动也有利于审辩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小学高年级、中学阶段将学生编成小组共同完成某个任务,如讨论解决方案、辩论、评论等。学生通过“做来学习”及“合作学习”,他们的审辩思维能力将会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生存游戏举例

你和伙伴们在热带雨林里探险的时候迷路了,最后决定先派2个人前去探路、寻找救援,其他人则留在原地休息。为了给探路的人准备最有用的物品,大家把随身携带的物品都拿出来,列了如下的清单。请跟你的小组成员讨论,由于不能超重行走,只能挑选10件物品,并说明你们这样选择的理由。

____1包水果干

____1桶饮用水

____1把折叠刀

____10个香蕉

____10听罐头

____10盒火柴

____1本书《可食用热带雨林植物》

____1条毛毯

____1件泳衣

____1副扑克牌

____1把猎刀

____1个开罐器

____1包口香糖

____1部对讲机

____1块香皂

____换洗的衣服

____1麻袋土豆

____1部照相机

____1个手电筒

____1捆绳子

____1个指南针

____1个能将海水转化成饮用水的装置

____1件雨衣

____1把梳子

____1台收音机

在这个思维游戏中,老师可以将学生们进行分组,讨论① 当下面临的真正问题是什么(识别难题),②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要素是什么(界定背景),③ 可能的选择是什么(列举选项),④ 什么是最优的选择(分析选择),⑤ 为什么选择这些物品是最优的(列出原因),⑥ 有没有被忽略掉的物品呢(自我纠正)。学生们在分析、辩论、分享、合作的过程中,得出自己的结论,并说明支持这个结论的论据,证明自己的方案是最优的。这个游戏并没有最终的标准答案,而是通过学生讨论和思考的过程,发展他们的审辩思维和元认知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