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法的挑战(1 / 1)

在设计言语测试的过程中,为了能够更加准确地证实双语经历对元语言发展以及超越跨语言迁移范畴的语言加工的影响,研究者们需要面对两个研究方法层面的挑战。

挑战一:选择哪一门语言来进行研究测试?

大部分的双语研究将双语儿童的第二语言与单语儿童的母语相比较。关于词汇量的研究结果显示,通常说来,与单语儿童相比,双语儿童的双语流利程度都比较低 (例如,Bialystok,Luk & Peets,2010;Oller & Eilers,2002)。由于元语言测试可能与语言熟练度紧密相关(例如,Kuo & Anderson,2008),因此,尽管双语儿童在元语言测试中的优势可能源于他们独特的双语经历,但是研究者们却很难确定在双语儿童元语言加工发展过程中是否受到了其他方面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可能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比如较低的语言水平以及其他语言的影响。

挑战二:如何设计言语测试?

尽管在语言测试中发现了双语儿童的优势,但这种优势是否能归因于双语的自身优势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双语儿童更关注第二语言的结构特征的原因可能在于,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他们更易接受注重句法或者语言结构的教学(Kuo & Anderson,2008)。在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尽管接受更加具体详细语言结构的讲解与教学可能是双语经历的一部分,但是它并不能够作为双语经历的内在属性或本质。

解决上述难题的一个方法是,设计出更加强调共通的语言单位或者结构的测试。为了排除跨语言迁移以及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教学的影响,研究中关注的结构或者语言单位应该具有如下特征:

(1)在两种语言中,它们出现的频率有差异,或是在其中一门语言中,出现频率较低;

(2)在两种语言习得过程中,它们并没有被具体讲解,或者仅在双语与单语儿童共通的语言中被详细解释过。

在语音意识领域中,研究者们不仅可以将测试内容聚焦在两种语言共通的语音分解单位上,以及遵守双语/单语被试使用语言规则的音节结构上,同时,也可以采用双语/单语被试都不熟悉的“不存在音节”进行测试。如果双语儿童在加工处理这类结构或者单位的过程中,仍然展现出优势,就表明这类优势源于他们的双语经历,即掌握两种不同语言结构的经历使双语儿童更擅长比较不同的语言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