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审辩思维的标准化测验(1 / 1)

构建审辩思维的标准化测验的基本原则:①测量审辩思维的目标是能够使用事实,而不是简单的回忆。学生必须能够以重要的事实、引用、事例、公式和证据作为引证来反驳对方。②一般来说,证据可以有多个解释,但是为了测验的目的,最好测验只有一个恰当的解释,这样这个测验才能做到公平。③审辩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当某些证据缺乏或不够有力时,要求学生能对自己的观点做出调整。④测验的问题能够诱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和学习。

审辩思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能够发现关键问题。要培养儿童的审辩思维,我们必须教儿童如何去发现关键问题。因为测验的内容往往会影响教学,如教师容易用模拟测验来训练学生等。在科学、社会学和历史课内容中教师会花大量的时间在琐碎的细节上,而忽略了关键问题。儿童也因此丧失了进一步探究的兴趣。也许我们可以更多地提出主要问题来唤起孩子们的兴趣,譬如,我们的小区怎么才能改善?生活最早是什么样的?友谊的意义是什么?战争的原因是什么?在科学、历史和语文课的教学中,如果将内容和有意义的问题联系起来,会使教学和测验从注重细节中摆脱出来,从而也有利于教学和测验内容的准备。

如今美国中小学核心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技能的培养。而其中审辩思维技能作为一项重要技能被提出来,同时使用审辩思维的测验、检验和评估儿童能否通过这样核心课程设计的教学有所提高。审辩思维测验题目要经过仔细斟酌和筛选的,它可以包括以事实为基础的强行选择题,也可以有开放式的问答题。在强行选择题目中也可以设计有推理和审辩思维的题目。

实例一:美国是否参加越战

在越南战争中,弗朗西丝·菲茨杰拉德认为,美国不应该派出士兵在越南打仗,因为美国不可能赢得战争。在她看来,这是没有用的,不管支持腐败的南越政府还是游击队,谁都无法赢得农民的尊重、忠诚和支持。不过,尼尔·希恩认为,美国可以赢得这场战争,只要它坚持更换不称职的南越政府官员。如果成功,需要领导人贯彻集中发展农村的政策,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保护农民,减少共产党人从农民中招募士兵。假设菲茨杰拉德和希恩都准确表达了他们的意见,谁的论据更强?

① 按照菲茨杰拉德的说法,因为美国不应该冒险,用美国士兵的生命来打一场对外战争。

② 按照菲茨杰拉德的说法,因为越南农民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而美国士兵们是无法做到的。

③ 按照希恩的说法,越南必须拥有有效的领导者,实现农村发展,保护农民的权力范围。

④ 按照希恩的说法,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证明,美国的军事干预可以成功。

⑤ ②和③。

如果有可能完成希恩所说的任务,共产党就会失去农民中支持他们的基础。但是,如果希恩的建议是行不通的,美国应该避免进行军事干预。这种类型的测试项目的研制将必然涉及审辩阅读和讨论,而不是死记硬背。但是,为了对重要问题进行讨论,需要阅读和分析事实性知识,以便找到论点和论据来反驳回应。谁能够熟悉和掌握内容和技能,谁就能获得得天独厚的技能,但它不会是必要的,学生不必去熟记具体事实来获得良好的表现。学生们被指示如下:“每个项目都包含正反论据。你可以假设实际上每个论点的陈述是正确的。要选择每个项目的最佳答案。请注意,其他的答案可能是合理的、正确的,但并不完整或最佳。“要答对这个项目不要求背出来菲茨杰拉德的或者希恩的某句话,但它要求学生对其有深刻的理解。这种问题是需要提醒我们的教师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审辩思维能力。答案①不正确,因为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当美国的利益受到威胁时,美国会采取军事干预。答案②和③是正确的,答案⑤解释,所以⑤是最好的答案。答案④不正确,因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美国介入的成功与是否干预越战不太相关。我们随后可以问学生这样的问题:如果一个历史学家的分析表明,所有在越南南方的领导人都是软弱或腐败的,你的观点会怎样呢?对这样强行选择题目,可能会给学生带来困惑。然而,经过对以上题目的项目分析,能够选择出“最佳”答案的确实体现了审辩思维的能力。在现实中确实存在非单一答案的情况。但对于达到测试审辩思维的目的,我们可以设计几个可接受的答案及“最佳”答案。这样对于相对低水平学生同样还可以得到一些基本分数,如对词汇、论点和背景知识的掌握。对强行选择项目更普遍的担心是,假设出题人总是正确的,可事实上出题人又可能会忽略某些事实或证据。这种情况可以通过题目答案的分析或与学生的讨论过程中加以调整。

实例二:心脏移植第一人

世界上有许多伟大的科学发明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心脏移植便是其中之一。1967年12月3日在南非开普敦的一家医院中,以巴拉德勒教授为首的、人数多达30人的手术小组,为一位55岁的病人沃什坎斯基移植了心脏,成为将心脏移植用于临床的第一个实际事例,在世界上引起了人们对于心脏移植的重视,迈出了医学拯救人类生命的重要一步。可是病人后来因肺部感染在同年的12月21日死亡,仅仅存活了18天。沃什坎斯基的死亡让巴拉德勒教授遭受了很多批评,有人认为他不应该在抗排异药物尚未成熟时就仓促行动。但这些都未能阻止巴纳德继续在心脏移植领域进行探索和实践。依据文章中的观点和论据,巴拉德勒教授是否应该对病人沃什坎斯基进行心脏移植手术呢?

