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英文复合词的结构(1 / 1)

基本的复合词汇通常是由两个词根语素组合而成(如classroom,cranberry等),这些词根语素可以是自由语素(如classroom中的class),也可以是黏着语素(如cranberry中的cran)。与英语拥有丰富的派生词缀(如-s,-ed)和屈折词缀(如-ly,-tion)不同,汉语有着大量的自由词根(如花、茶)和黏着词根(如园、叶)。汉语的合成词主要是由多个自由词根和黏着词根组合而成的复合词(如花园、茶叶)。

与英语语素相比,汉语语素更为透明,根据汉语语素的含义能很好地推测出整个复合词汇的意义。这主要源于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首先,汉语中几乎所有的语素都只对应一个音节,而英语语素通常是由一个以上音节构成,这就导致语素边界无法依靠任何语音特征获得,并且语素与音节之间也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如sign和signature);其次,汉语语素通常与汉语基本书写单元(汉字)是一一对应的;最后,英语语素在构成合成词时经常发生语音和拼写上的转换,而汉语语素在组成合成词时几乎不会发生语音的转变,更不会发生字形的改变。因此,相比于拥有不同长度、形式且经常转换语音和正字法形式的语素语言(如英语),在汉语中识别单个语素是非常简单的。

有研究对英语复合词汇的结构进行了分析(Selkirk,1982),指出复合名词可以由两个名词语素组成(名词+名词,如housewife),也可以由一个动词语素和一个名词语素组成(动词+名词,如playground)。复合动词可以由一个名词语素和动词语素组成(名词+动词,如browbeat),也可以是一个形容词语素加一个动词语素组成(形容词+动词,如direct-dial),还可以由一个动词语素加上一个小品词语素构成(动词+小品词,如pick-up)。通常情况下,复合词汇的语义重心在右侧,即复合词汇的词性是由位置在右侧的第一个语素决定的。但由动词语素和小品词语素构成的复合词汇,是由位于左侧的动词语素决定了整个复合词汇的词性(Bauer & Renouf,2001;Selkirk,1982)。

鲍尔对每种复合结构的构词能力(productivity)进行了归纳,所谓构词能力是指根据特定结构语素构成词汇的难易程度(Bauer,1987)。结果发现,两个名词语素组成的复合词汇在英语复合词汇中所占比重是最大的,也是构词能力最强的;动词语素+小品词语素组成的复合词汇也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名词语素+动词语素构成的复合词汇构词能力相对较弱,但高于动词语素+名词语素所构成的复合词汇。他对英国一个大型的新闻语料库进行了分析,其中包含3.6亿个词汇,结果发现动词语素加名词语素所构成的复合词汇(如,pickpocket)在现代英语中不再具有构词能力(Bauer & Renouf,2001)。

根据构成语素间的语法关系,汉语复合词通常被划分为主谓式、联合式、偏正式、补充式和动宾式等结构类型(黄伯荣&廖序东,2002)。陆志韦等人(1964)指出,根据每一种构成方式的语素词性划分,又可将每种构成方式细分为多个亚类,如偏正式可分为名词+名词、形容词+名词、动词+名词等类型。帕卡德(Packard,2000)则直接根据构成语素的词性对汉语复合词汇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汉语复合名词可以由两个名词语素构成(名词+名词,如电脑),可由名词语素+动词语素构成(名词+动词,如壁挂),也可以由动词语素+名词语素构成(动词+名词,如睡袋),还可以是由两个动词语素构成(动词+动词,如买卖)。汉语复合动词则可以由动词语素加名词语素构成(动词+名词,如出版),可以由名词语素加动词语素构成(名词+动词,如瓜分),也可以由两个动词语素构成(动词+动词,如学习)。学者苑春法和黄昌宁(1998)则对包含40958个汉语双字词的语料库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名词+名词、动词+名词、名词+动词等结构的复合词汇所占的比重分别为0.308、0.195和0.022。黄宁昌(1997,p.264)对《国语日报辞典》的分析也得到相似的结果,名词+名词、动词+名词和名词+动词三种结构所占的比重分别为0.293、0.203和0.034。

综上所述,根据复合词汇中语素的词性,可以将中英文复合词汇划分为不同的结构,其中名词+名词、动词+小品词/动词这两种结构在汉语和英语中都具有很高的构词能力;相对而言,名词+动词、动词+名词这两种结构在两种语言中的构词能力相对较低。然而,不同结构在两种语言中也存在一些差异,如在汉语中,动词+名词这一结构的构词能力高于名词+动词,而在英语中则出现了相反的模式,即名词+动词这一结构的构词能力高于动词+名词。