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写能力的普及,通常被认为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步进行。然而,在世界范围内,由于种种原因还有成千上万的学习者(包括儿童和成年人)不具备基本的读写能力。其中一些因素来自于外部环境,例如缺乏教师、教学资源、好的教学方法或受教育机会(详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民教育项目,2014)。但还有其他一些儿童,尽管他们有机会接受教育,接受充分的阅读教学,却仍无法获得应有的读写能力,这些孩子被称为“阅读障碍儿童”。
阅读障碍最初被欣谢尔伍德(Hinshelwood)称为“天生词盲”(1895),后续学者又提出过许多其他定义。从研究发展来看,早期的阅读障碍定义注重于“排除”非障碍原因的相关因素(Critchley & Critchley,1978),后期转变为比较预期能力和实际能力之间的差异(Reynolds,1984)。近年来,研究者将阅读障碍放在一个涵盖了“底层”(为什么)和“表层”(怎么样)因素的框架中进行探讨(Coltheart & Jackson,1998)。目前,阅读障碍的定义可以总结如下:
“阅读障碍是一种学习困难,主要表现为单词阅读和拼写的准确性和流畅性不足”,并伴随有语音意识、言语记忆和加工速度方面的缺陷(Rose,2009: p.30)。
由于诊断标准的不同,研究者报告的阅读障碍发生率也有所不同,一般介于4%~8%(Snowling,2008)。
基于目前的定义,阅读障碍“底层”因素主要指自然的生物因素。大量研究表明,阅读障碍存在基因基础(Cardon et al.,1994;Grigorenko,2001)。阅读障碍的第一个候选基因的发现(Taipale et al.,2003)正是基于芬兰于韦斯屈莱阅读障碍追踪研究的数据。阅读障碍具有家族遗传趋势,这一观点已经得到了许多家族风险研究、追踪研究和双生子研究(Puolakanaho et al.,2007;van Bergen et al.,2014;Torppa et al.,2011;Scarborough et al.,1998;Snowling et al.,2008;Lyytinen et al.,2008;Olson,2006)的支持。此外,研究还发现,先天和后天、或基因和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同样也是影响阅读障碍底层原因的重要因素(Pennington,2006;Plomin,1994;Rutter et al.,2006)。
语音加工缺陷或者说语音意识缺陷是导致阅读障碍的根本原因,这一观点已经得到了研究者的普遍认同(Vellutino,1979;Stanovich,1990)。研究者认为(Snowling,1998):
“特定的语音表征不足会阻碍阅读和拼写能力的发展,会让个体难以习得字母组合和语音之间的配对映射关系,而这种能力对于阅读学习至关重要。” (p.5)
在讨论了可能导致儿童发展为阅读障碍的底层原因之后,接下来我们将视角转向表层因素的鉴别——阅读障碍儿童在发展过程中的行为表现。
从口语到书面语的发展评估并非易事,对非常年幼的儿童尤其如此。得益于神经成像技术的进步,例如脑电图(EEG),可记录大脑对于特定刺激的反应[事件相关电位(ERPs)],使得研究者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测验,评估儿童在阅读发展过程中各个独立影响因素的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