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识别能力的发展轨迹研究(1 / 1)

这项研究的研究对象为北京某小学一年级8个班的学生,共202名,其中男生101名,女生101名。由于孩子生病缺席以及转学等原因,最终用于研究一样本数量为180人,其中男生93人,女生87人。学生4次测试年龄分别为79.98月±3.58月,85.98月±3.58月,90.98月±3.58月,102.98月±3.58月,对应的年级分别为一年级上学期、一年级下学期、二年级上学期和三年级上学期。

汉字命名任务来自前人研究(Li et al.,2012),共150个汉字,由易到难排列,要求儿童依次读出汉字的正确读音,主试同时记录其反应。若儿童连续读错15个汉字,测验停止。儿童正确读出一个汉字得1分,读错得0分,累积得分计为总分。

分组及高、中、低三组儿童的发展水平

参照前人文献中所用方法(e.g.,Kempe et al.,2011;Protopapas et al.,2011;Yeung et al.,2012),依据一年级上学期的初始成绩,将学生的成绩从低到高排序,将孩子划分成低起点组(最低25%,46人)、中等起点组(中间50%,91人)、高起点组(最高25%,43人)。在此基础上,通过3(学生能力分组:高、中、低)×4(4个测试时间点)的方差分析来看不同组别与测验时间点是否存在交互作用。如果出现交互作用,且不同组间的差距随着年级升高而缩小,说明儿童的汉字命名能力发展轨迹可能存在补偿模式;如果出现交互作用,且不同组间的差距随年级升高而增大,则可能存在马太效应;如果没有出现交互作用,三组平行增长,则表明儿童汉字命名能力发展的个体间差异相对稳定。

为了考察高、中、低三组儿童在四次汉字命名测验中各自的发展情况,对三组儿童的四次测验成绩做了描述统计,结果见表3-1。

为了更形象地反映每组儿童的发展情况和内部差异,根据高、中、低三组儿童的四次成绩分别做了每一组内部每个儿童的发展轨迹图,见图3-2、图3-3、图3-4,其中每一条线代表了一个儿童历年的测验成绩。

从图3-2、图3-3、图3-4中可以看到,每个儿童的汉字命名成绩随年级增加而逐步提高。总体来看,图3-2中,低起点组内部儿童的发展轨迹异质性较大,而图3-4中的高起点组儿童内部发展轨迹较为一致。

表3-1 高、中、低起点组儿童的汉字命名成绩及差异比较

图3-2 低起点组所有儿童发展轨迹图

图3-3 中起点组所有儿童发展轨迹图

图3-4 高起点组所有儿童发展轨迹

3×4方差分析来看发展轨迹差异模式

为了考察高、中、低起点组儿童的汉字命名发展轨迹是否符合补偿模式、马太效应或者稳定模式,进行3(高、中、低起点三个组)×4(四次汉字命名测验成绩)混合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发现,组别的主效应显著,F(2,177)=239.85,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