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台湾地区普通话—闽南语双语儿童研究(1 / 1)

为了验证上述结构敏感度理论,研究者(Kuo & Anderson,2010)开展了有关台湾地区普通话—闽南语双语儿童以及普通话单语儿童语音意识的实证研究。在中国台湾,有相当一部分人会说闽南语,但没有独立的书写系统,因此可排除书写系统上的跨语言影响。在这项研究中,双语被试和单语被试的母语均是普通话,因此也排除了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教学的影响。

在首韵意识测试(onset awareness)中,实验刺激包含两个维度,每一个维度分别有两个条件:

(1)共有性(闽南语—汉语共有首韵音节、汉语专有首韵音节);

(2)存在性(“存在音节”和“不存在音节”)。

闽南语—汉语共有首韵音节,是指包含有普通话以及闽南语中共有首韵的音节;汉语专有首韵音节,是指含有普通话独有首韵的音节;“存在音节”包含普通话中的音节;“不存在音节”包含由普通话首韵和尾韵人为组成的音节,这些音节既不符合普通话的音位组合规律,也不符合闽南语的音位组合规律。换句话说,这类音节并不存在于普通话以及闽南语中。

实验结果显示,尽管双语被试与单语被试在含有汉语专有首韵音节的样本测试中表现相近,但是,双语被试在分解(segment)与比较两种语言首韵的过程中展现出优势。双语儿童在不同的语音环境下生活,处理加工这些语音单位的经历更加丰富。也同时证实了,语境多样性对语音单位的分解、辨识以及语音习得有重要影响(Gomez,2002)。

同时,虽然双语被试与单语被试在包含普通话音节的语音意识测试中表现相同,但双语被试在包含“不存在音节”的测试中有更好的表现。该实验结果显示,双语经历让分解、辨识语音单位的能力从音节层面拓展到次音节层面成为可能,从而使双语儿童可以更有效地分解辨识“不存在音节”。在有关日语—英语双语儿童语音意识的研究中(Kuo et al.,2011) ,同样得出了相似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