① 应该。因为这次心脏移植手术推动了人类医学的进步。

② 应该。因为巴拉德勒教授对这次心脏移植手术的成功有着坚定的信念。

③ 不应该。因为这次心脏移植手术并没有成功救治病人。

④ 不应该。因为抗排异药物尚未成熟,进行心脏移植手术过于仓促。

⑤ ①和④

答案①是正确的,文章一开始就表达了这个观点。答案②不正确,虽然巴拉德勒教授坚持在心脏移植领域研究和探索,对这项事业有坚定的信念,但对于这次手术来说,文章中并未提及巴拉德勒教授是否有信心。答案③不正确,手术没有成功是结果而不是原因。答案④也是正确的,这是文中有人提出批评的理由。答案⑤比较全面地看待这个问题,考虑到事物发展的两方面,既有有利的方面,也有值得商榷的方面。

实例三:记忆传授人

这是一个完美的世界,这里没有冲突、贫困、猜疑、不安全感。一切都是按分配得来:饮食、职业、婚姻、子女。每个人都生活得认认真真、开开心心,家家和睦,人人友善。按照规矩,每天晚餐过后,一家人要围坐在一起“交流情感”,分析讨论每个人今天经历的情绪波动,用“理性”和“规矩”抚平它们。这个世界分工明确,“生育”也是一种职业。“职业育女”生出婴儿后,由职业营养师抚养两年,保证他们健康,各项指标都合格,然后统一起名字,分配给那些申请孩子的“家庭单位”。健康指标不合格的婴儿将被“释放”。老人们也由职业护理人员统一照顾,直到某一时刻和大家欢乐告别,被光荣“释放”。但这个世界中有一个人,他/她被选为记忆传授人,传承以往人类的记忆,有幸福美好的,也有痛苦悲伤的。通过这些记忆,他发现了真正的美丽与生活的精彩,但是作为代价,他也必须体验真正的痛苦与折磨。当人们碰到解决不了的问题时,记忆传授人就利用以往的记忆来帮助大家想办法解决问题。而这个世界的其他人,为了避免受到伤害,每个人都有规定的用语方式,统一的生活模式,不再有个体的记忆和情感。当12岁的乔纳思成为新任的“记忆传授人”之后,他决定要改变一切。请依据文章中的内容分析乔纳思决定改变这个社会的原因。

① 因为乔纳思不希望人们失去个体的记忆和情感,而变得冷漠。

② 因为乔纳思不希望让人们生活在虚假的社会中,只有有真实体验的生活才是真正的生活。

③ 因为乔纳思不希望人们失去自我,一言一行都有统一规定。

④ 因为乔纳思不想自己一个人承受记忆的痛苦与折磨,他想让大家都一起分享记忆。

⑤ ①②③都对

答案①②③都是正确的,依据文章中陈述的事实,乔纳思会有多种可能的原因来改变当下的生活模式,包括情感体验方面的、生活体验方面的、自我觉醒方面的。事物的发展具有复杂性,在思考问题的时候就需要从多个角度来深入分析,而非仅仅看到其中的一面。审辩式思维不仅仅是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引发学生思考,对于同一个问题还可以从更多面来启发学生深入思考。答案④不正确,回答的原因更多是出于对乔纳思本人的主观评价或推测,这是文本中没有说明的。

评价审辩思维的目的是进一步给教学提供指导。我们经常会发现那些审辩思维能力比较弱的学生往往很难为自己的论点提供论据,或者对反方的论点论据不够了解。一个简单的提高审辩思维的方法是培养学生如何找到正反两方的论点及论据。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我们发现在实际教学中是忽略这方面的。我们更多是注重记忆和理解,而忽略了询问和探究。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启发式教学来培养并改善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启发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不断地探究,找到理由和证据,并将理由和观点联系起来。当学生们能够清晰阐述自己的理由,他们常常意识到需要修改或调整观点和理由,最终清晰地建立自己更强的论点和论据。也许早在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口头辩论的方式来评价和指导审辩思考。学生在准备辩论的过程中需要阅读、分析、综合和评价素材。他们要准备论点和论据并考虑反方的论点和论据。同样,在评价时我们要看他们论点的清晰度,论据的力度,反驳反方的充分性等。通过这样的过程,学生们可以学习关于题目的有关事实,以及如何建立正方的论点和论据,如何与反方辩论等来获得审辩思维能力。

为了能更好地指导教师的教学,要将审辩思维的培养设计出更加具体的策略,如什么样的论点可以通过现有的证据来支持?何谓最佳的证据?如何反驳反方?论点需要修改吗?论据强有力吗?这些证据是否充分?建立论点的前提是什么?是否有子论点来支持前提?在训练学生的辩论思维时可以有某些策略,如将论点论据分类整理。对于教学和评估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教学应注重论证,而测试是对论证进行评估。口头辩论提供了一个用于辩论的一般策略模型,当我们面对一个主题或特殊领域时,我们就要根据主题的细节展开分析和讨论。将论点和论据都分类整理清楚,同时可以设计某个情形,如辩论双方,各小组组织整理各自的论点及论据,然后展开辩论;或者通过教师设定的问题,让各组同学开展讨论,并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互相评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